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北朝妇女的妒悍风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女妒悍在北朝是较为突出的社会现象,北朝妇女多将妒悍作为一种检校夫婿的职责,不惜采取各种方式防止夫婿纳妾和再娶。北朝妇女妒悍得到了一定的社会支持和默许,北魏时,已形成一种社会风气,迨至北齐,其风日盛。北朝妇女妒悍风气日盛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复杂的社会原因:鲜卑族原始社会风习的影响是其历史根源;魏晋以降社会风气演变的结果;北朝男性重娶和贵嫡贱庶社会风气是其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2.
清太宗皇太极之出身,关系到清史中的一些政治问题,迄今仍是疑案。本文通过幼年皇太极及其生母叶赫那拉氏曾与努尔哈赤共居正室、叶赫那拉氏本人姿质、与丈夫的关系、母家之门阀、努尔哈赤原嫡妻富察氏之被废弃,以及努尔哈赤为汗时后金对叶赫那拉氏迁葬礼予以的最高规格的礼仪等等史事的考析,论证叶赫那拉氏曾继富察氏之后而为正室大福晋,进而说明皇太极出身嫡室。也正因为如此,皇太极继位前才与其他嫡子一样,被汗父封为旗主、大贝勒。所以,他的继位并非以庶嗣统,也非以庶夺嫡。  相似文献   

3.
顧宏義 《中华文史论丛》2023,(3):135-142+393-394
宋哲宗死,因無子,故向太后主張立其弟端王繼位,宰相章惇以遵“禮律”爲由,主張立哲宗同母弟簡王。揆之宋禮法,其宗室封爵承嗣順位,首先爲嫡子,若無嫡子則立嫡孫,無嫡孫則以次立嫡子同母弟,無嫡子同母弟則立庶子,無庶子則立嫡孫同母弟,無嫡孫同母弟則立庶孫。可證同母弟與非同母弟,在宗室封爵承嗣順位中顯然存在差等,故章惇主張立簡王爲帝,實有其“禮律”依據。  相似文献   

4.
"外妻"初见于睡虎地秦简,指隶臣"外妻",新出《岳麓书院藏秦简(伍)》中又有"奴外妻"。"外妻"之"外"指妻与夫的身份存在良与贱、庶与奴的差异。隶臣"外妻"特指隶臣自由民身份的妻。秦及汉初"隶臣"的性质可按来源不同分为"刑徒"和"官奴婢",有"外妻"者身份一般为"刑徒"。隶臣"外妻"需提供隶臣"从事公"时的衣服,后改为"冗作"而官府"勿禀食"。隶臣家庭有一定财产,其经济收入来源于从事商业活动及雇佣劳动等。隶臣"外妻"所生子女承袭出生时其父的身份。"奴外妻"特指私家奴的自由民身份的妻。私家奴与"外妻"在身份上虽有奴庶之别,但私家奴对"外妻"有夫权和家长权。奴与"外妻"的婚生子女身份从父,但奴对子女无父权。"外妻"现象是秦及汉初"良贱为婚""庶奴为婚"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先生做《殷周制度论》,以卜辞材料论证殷以前无嫡庶之制,为古代宗法制度研究上的一大发明。但此文以晚出的宗法理论材料与卜辞材料做对照研究,认定立子立嫡之制起于周初,为周公所创,是为周人改制之最大者,存在一系列失误。商代宗法的基本体制应是依父系分族而仍依母系分宗,周初尚大致承此体制,而与晚周宗法大不相同。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也不是历史实情。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满族皇家宗法的特点是严嫡庶之分、长幼之序,清初尤为明显,汗(皇)位传承及竞争只 在嫡出者之间进行,且有一个由兄终弟及向父死子继的转变过程,这与辽、金、蒙元等少数民族政权及汉族早 期王朝的情况相同,符合一般规律。清入关后,皇子之间嫡庶身份差别趋于缩小,在废嫡或无嫡的情况下皇位 传于庶出者,与两汉、唐、两宋、明等朝多庶出者继承皇位的状况也相同。  相似文献   

