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渡众生论,是大乘佛教提出的一种学说,也是大乘佛教区别于小乘佛教的主要观点。这种思想是大乘佛教针对小乘佛教只追求个人解脱而提出来的一个迅大目标。因为小乘佛教注重个人修行,以取得阿罗汉果为究竟;而大乘佛教则以引导有情众生到达彼岸世界为首要任务,为是提倡一种利他精神,培养为有情众生服务的高尚思想。也就是说,大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即:一、《法华经》在中国的弘传及其变相;二、麦积山《法华经》变相;三、麦积山《法华经》变相所弘思想,分别辨析《法华经》在中国,尤其在麦积山石窟的弘、传及其变相情况,剖析了麦积山《法华经》变相所示教的内容及思想,认为麦积山具有与其它石窟的禾同之处,为中国佛教、佛教艺术的弘传,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与长安佛教集团及汉民族文化艺术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佛经的汉译从汉代起,直到明清.由于诸多原因,今传许多早期翻译佛经所题年代、译人有不少讹误,汉译佛经的年代和译人可疑,古代经录记载有不少地方含混不清,之间出入很大,其中许多错误今天仍在沿用.不管是中国佛教思想、文化、佛教史还是语言学研究领域,对佛典利用尚缺乏必要的文献学基础.如《大方便佛报恩经》(下或简称《佛报恩经》)(七卷),一些学者把它当作东汉语料来使用,这是有问题的.这部经的时代可疑,学术界对此经翻译年代的看法不一致,方一新、高列过及笔者曾从语言角度对其时代进行过探讨①.本文拟从文献方面对《佛报恩经》作一些补充考察.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解读梁武帝的《断酒肉文》为中心,从儒、释两面考察梁初僧团素食改革运动的思想史背景。《断酒肉文》的写作时间在天监十七年(518),所依据的佛教经典主要是《楞伽经》和《大般涅盘经》等大乘经典。素食运动的展开,是大乘佛教兴起和本土素食传统的合力所致。为了调和部派戒律与大乘经典的不同说法,南朝的义学僧人发展出“渐进制戒”的解释方式。与此相应,南朝的士大夫也用类似的方法对礼制作出新解释,用以调和儒释。这种解释在南朝後期逐渐被新的学术形态取代,随着伪经《梵网经》的流行,大乘戒法以条文化的形式被确定下来。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炳灵寺第8窟造像、壁画与佛经比对,认为此窟是一个维摩诘经变窟.《维摩诘经》是印度早期大乘佛教经典之一,汉代传译人我国.维摩诘居家修行的大乘佛教理念,迎合了我国土大夫阶层和知识分子的信仰需求,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维摩诘题材也成了我国石窟艺术中最重要的题材之一.  相似文献   

6.
葛兆光 《历史研究》2013,(1):132-146,192,193
1933年胡适与陈垣关于《四十二章经》和《理惑论》译述时代的争论,虽然没有最终结果,但争论中提出的研究方法问题非常重要。通过追溯现代学术史上胡适与陈垣的这一争论,以及中外学界有关《理惑论》和《四十二章经》问题的研究,叙述西洋和东洋的佛教史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在20世纪上半叶如何影响中国学界,并揭示中国学界如何回应这些问题与方法,逐渐形成有关佛教史的现代研究进路,由此可以探讨现代中国学术界有关早期中国佛教史研究方法与研究典范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隋唐时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鼎盛时期,佛教的发展,也在中国佛教史上达到了顶峰.如果说唐代佛教繁荣的标志是其思想内涵的丰富,那么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类书在佛教典籍中的使用.类书体例自魏晋南北朝出现后,在佛教典籍中也逐渐兴起,许多高僧大德的著述使用了类书体例.  相似文献   

8.
陈寅恪认为中国史学“几无完善之宗教史。”季羡林亦曰:“我懂一些佛教历史,也曾考虑过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问题。我总的感觉是,我们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是非常落后。②同日本比较起来,落后很远。”从两位的概言中,不难了解中国佛教史的研究,仍是待垦的园地,有广大的研究空间。 虽然佛教史的论述尚不多见,但相关的佛教史料却非常庞杂繁多,经、律、论三藏经典,僧侣的求法行谊,寺院的活动固然是史料;历代的佛教政策,民间的佛教行为也是史料;各地的方志、山志、寺志亦  相似文献   

9.
世界佛教三大体系之一的藏传佛教是七世纪到十一世纪、由印度引进的大乘显宗佛教和金刚乘密宗佛教思想文化在号称世界屋脊的中国青藏高原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中形成的,是具有广泛思想文化内涵和鲜明地方与民族特色的佛教文化和信仰体系。作为佛教,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南传小乘佛教之  相似文献   

