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对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没有规定,在现代民主社会,应该是一个法律的漏洞。刑事精神损害赔偿,在各国的立法中有所体现,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强调权利本位、人权保障的今天,我国有必要对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完善,具体包括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原则、范围、程序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汤超 《神州》2014,(6):200-201
现行刑事立法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明确将精神损害赔偿排除在外,这一制度的缺失侵犯了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在我们看来这是十分不合理的,因此,在附带民事诉讼中迫切的需要构建完善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本文围绕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现状及其制度完善的必要性、可行性展开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3.
李娜 《沧桑》2009,(2):86-87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被害人参与刑事诉讼的权利保障,但在司法实践中,刑事被害人作为“诉讼当事人”的主体地位被虚化以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存在缺陷等问题,致使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应取消“公诉转自诉”的规定,建立被害人司法审查申请制度;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在立法上建立被害人法律援助制度。  相似文献   

4.
对精神损害进行财产赔偿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在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上,应采用“二元理论”,即只有侵权行为侵害了公民的人身权并使其蒙受了精神痛苦时才进行精神损害赔偿。在赔偿金额的评定因素上应从“必要因素”和“参考因素”两方面进行考虑。  相似文献   

5.
付新华  李夫光 《神州》2013,(27):189
传统的刑事法理论强调国家利益的实现和被告人权利的保护,而犯罪行为的直接受害人的权利却经常被忽视或无法保障。刑事和解,作为一种的新的刑事处理方式,可以有效的保护受害人的权利,使其在精神上、心理上以及物质上得到抚慰和赔偿。如果实践中,能严谨的的适用刑事和解,周全的设计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刑事和解必然会在自然人的刑事案件中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被害人的权利也会得到更有力的保障,从而,缩小立法规定和司法实践中产生的巨大差距。  相似文献   

6.
郑盈盈 《神州》2012,(17):31-31
本文从民事诉讼模式入手,结合民事诉讼基本模式的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仅供大家学习交流。  相似文献   

7.
孙瑛婕 《区域治理》2022,(1):145-148,152
在我国现有立法中,虽然赋予了消费者协会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的权利,但对消费者协会惩罚性赔偿请求权的规定却处于立法缺失状态.理论上,因惩罚性赔偿在功能上存在公益性质,因此消费者协会的惩罚性赔偿请求权在惩罚性赔偿的公益性功能范围内具有赋予的可行性.可通过完善立法,如建立消费者协会的特殊代表制度、在法院内部设立专门的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8.
当前对《国家赔偿法》的修订已纳入立法规划,结合佘祥林“杀妻”一案,针对目前国家赔偿法中有关国家侵权赔偿的范围仅包括实际的物质损失,而不包括由于侵权造成的精神损害,本文提出应扩大国家侵权赔偿的范围,将国家侵权造成的精神损害纳入赔偿之列,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国家侵权赔偿制度,才能真正满足构建法制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董越姣 《沧桑》2011,(2):202+224-202,224
建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符合审判经济原则,可减轻当事人的讼累,为当事人提供比较便利的根本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机制,并使民事争议得以迅速解决,当事人的权益得到及时、合法的保护;同时避免人民法院就两个具有内在关联性的案件作出相互矛盾的判决,使法院的判决失去确定性和严肃性。有利于节约审判资源,节省办案时间,提高办案效率,有效地发挥行政诉讼保护公民、组织权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符合人性的要求,亦具有法理上的正当性。在协调法律的正义、秩序与效率三种价值冲突、平衡违约方、受害方与社会三方利益矛盾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可以选择“一般禁止而例外允许”的模式处理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相似文献   

11.
梁春艳  刘昕昀 《区域治理》2022,(9):81-84,152
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首次规定了环境领域惩罚性赔偿责任的适用,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开拓了一条新的救济途径.2021年1月4日,江西省浮梁县人民法院判决被告A公司承担生态环境损害惩罚性赔偿责任,成为全国第一案.判决中,法院对责任构成要件和惩罚金计算方式作出论述,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创新性,但也存在...  相似文献   

