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捣衣”     
车锡伦 《民俗研究》2003,(1):183-185
中国古代诗歌中咏“捣衣”,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晋·曹毗《夜听捣衣》诗:“寒兴御纨素,佳人理衣裳。冬夜清且永,皓月照堂阴。纤手叠轻素,朗杵叩鸣砧。……”唐诗中有大量的捣衣诗,如杜甫的《捣衣》:“亦知戎不返,秋至试清砧。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宁辞捣衣倦,一寄寒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刘长卿的《月下听砧》:“夜静掩寒城,清砧发何处?声声捣秋月,肠断卢龙宿戌。未得寄证人,秋霜复秋露。”杜荀鹤的《秋夜闻砧》:“荒凉客舍眠秋色,砧杵家家弄月明。不及巴山听猿声,三声中有不愁声。”  相似文献   

2.
高涵博 《沧桑》2010,(2):231-232
中国几千年的菊文化使"菊花"成为古代诗词作家屡用不衰的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学意象。宋代特定的社会政治、民俗心理特点使两宋王朝成为咏菊文学的骄傲时期,宋词中的菊花意象更是其间的翡翠明珠。  相似文献   

3.
李萌  王少杰 《丝绸之路》2013,(6):116-118
作为我国古代与音乐密切联系的乐器之一,笙在宋词中大量出现,且具有独特意蕴。经过对《全宋词》、《全宋词补辑》中所出现"笙"词的粗浅梳理发现,其内容大致有二:对笙乐器本身的描写和通过笙来衬托舞者,用笙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同时,通过这些词中意象也可以管窥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4.
邹尤 《神州》2012,(35):42
唐宋词中的梦意象不多,未引起研究者的注意。本文从具体词作出发,探讨了创作者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情感体验,通过对现实生活材料的再现、变形与重组于梦境中,并最终呈现于词作的事实。  相似文献   

5.
把儒、墨、道、法和前期法家都作为韩非子"法"思想的渊源,是不稳妥的,韩非子"法"思想的渊源确定的应该有儒家和前期法家。他继承了儒家的人道实践原则,继续了荀子的思想转变,完善奠定且推行了其法治主张;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后王主义、性恶论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商鞅的"法"思想。  相似文献   

6.
刘扬忠 《古籍研究》2000,(4):1-4,26
这里所说的新时期,指自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时间。中国近代以来学术文化的兴衰,总与百年间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密切相关,因而这一政治、经济上的新时期,也给古典文学学科(包括宋代文学及宋词的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促使它再度繁荣,并在学术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所谓“新”,是相对“旧”而言。不了解“旧”时期的情况,就不知道新时期宋词研究新在哪里。二十世纪宋词研究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世纪之初至五四运动之前,为起始阶段;二、五四新文化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为兴盛、发展阶段;三、从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为学术一统化阶段;四、从1979年至今,为复兴、繁荣和学术多元发展阶段。现在先来简略回顾前三阶段、尤其是第三阶段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中国远古时代的历史没有系统的字记录。我们祖先留下了许多古老美丽的传说,这些传说不能说是信史,但也不是凭空杜撰的,而是有历史的影子在里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一些历史变化情况。这一点,已被发掘的众多原始人类遗址所证明。  相似文献   

8.
兼具音乐演奏和作战辅助双重功能的"笳管",秦汉之际传入中国,并流行于南北朝。其在唐代被称为"觱篥",并成为雅乐和教坊的领奏乐器——"头管",同时也是定音乐器;筚篥谱成为乐工记录曲调的重要方式。在宋代,觱篥因其独特的音色、构造与宋词风格相契合,其功能在宋词演唱的领奏、伴奏、独奏中发挥至极致,觱篥演奏成为宋词演唱的标志。宋以后慢词演唱消歇而戏曲勃兴,觱篥在乐舞表演中的主导功能让位于笛,逐渐成为民间曲艺的普通乐器。  相似文献   

9.
略论歌妓与宋词兴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体作为一种音乐字,它的流传、发展与歌妓的演唱相关联,由此而形成的歌妓与词人的天然关系,唤起了词人的艺术才思,激发了创作热情;同时,表现词人与歌妓的爱情,亦成为宋词中的一大题材,占据相当多的数量;因此,歌妓是促使宋词兴盛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亦苏 《贵阳文史》2010,(3):95-95
在浩如烟海的宋词中,与茶相关的作品不计其数,从采茶到制茶,从茶的功用到烹茶之法,及茶礼、分茶、斗茶、点茶、试茶、茶百戏等都有描述。  相似文献   

