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亚飞 《神州》2012,(5):33-33
随着社会整合速度的加快,社会流动范围继续呈扩大和增长趋势。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从农村来到城市,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重新创业、生活的梦想。于是在许多城市聚集了很多的农民工建设者,形成了别有特色的农民工社区,成为了城市文化建设中不可小觑的力量,改善农民工物质精神条件,提高其安全文化素质,对于整个社会和城市稳定发展的大局有着战略性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出现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了进城打工的民工潮,称城市“农民工”。这支队伍与日俱增,据统计,1994年,全国农民工人数6000万人,至今已近1.2亿人。城市的每一个建筑工地、工厂、车站、旅馆、饭店、商店、医院、大街小巷都是农民工的身影和他们流下了的辛勤汗水。已出版的志书尚未记述有关农民工的情况,笔者认为二轮修志应重视农民工的记述。  相似文献   

3.
刘金燕 《神州》2014,(15):164-164
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年龄的增大和逐步返回农村,新生代农民工陆续进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的主体。这部分人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其长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赚钱糊口不再是他们进城打工的唯一目的。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贡献着廉价的劳动力,但其劳动权益屡屡受到侵害,切实维护好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合法权益,重构农民工群体保护机制的基本理念与有效路径亟待加强研究和探讨,否则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4.
赵华 《攀登》2005,24(1):64-66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了向城市转移的速度,且规模日益扩大。庞大的农民工群体逐渐融入城市社会,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存在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一面,但其负面效应也日益凸现,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要从政策和制度上引导农民工合理流动,为农民工提供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他们的社会保障状况,特别是养老保险情况,几乎是一片空白。这里有用工单位义务逃避、社会关注程度不足的原因,也有农民工自身参保意识淡薄的因素。针对目前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现状,应该在养老基金筹措、合同制的落实、政府支持、农民工自身参保意识的增强等方面努力,使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老年生活得到保障,在解决他“们后顾之忧”的基础上,提高他们为城市建设和农村发展做贡献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郑洋 《攀登》2008,27(2):98-101
城市农民工在我国已经形成一个新型社会群体,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成员。然而,农民工在政治参与、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生活居住、业余文化和子女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合法权益却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农民工的权利保护成为有关社会正义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以青海省为例,从法理的角度指出了农民工权益保障方面的深层问题以及解决的路径和办法。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业科技迅速发展,农业生产的效率不断提高,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的经营方式也开始走向集约化,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劳动中解放了出来。这就形成了90年代之后的民工潮。农民进城务工,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因为对农民工的档案缺乏有效的管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受到限制,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也容易受到侵犯。所以要对农民工的档案进行有效的管理。  相似文献   

8.
强睿  濮钒  储晨笛 《神州》2014,(18):253-254
本文旨在对城市农民工的精神世界进行现代文化视阈下的考量,探寻该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为重塑其精神家园提出具体的分析和切实可行的建议,对提高农民工幸福感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9.
周楠 《文史月刊》2012,(Z3):277-278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提升城镇化水平;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有利于促进农村和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带动第一代农民工的市民化.然而农民工在转化成市民之前要经历相当长的一个过渡期,这是生产生活方式的融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工大多处于一种边缘状态.  相似文献   

10.
当前西藏农牧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外出务工,从事非农产业。城镇经济的发展为西藏农民工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进城务工也成为西藏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转移的一个主要途径。在拉萨市、日喀则市等西藏规模较大的城市,行业众多、就业门槛不高、灵活性强的第三产业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成为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重要渠道。其中,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省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环境、收入水平和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也将日益凸显。从对我省农民工文化需求的调研结果来看,农民工的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化,对农民工这一特殊阶层的文化服务供给还存在改善空间,值得关注。本文就我省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现状、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问题分析、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需求提供保障对策问题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农民市民化:内涵、进程与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道勇  郧彦辉 《攀登》2008,27(6):116-118
以农民工和失地农民为代表的城市新市民在漫长的市民化过程中,将会实现从乡村文明向城市文明的整体转变。在这一进程中,他们将经历文化震惊、文化涵化、文化再适应直至文化创新的过程。为此,急需从政策层面构建一个应对体系,对此给予帮助和引导。  相似文献   

13.
韩冬梅 《沧桑》2010,(3):66-67
农民工在中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对中国建设有着特殊的贡献。支撑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促进城市建设与繁荣,为城市和非农产业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推动农村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为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他们的地位却处于边缘地带,要改变他们受歧视的弱势地位,除了社会和政府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外,农民工的自身努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空间行为有助于表征主体的社会融入状况。基于移民融入城市的一般机理,并结合对上海市某小学学生的活动日志调查,探讨了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课余空间行为特征及对其城市融入的影响。研究表明,随迁子女的课余活动主要局限于农民工群体的生活空间和交际圈,明显地以居住地和学校为中心,空间范围较小,与城市儿童行为空间的交叠度较小,内群体交往倾向明显,从而在文化、心理和身份偏好上难以产生对所寄居城市的认同感,不利于他们的城市融入,为此,建议相关学校为随迁子女利用课余时间融入所在城市创造更多机会。  相似文献   

15.
王廷学 《神州》2011,(3):109-110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进城务工农民,目前大约1亿人。这些“新生代农民工”正在渐渐成长为新一代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在为城市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所引发的犯罪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减少和预防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已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刘彤彤 《神州》2012,(26):15-15
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维护好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让农民工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对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和谐安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浙江丽水水阁经济开发区为例,深入分析该区农民工文化生活现状、  相似文献   

17.
郝迪婧 《黑龙江史志》2014,(16):113-114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民工投身于社会经济和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别,在旧的体制框架中,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愈显突出。本文结合实际对当前入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18.
曹艳  孙玉娟 《神州》2011,(8):139-139
城市农民工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中国特色。这一群体能否真正融入他们为之工作的城市,关涉整个社会和谐稳定。分析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制约因素,探索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路径,对增促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曹艳  孙玉娟 《神州》2011,(17):139
城市农民工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中国特色。这一群体能否真正融入他们为之工作的城市,关涉整个社会和谐稳定。分析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制约因素,探索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路径,对增促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民工问题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形成的特殊社会群体,是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才出现的新事物。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和形成,是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崛起之后,中国农民的又一伟大创造。但是,由于体制和政策的种种障碍,他们在城市社会里受到了极不公平的待遇,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农民工问题。同时,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因此,必须正确分析我国农民工问题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才能更好的解决农民工问题,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