12.
张琴 《沧桑》2010,(3):55-56,89
随着我国法治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种民商事活动的参与者都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纠纷,然而,在民事司法活动中却频频出现利用虚假诉讼、通过民事诉讼程序获取非法利益的现象。这种不法行为不仅侵害了正当权利人的合法利益,也严重扰乱了法院的司法活动。如何对此类违法行为予以防范和制裁,是理论和实践都需十分重视的问题。本文拟从刑事立法的角度,对虚假诉讼的法律规制发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3.
《沧桑》1995,(4)
宣统二年(1910),法部右侍郎沈家本在呈奏民事诉讼律(草案)缘由折中,奏请仿行资本主义国家的律师制度。他讲道:“律师一(亦)名代言人……盖人因讼,对薄公堂,惶悚之下,言辞每多失措,故用律师代理一切质疑。”在同年拟定的《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中首次列入了律师参讼的内容。这是律师见诸官府令文之始,而律师制度的正式确立和推行则是民国初年开始的。  相似文献   

14.
牛汝伟 《丝绸之路》2010,(10):98-100
科学发展观为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但目前我国检察机关在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的实践中,还存在诸多体制、机制障碍,这需要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改革创新,把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宁慧婷 《沧桑》2011,(1):194-195
以往论述证明责任,往往从承担证明责任主体的角度综合论述检察机关、侦查机关和审判机关以及辩护人等的证明责任。本文从检察机关的角度细致地阐明了什么是刑事证明责任,进一步论述检察机关的证明责任的构成、范围、标准,并结合具体案例彰显检察机关的刑事证明责任,对检察机关的证明责任形成更加系统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黄擎 《区域治理》2022,(3):102-105
环境犯罪中生态修复责任并非是一个静态的存在,而应是以生态修复为核心的动态化过程.环境刑事司法是以生态修复为核心,其方式的选择并不拘泥于僵硬的法律条文.当前刑事司法中,生态修复责任主体的模糊性以及责任履行方式的单一性使得生态修复工作停滞不前,为此必须明确责任主体的范围以及创新履行方式.  相似文献   

17.
环境公益诉讼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和因果关系退推定规则,其举证责任在当事人之间的分配规则、待证事实和举证范围规则、因果关系认定规则,与传统的民事诉讼举证规则有重大差别。  相似文献   

18.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劳动灾害频繁发生,政府开始通过劳工立法规范雇主在灾害赔偿方面的责任。灾害赔偿立法由各行业政府主管部门起草并出台。制度属于现代劳动灾害赔偿制度中的雇主责任制模式。它覆盖工业、矿业、交通业等现代工人。与此时的国际劳工组织相关标准进行比较,中国制度的赔偿项目齐全,伤病医疗费和伤病期间工资等赔偿标准较高,残废抚恤金和遗族抚恤金则不及。制度虽然实施效果不佳,但这是劳动灾害赔偿首次进入立法,对后来政府的立法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战后,日本政府推行的内外有别、军民不同、官兵迥异即根据对侵略战争的态度和“贡献”大小予以差别对待的战争补偿政策,明显具有战争犯罪的主观故意和客观影响,不容忽视。日本政府内外有别的战争赔偿政策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自卫战争史观”、“解放战争史观”、“靖国史观”等,是这一战争赔偿政策形成的思想根源;2.日本政要的右派构成和日本政权的保守性质,是这一战争赔偿政策形成的政治基础;3.部分日本国民持错误的战争史观,是这一战争赔偿政策形成的社会土壤;4.战后宽松的国际地缘政治环境,是这一战争赔偿政策形成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20.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缔约一方当事人违反依诚实信用原则所应承担的先合同义务而造成对方信赖利益的损失时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文中分析了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缔约过失行为的具体类型、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方式与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