7.
腾兴建 《文献》2022,(1):101-111
学界普遍认为殷墟卜辞中的"帝某"是对直系先王的特有称呼。但在新公布的一批甲骨卜辞中有"帝己"这一称谓,它是对孝己的称呼,而孝己并非直系先王,这表明"帝某"之"帝"不是用来区分直旁系的,它与"嫡庶"之"嫡"的用法并不相同。"帝"本是天神的称号,与人王之间没有关系,但祖甲时期,为了强化王权,把天神的称号"帝"加之于已故先王的名号中,从而使先王逐渐获得"帝"的权威。这其实是在鼓吹"王权神授",宣扬王权神圣不可侵犯,人王称"帝"的实质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8.
元稹《元氏长庆集》中有一篇"段氏墓志铭",而近年洛阳也新出土一篇"段夫人墓志铭",墓主为同一人,作者均是元稹。两文孰先孰后,后出"段氏墓志铭"究竟是何人所改,学界意见不一,故特陈拙见以明真相。  相似文献   

9.
杜勇  李玲玲 《史学集刊》2021,(2):86-92,105
商代自成汤始,三十帝十七世,弟及王位者十四人,其中九世为兄终弟及。殷王室在婚姻形态上虽有嫡庶之分,但并不彻底也不完备,未能进一步对继承王位的嫡子再分嫡庶,故无法形成具有区别大小宗的宗法制度。而子继作为弟及的中介和桥梁,起初主要是长兄之子,至小乙时转变为季弟之子,武乙以后又变为嫡长之子。子继者的亲属关系虽有变化,但在武乙之前基本上是兄终弟及的格局,从而显现出商代王位继承制的特质。周初承继了殷商末季的政治遗产,确立了更为严格的嫡长子继统法,遂成为后来百世不易的重要政治制度之一。  相似文献   

10.
老吕 《湖南文史》2002,(3):35-35
蔡元培从小接受的是旧式人的教育。光绪年间,他先中了举人,后点了翰林。中举的这一年,他迎娶了王昭女士为妻。蔡元培的第一次婚姻可以说完全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婚姻。1900年夏,他的原配夫人王昭病逝,那时蔡元培才  相似文献   

11.
《文史天地》2009,(5):70-71
根据是海瑞同乡、侄女婿梁云龙所写的《海忠介公行状》,海瑞娶过六次妻妾。 海瑞的第一位夫人姓许,嘉靖二十五年(1546)海瑞34岁的时候,许夫人被海瑞休弃了。海瑞和许夫人离异之后,又娶了潘氏夫人。但是,潘夫人到海家之后不到一个月又被休弃,休弃的理由不得而知。接着海瑞又娶了王氏夫人,王夫人于隆庆二年(1568)七月二十四日晚上去世,据海瑞说是生病死的,但也有人说是自杀的。在王夫人去世前11天,海瑞的妾韩氏上吊自杀。  相似文献   

12.
商王名号与上古日名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干支纪名之俗起于上古贵族在同姓内婚范围内按母系分宗的传统,实质上是早期父系家长继承制下“子从母姓”的一种变制。日名制在母系为区别婚姻关系,在父系则为分宗,母系与父系同用一套日名符号,带有后世所称“姓氏合一”的特征。商王室以内婚制与外婚制并行,内婚诸妻及其诸子不分嫡庶,而在内婚群与外婚群之间已产生出嫡庶制的萌芽。商代王位以直系家庭的形态传承,在常规状况下严格控制在内婚范围之内;其传承机制以长子继承制为主而辅之以推举制,兄终弟及为父死子继的补充与变制。  相似文献   

13.
正北宋元丰五年(1082),宰相富弼退休后闲居洛阳,好友文彦博时任洛阳留守。一次,富弼向文彦博提议,由二人牵头,组织一些年龄相仿、资历相当、性情相投、口碑良好的"国老"(卿大夫退休)和"庶老"(一般官吏退休),仿唐代白居易"香山九老会"形式,置酒相乐,定期聚餐。他们按年龄为序,轮流做东,时人称之为"洛阳耆英会"。聚会确定了"老而贤者"12人。这12人中,官位最显为富弼和文彦博,均出任过宰相。  相似文献   