11.
"三个倡导"的价值观导向,有着深厚的传统价值观渊源。"和谐"与传统的"和"",公正"与传统的"义","诚信"与传统的"信",存在不可分割的关联,同时又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探析三个倡导的文化渊源,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古代史职的演变经历一个过程,巫师要求具有超凡异禀,掌史职,观测天象,是历史文化的保存者和传播者。司马氏家族史学渊源在此。其家族具有掌天官的传统。巫师职掌演变到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是一个巨大进步。杨向奎先生指出太史公父子向往封禅,本来是神→巫→史的职守。司马迁是一位伟大史学家,也是值得称道的哲学家。  相似文献   

13.
"六经皆史"是清代著名思想家章学诚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章学诚将这一命题提出后对后世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但长期以来,学界对于"六经皆史"是否为章学诚首创存有争议,笔者试着对"六经皆史"渊源的几种不同说法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14.
章太炎的“学隐”思想及其渊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敖光旭 《近代史研究》2002,4(1):145-178
章太炎的“学隐”思想包括“逼”、“隐”、“反”三个密切相关而又各不相同的层面(因“隐”的一面更具整体意义,故本将它概括为“学隐说”或“学隐”思想)。历史化中心论和“严种族之别”的民族主义是其本质特征,对乾嘉考据学的形成及清代汉学家精神风貌的独到洞察和阐释,则构成了其核心内容。从渊源来看,它是江浙特有的人地缘和族类意识的直接产物,它基本真实地揭示了民族主义的高涨是乾嘉考据学得以形成的枢纽或关键这一内在联系。学们对乾嘉考据学成因的解说纷争已久,因不为学界见重而几至湮没的“学隐”思想,或许能最终弥缝各种说法,并得出更具说服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陈寿学术造诣颇高与其师承渊源有密切关系。他师从谯周 ,近承秦宓 ,远绍任安、杨厚 ,颇有渊源。在陈寿的学术生涯中 ,其同门师兄弟、同僚、乡贤均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陈寿的学术渊源正折射出当时的学术风貌。  相似文献   

16.
《文史天地》2013,(7):93
这就得先从原始社会的婚姻制度和图腾崇拜说起了。因为,姓的起源是这两者相结合,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演变来的。至于"百姓"和"黎民"之称,那则是在已有"姓"的基础上,经黄帝战蚩尤的历史事件后才有的。几千年前,在黄河流域,当时集中着几个势力较大的部落,有黄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它们之间经过多年的征战和融合,最后形成了以黄帝族为主、炎帝族和夷族  相似文献   

17.
“梦”在宋词里出现的频率很高,在不同的词人笔下,“梦”的寓意也因人而异。探讨这一意象所包蕴的丰富含义,会有助于读者对词作者感情的把握和词本身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从宣纸的技术渊源看“宣纸”概念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泾县宣纸是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作为中国书法绘画艺术的专用纸蜚声海内外。由于对宣纸概念的理解不同,学术界对宣纸的起源问题存在诸多不同的看法。本文拟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探讨宣纸的技术渊源,在此基础上阐明宣纸概念的内涵及由来。  相似文献   

19.
何绍基是晚清宋诗派中最有成就的诗论家和诗人,其诗歌创作中呈现出的师承渊源非常丰富。何绍基一生不论为人、治学还是写诗作文皆服膺苏轼,苏轼忠孝节义的道义心性,旷达乐观、洒落超迈的胸襟,格物致知的进取精神与谐趣睿智的人格魅力对他产生深刻的影响。何绍基的诗作中除了对苏轼诗句的借用、比喻手法的吸收以及大量次苏韵等表象外,还在谐趣、理趣、儒者伦理的追求等方面得苏诗之神韵。随着阅历的变化,何绍基寄韵白居易,创作了讽喻诗,语言平易流利,不避口语俗语。晚年的何绍基心境较为黯淡,师法对象再次发生转移,“自将诗心比郊岛”,企望“敲诗”“苦吟”而达到“人夸奇想自天来”,寒瘦之诗成又一风貌。  相似文献   

20.
不管是规范性文件在成为"法源"的过程中,还是在论述法律文件的正当性以及法的实效过程中,权力都起到了一个基础性的作用。同时,规范性文件在取得"法源"的地位后,又会对权力进行规范与制约。本文从法律渊源的划分入手,跳脱出权力的"国家"单一属性,对二者关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