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学生群体中文化教育与传统婚姻的冲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生婚姻中的冲突与矛盾,是近代学校教育兴起之后的特有现象。接受了西方自由平等观念之后,学生们崇尚婚姻自主,渴望知识女性。但受风俗所限,他们自身多数都被父母缔结了传统姻缘。具有新式价值观念的他们,无法再对旧式婚姻容忍和麻木,而打破僵局又会遭到家族与社会的责难。化教育与传统婚姻的冲突,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为典型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童养媳是中国传统社会封建包办婚姻的畸形产物。它源于北宋,历经千百年发展演变,终于在近代时期达到了顶峰。南北各地均有广泛存在,在局部地区甚至取代了传统聘娶婚成为主流的婚嫁形式。中华地域幅员广阔,风土民情百里相异,对童养媳的称谓也截然不同。本文选取这一细微视角切入,通过汇总和解读,可以侧面一窥近代中国童养媳婚姻之普遍性,同时亦能领略蔚然多姿的风俗大观。  相似文献   

3.
婚姻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而婚嫁是婚姻缔结的第一步。在中国古代王朝时期,婚嫁的时间节点虽然很少有明文规定,但在一些时期也出现了政府令和地方规定形式的婚嫁时间、年龄要求。在剑阁县发现两块明确规定了男女结婚年龄的石碑。文章以这两座石碑为例,对明代“禁早婚”制度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风俗歌。风俗歌,又称“风习歌”、“习俗歌”,为反映传统风俗活动内容与特征的民间歌曲,可分为季节性风俗歌和非季节性风俗歌两种。前者是在特定年节、时令风俗活动时传唱,具有季节性;后者不受年节、时令所限,在婚嫁、丧葬、祭祀(满族祭祀活动大多有一定季节性)、礼仪等特定风俗活动中传唱,包括:“婚嫁歌”、“丧歌”、“仪式歌”、“祭祀歌”。“祭祀歌”等我们要专节另述,下面介绍一下“丧歌”。  相似文献   

5.
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在以家族为本位的中国,婚姻有着重要意义,围绕着婚姻也产生了一系列礼俗,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随着辛亥革命狂飙席卷全国,剪辫易服废缠足……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风俗的变革,中国传统的婚姻习俗同样受到了冲击,新的婚姻价值观念和新式婚俗逐步流行起来,从而使辛亥革命后、民国初期的婚姻礼俗,呈现出"新旧对抗"的局...  相似文献   

6.
李丽 《沧桑》2010,(3):245-246,255
《日本考》是明代李言恭和郝杰在抗击倭寇的形势下写的一本书。这本书大量介绍了日本的社会风俗,如染牙、内俗、征粮、法度、官出巡、风俗男子、妇人、婚姻、便宜婚姻、生育、丧事等等,本文将针对这些社会风俗来探讨一下其中所隐藏的中日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7.
婚姻是人们一直都在关注的话题,其重要性小则关系家庭幸福,大则关系国家兴亡。近代中国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婚姻观念也显现出巨大变化,新的观念冲击着人们对于婚姻的再思考,两性关系渐趋平等,婚姻自由观念不断发展,传统家长制下的包办婚姻被打破,这些对于推动男女平等、家庭幸福和社会进步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婚姻论财是婚姻缔结的一项重要礼仪形式。进入近代以后,随着社会贫困化的加剧、男多女少趋势的强化以及社会动荡等因素的影响,婚姻论财逐渐超出了农村社会的承受范围,进而诱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针对这种现象,地方精英与农民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地方精英大多站在批判或者消极承认的立场上,采取就事论事的解决方法,但并没有实现的社会基础及社会土壤。农民通过领养童养媳等变通的婚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婚嫁两难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婴儿的生存权问题。童养媳婚俗现象并不值得肯定,但它的确是农村婚嫁困难情况下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历史存在。  相似文献   

9.
贾劝宝 《丝绸之路》2009,(11):38-39
俗话说:“八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古老的甘肃庆阳,就有许多不同于别的地方的传统婚嫁风俗,独特、古朴、醇厚,别具一番文化意蕴,尽显陇东民俗特色。  相似文献   

10.
范连生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6):61-68,126,127
新中国成立初期,黔东南地区大力宣传贯彻《婚姻法》,改革各种封建婚姻陋习,逐步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的婚姻制度,使婚姻自由观念得到逐步确立,妇女地位得到很大提高,并基本建立起结婚登记制度。《婚姻法》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妇女的解放,为黔东南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变革奠定了基础。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婚姻习俗并非一纸法令就可以完全改变,社会风俗的变化也不可能完全靠行政的手段来解决。因此,《婚姻法》在黔东南地区的推行不是一帆风顺的,少数民族地区婚姻制度的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11.
惠媛 《沧桑》2010,(2):142-143
唐代婚嫁问题是唐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众多传统典籍都对这方面有所记载,但这些记载缺乏基层人民婚嫁的具体信息,而从敦煌出土文书中我们可以对这些方面有一个较为详细的认识,特别是有关唐人的婚嫁年龄、婚嫁形式等,从而全面认识唐人的婚嫁生活。  相似文献   