14.
何舒晴 《神州》2020,(4):11-11
余华的小说《活着》的情节可谓是跌宕起伏:福贵在年轻时又赌又嫖,是个实实在在的“纨绔子弟”;后来娶了妻,家里却面临了破产;破产后,福贵在为生病的母亲请郎中时抓去当壮丁,成为了一名国民军;好不容易过上了安稳的日子,儿子有庆却因为献血失去了生命,女儿凤霞因为产后出血失血过多而死,妻子家珍一卧不起,不久也倒下了;女婿二喜和外孙苦根也相继意外逝世。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一说起“姓”,就会使人联想到父系、男权,子女从父姓等等,在国人看来是天经地义之事。不仅如此,旧时女人出嫁后也得在己姓前再冠夫姓,以示“从夫”彻底。于是,国学大师钱穆的夫人被呼为“钱胡美琦”,胡适博士的夫人被叫作“胡江冬秀”,就连身为总裁夫人的宋美龄也免不了称“蒋宋美龄”。知识界、上流社会尚且如此,民间百姓就更不消说了。然而,正如人类历史上女权先于男权、母系社会先于父系社会一样,“姓”的本义则是指源于同一女性始祖(同一母系氏族)的族属所共有的符号标志,故史书云“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  相似文献   

16.
正"裙带"本是妇女服饰上的附件。古人诗文中提到"裙带"二字,总与妇女有关。据史料记载,"裙带"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朝野类要》卷三:"亲王南班之婿,号曰西官,即所谓郡马也。俗谓裙带头官。"清代王世禛《池北偶谈》亦有此说。故后世即用以比喻因妇女亲戚关系而得官者,曰"裙带官"。《辞源》有"裙带官"条,注云:"因妻妾关系而得的官职。"除引赵昇之说外,还引了宋周辉《清波杂志》的一则材料:"蔡卞之妻七夫人颇知书,能诗词。蔡每有国事,先谋之于床笫,然后宣之于庙堂……蔡拜右相,家宴张乐,伶人扬言曰:‘右丞今日大拜,都是夫人裙带。’讥其官职自妻而致。"原来卞妻为王安石之女。  相似文献   

17.
乐嘉 《风景名胜》2012,(9):164-165
假设反对交往的是女方父母,假设女方经济条件高于男方,父母内心的潜台词有二:一、你没有能力让我女儿过上好日子:二、你娶我女儿是图我们家的钱。  相似文献   

18.
甘肃临泽木简是西晋晚期临泽县廷对孙氏兄弟争讼田坞案的审理记录。就本案反映出的分家实践看,无论祖母最初指定的家产分配还是孙丞后来主持的田宅分割,庶孽与正嫡获得的份额没有什么差别。唐代《户婚律》"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的规定,至少在魏晋时期已是民间惯例。孙发指出当年析分的田宅"注列黄籍"的说法,既与汉初《二年律令·户律》相关记载吻合,又可与《前秦建元二十年籍》相印证。有学者认为两晋十六国时期的户籍中不著录田宅的说法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9.
海派,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域名词。她与京派相呼应,构成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两大体系。博物馆作为民族文化的精英荟粹之地,其生存、发展也必然打上“派”的烙印,上海博物馆以独特的存在方式表现出浓郁的海派风格。一、博物馆是大学校博物馆是什么?三性二务,孰先孰后,争来争去,悬而难决。上海博物馆的同志肯定地回答:博物馆是大学校,是以文物标本为教材,以陈列室为课堂,对全民族进行爱国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审美教育及自然知识教育的社会大学校。博物馆的主要职能是教育。教育是博物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便是上海博物馆全部工作的主体指导思想。它体现了“海派”观念。二、全方位教育博物馆是大学校,她面向全社会,以全体人民为教育对象,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和谐  相似文献   

20.
《历史研究》2021,(2):47-67
"支子不祭"是战国礼学家抽绎的祭祀规则,主旨在于重嫡抑庶,维护宗法家族的长治久安。勘诸两周社会,可见"支子不祭"确为通常情况下的祭祀原则。但是在社会流动加大、宗法家族既衍生又分化、支庶实力超越嫡长等情况下,支子完全可以独立祭祀,且祭祀范围远超礼书所谓"庶子不祭祖"、"庶子不祭祢"的限定,也非"大夫三庙"、"士二庙"所能概括。对"支子不祭"历史实践的考察,不仅展现了两周时期家族祭祀制度的变迁过程,也加深了对宗法制内部"尊尊"和"亲亲"之间张力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