10.
鸠摩罗什大乘思想与甘肃早期石窟吴荭鸠摩罗什是中国早期佛教思想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是东晋十六国时期著名的佛学家、佛经翻译家及佛学教育家。他第一次较为系统而全面地将印度佛教思想介绍到中国,使得中国佛教思想经历了一个从移植、普及到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的过程。鸠...  相似文献   

11.
虞成萍 《南方文物》2008,(4):162-163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华严经》它虽不是华严宗的重要思想依据,但对后来宋明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华严经》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也起到过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宏涛 《黑龙江史志》2013,(13):152+154
佛教在安息帝国(帕提亚)曾广泛传播,第一批来华传播佛教的就是安息国僧人。帝国前期、中期主要是小乘佛教,晚期则大乘佛教也占有一定地位,大乘佛教以华严类、般若类、净土类经典的传播为主。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对《造像碑佛本生本行故事雕刻》(《故宫博物院院刊》1996年第4期)一文的补充。认为由西北印度传入中原的所谓阿育王施土因缘图像,在北魏中期的云冈石窟中性质已转化成定光佛授记本生图像。这种转化是中原地区流行的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思想在造型艺术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释慧远是东晋后期南方佛教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他是继道安之后推动佛教流行于南方,并对东晋以来我国佛教及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的佛教高僧。因此,对他本人及其佛教思想的研究,是探索中国佛教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前辈学者已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1〗,本文仅从慧远佛教本土化的角度重新考察慧远对中国佛教的贡献。一释慧远,本姓贾,山西雁门楼烦人。生于东晋成帝咸和九年(334)。穆帝永和元年(346)离家随舅父令狐氏南适豫州颖川之许昌、洛州之洛阳游学,主要学习儒家“六经”和老、庄著作;永和十年(354)至太行、恒山,从著名僧人释道安…  相似文献   

15.
巩县石窟寺双面人像,题材新颖,造型独特,为全国各石窟雕刻中所仅见。目前,学界对双面人像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关于其名称和来历问题尚不明确。本文依据佛教经典的记载,结合雕像分析,进而认定双面人像即为鬼子母神。并指出,鬼子母故事题材在石窟中是作为《法华经》方便说法思想意图表现的,意在宣扬大乘佛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一些犍陀罗语、梵语《贤劫经》残片的发现及学者们的研究,已大致梳理出《贤劫经》发展与译传历程。与文本的译传相对应,与贤劫信仰相关的千佛图像也在丝绸之路沿线佛教遗迹中大量出现。文章以犍陀罗、于阗和河西地区为节点,围绕《贤劫经》的产生与译传对丝绸之路沿线的千佛图像进行梳理与探讨,勾勒出贤劫信仰与千佛图像流传的时间线索与传播路线,并认为千佛图像是在文本译传之基础上,结合不同地域流行的佛教建筑结构与宗教实践,在图像组合与布局上进行的探索与创新。《贤劫经》的译传与千佛图像流行对大乘佛教在丝绸之路的传播具有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天台宗,创立于隋,兴盛于唐,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在于,它是我国最早诞生的佛教宗派,亦是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历经几百年的演化而形成(?)第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佛教思想体系。随着天台宗的发展,其思想远传至日本和朝鲜,对日本与朝鲜的佛教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直至今日,日本佛教天台宗和日莲宗仍极  相似文献   

18.
经由隋文帝的极力推动,中国佛教终于走出北周武帝灭法运动的阴影,并在隋朝两位国君的支持下迅猛发展.相比隋文帝,隋炀帝对佛教则主要侧重于利用.为恢复丝路贸易,大业年间隋炀帝西巡,打败吐谷浑,期间曾经举行过两次重要的佛事活动:诏令慧乘讲诵《金光明经》和礼拜凉州番禾瑞像.该文以此为中心透视隋炀帝的佛教护国思想及其来源.  相似文献   

19.
学者论证认为,大约在西汉时期,佛教就已经从印度通过海路传到了广西地区。到了唐代,广西佛教空前繁荣,其中桂林是我国南方佛教中心之一,是中原地区高僧大德向往的佛教圣地。宋代,广西佛教达到鼎盛。元明清时期,广西佛教发展缓慢。在中国佛教史上,东汉末年苍梧郡(治所今广西梧州市)人牟子著有《理惑论》三十七章,是为中国较早论证佛教原理的著作。  相似文献   

20.
《维摩诘经》属于印度早期大乘佛教主要经典之一。关于维摩诘信仰在中国的普及是以此经的翻译流布为前提的,它的翻译情况现存三种译本,其中罗什译本《维摩诘所说经》^[1],最为精义流畅,颇为盛行,云冈雕刻中的维摩诘经变,就是依据此译本雕刻的,据目前统计大约有30余幅^[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