12.
唐代婚嫁问题是唐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众多传统典籍都对这方面有所记载,但这些记载缺乏基层人民婚嫁的具体信息,而从敦煌出土文书中我们可以对这些方面有一个较为详细的认识,特别是有关唐人的婚嫁年龄、婚嫁形式等,从而全面认识唐人的婚嫁生活。  相似文献   

13.
《丝绸之路》2008,(8):71-72
西藏铁路开通,西藏也随之成为大家争相去看的净土。在前往心中“纯洁天堂”之前,我们都想尽量多地了解有关西藏各个方面的知识,包括这里的风俗民情、民族节日、丧葬婚嫁……这些资料对西藏之行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嘉戎藏区婚嫁风俗多尔吉嫁娶乃人生之大事。每逢此时,嘉戎人须遵循繁杂的礼仪,举行各种仪式,其中包含着诸多的流风古韵。婚嫁,包括说亲、定亲、婚礼、送嫁妆等4个过程。除说亲外,都要举行一些仪式。说亲就传统而言,青年男女联姻多由父母和家族作主。当地十分讲究骨...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间有"红白喜事"之说,婚姻丧葬乃是社会习俗的重要纽成部分。先秦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不同特色,也鲜明地反映在婚丧习俗上。秦柞苦短,亡秦则楚,以楚人为主体建立的汉朝,因统治者乐楚俗而振楚风,楚文化乃在汉初复兴,一些楚风楚谷也广流天下。楚国婚丧习俗的内容十分丰富,但较为突出的方面,则表现为婚姻的比较自由开放和丧葬的信鬼侈靡。这对汉代婚丧习俗的影响颇大。另外,楚道家进步的丧葬观念,也在汉代逐渐深入人心,经汉人倡扬而指导着人们自觉地批判社会恶习,改易传统风俗。一、婚俗入汉之后,因天下统一,社会安定,生产…  相似文献   

16.
婚姻是人类繁衍自己后代的明形式,是构成家庭、产生宗族的基础。早期满族的婚姻形态处处渗透了宗法的色彩和内容,以宗族家族利益为目的,财产作为婚嫁中介,严门第等原则成为制约满族婚姻缔结的宗法性因素;包办婚、收继婚、早婚、一夫多妻等婚姻习俗.反映了宗法的族权、父权、夫权在满族家庭婚姻生活中起着决定作用,体现了浓厚的宗法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以及渴望科举功名带来的名利,因此敬重字的观念深厚。明清以来各地广设敬字亭(亦名惜字亭、圣迹亭、敬圣亭、笔亭、字纸亭),以供焚化字纸;人们对书有字的纸张,不敢随意丢弃,一定加以捡拾整理,汇集于敬字亭焚化;焚化后的灰烬,则会选定日期,送至海边或溪边放流。敬字风俗体现民众对知识的敬重,对于民风教化、建立善良风俗、鼓励学子努力向学。都发挥很大的功用。  相似文献   

18.
赵炎 《湖南文史》2011,(3):54-55
稍微有些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古代为加快人口繁衍速度,解决人均寿命短、人口总量不足的社会弊端,通常采用早婚早育的婚姻模式来加以平衡,男子一般在十四五岁、女子一般在十二三岁,就开始考虑婚嫁了。唯独宋朝是个例外。在宋代,男女婚嫁年龄平均推迟到十七八岁,当然,这还应该属于早婚,只是,社会潮流已经开始趋向于晚婚晚育了。  相似文献   

19.
吴成国 《民国档案》2002,(2):110-111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大变动的剧烈时期,同时又是中国社会及化的现代转型时期,婚姻方面出现了不少新气象。反映着这一时期人们的伦理观念、道德水准与社会时尚等等,成为风俗化的重要部分。今天.史学研究还需对这些“婚姻新气象”作出正确的估计与评价。  相似文献   

20.
刊中人     
亚洲女人为何不愿结婚?亚洲人的婚姻观念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人们开始远离婚姻。结婚率下降的部分原因是亚洲人普遍推迟了结婚时间,有的甚至比西方都晚。在亚洲一些富裕地区如日本、台湾、韩国和香港等,平均结婚年龄在过去10年显著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