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五四时期的游行是火烧赵家楼啊。怎么火烧赵家楼叫爱国行为,砸几辆日系车就叫暴徒呢?  相似文献   

2.
梁晋 《旅游纵览》2013,(9):298-301
每当像南海局势升级的时候,每当我国边境争议地区呈现出紧张的态势的时候,很多人心中都会油然而生出一种壮怀激烈的爱国热情。我们很有必要就什么是爱国、为什么要爱国、怎么爱国等问题展开讨论。有关国家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出损害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为的相关事件的时候,很多人心中都会油然而生出一种壮怀激烈的爱国热情。轻则针对有关国家的各种指责批判之声四起,重则一系列爱国示威游行此起彼伏,连绵不绝。人们的爱国热情如熊熊烈火,使很多人备受鼓舞,也令不少人十分担心。一些不理性的爱国者在示威游行中做出了一些例如打砸与  相似文献   

3.
报纸作为公共交往空间在建构民族国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俄国强占东三省、中国面临瓜分亡国的危机时,晚清知识分子一方面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痛言俄国的侵略行为,同时还对人们种种抵制俄国的行动进行报道,其目的则是要激起民气,塑造国民爱国心。经由报纸这个新型传播媒介,个体的阅报行为与集体的爱国行为产生关联,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也得以加强。  相似文献   

4.
我国出境旅游者不文明行为改变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善鸿  焦彦  杨钟红 《人文地理》2009,24(5):111-115
我国公民在出境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现状与日益强调国家软实力的国际竞争趋势,使提升国民文明素质变得更为紧迫。然而,国民文明素质的提升是一项持久工程,国家软实力的较量却在时刻进行。我国快速发展的出境旅游既向国民提出了提升文明素质的要求,也面临着急需即时改变旅游不文明行为的压力。本文首先对以往改变旅游不文明行为的误区进行了剖析,然后在分析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发生与改变规律的基础上,对旅游不文明行为改变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讨论,进而针对改变不文明行为的关键点提出了积极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地化影响下的中国海外移民行为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阐释了"在地化"的概念界定和移民在地化表现并对"在地化"的几个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论文认为,中国海外移民在海外生存发展,为住在国家和祖籍国都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在某些特殊历史时期还处于"两头不是人"的尴尬境地。缘于生存需要,移民对移居地(国家)有利益从属性,由此构成移民行为的一般规律。将移民在地化与边缘性杠杆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在地化是中国海外移民形成对中外双方而言具备居间比较优势的前提。通过撬动边缘性杠杆,中国海外移民一直在为提升自我的同时发挥着促进中外交流的社会历史作用,进而充分体现出其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6.
李金国 《神州》2012,(34):147
热爱国家就是将自己的感情投入到爱国的范围之中,将自己的情感进行有效的升华,然后去抒发和体现自己的爱国情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新的形式下,国家大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局势,同时在国际环境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要保持爱国的精神,将自己的强烈的情感投入到爱国情感当中,同时要提倡理性爱国,通过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和提议,在新的形式下倡导理性爱国。  相似文献   

7.
“忌讳”顾名思义是指由于习俗,也可能出于成见,人们对语言、行为有所顾忌而产生的禁忌。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各国或地区都有各自的忌讳,因此产生了同样的行为、同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在一些国家或地区被视为忌讳,在另一些国家或地区却被视为正常现象的情形。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一生始终坚持爱国主义。早期的实践活动体现了他早期的爱国主义思想。他认为爱国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所在,"自古道国亡家破,四字相连";爱国的主要内容应为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爱国需要理性,只有为人民谋利益的国家才值得国民去爱、去建设。  相似文献   

9.
拙作《“屈原——爱国诗人”之我见》一文发表后,吴代芳同志在《贵州文史丛刊》一九八五年第一期上,发表了《关于屈原的爱国思想及其他》一文,肯定屈原具有爱国政治道德观念,要求与我商榷。我认为学术界所以一致认为屈原是爱国诗人,首先,这是大家以现代爱国政治道德观念的标准去衡量屈原的社会行为的结果。其次,是由于我们大家都认为,凡是为“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文明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的人,都是爱  相似文献   

10.
李薇薇  白凯  张春晖 《人文地理》2014,29(3):143-149
国家地质公园品牌个性的构成及其对游客行为的影响研究还处于浅层次发展阶段。为此,本研究基于前期成果,采取"审视-批判-借鉴-验证"的研究思路,以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为实证调查地,探索国家地质公园品牌个性对游客行为意图的影响,为此本文两次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以期获得更为深入的研究结论研究。结果显示:①已有研究的国家地质公园品牌个性维度命名存在一定的偏差,通过纠正检验,得知国家地质公园品牌个性整体构成对游客行为意图存在正向显著影响;②国家地质公园品牌个性各维度对游客行为意图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维度中景观呈现特征与审美体验特征对游客行为意图具有正向影响,而科学探究特征对游客行为意图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解彩霞 《攀登》2012,(5):103-108
作者应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西宁市这样一个重要生态地区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结果显示:西宁市作为国家卫生城市,市民总体环境意识水平较高,环境科学知识的认知广度较大,但深度不够,获得环境知识的主动性不够;环境问题归因的自我指向比较明显,但认为解决环境问题的责任主体是政府;实际采取的环境行为以能降低生活支出或有益自身健康的行为为主,但环境行为的普及率不高,有较强的"外部性";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曹亚斌  王仲杰 《攀登》2009,28(4):58-61
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政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显得日趋复杂,国家政治安全行为已成为造成社会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政治安全行为是在政治安全认知的指导下产生的,因而必须在政治安全认知的视角下分析政治安全行为与社会危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丝绸之路外国旅游者为例,选取西安、敦煌、乌鲁木齐和喀什4个城市为研究地点,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获取一手资料,从跨文化比较的视角,深入分析了5个文化类别国家的旅游者在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特征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旅游者主要推力因素是拓展视野,主要拉力因素是旅游景点,且5个文化类别国家的旅游者在推拉因素上存在一定差异;各文化类别旅游者在旅游计划、旅游方式、计划停留天数和旅游路线安排等行为特征方面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文化因素对旅游者旅游动机和行为特征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18世纪,随着沙皇专制的加强,贵族的特权不断扩大。贵族等级的特权利益需要与其相适应的行为化。在国家和社会的共同作用下,贵族的行为化得以形成和统一,它对贵族的封闭性有所突破,但也产生了崇尚西方、追求奢华的弊端。  相似文献   

15.
太白山客源市场结构与游客行为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旗  卫旭东 《人文地理》2003,18(5):89-93
太白山森林公园是以秦岭主峰太白山旅游资源为依托开发的集旅游度假、休闲疗养、科学考察为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本文通过对太白山客源市场结构及游客行为的抽样调查,重点分析了游客对旅游环境的偏好和游客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地居民对游客的帮助行为是居民在主客交往中的好客行为,对建立友好型旅游目的地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现有研究对于目的地居民的帮助行为是什么、如何帮助等问题还缺乏深入探讨。本文通过扎根理论方法分析得到,目的地居民对游客的帮助行为包括指导型帮助、参与型帮助和替代型帮助;目的地居民对游客的帮助行为遵循着情境判断—身份认同—帮助实施的行动逻辑,且个人特质在这一过程起到双向调节作用;目的地居民对游客的帮助行为有助于主客关系构筑,具体表现在声誉累积、印象改观、体验提升和信任增进四个方面。研究探索了目的地居民对游客的帮助行为类型,分析了目的地居民帮助行为的实施过程及其对主客关系的影响,也为如何鼓励目的地居民的帮助行为,推动地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对国债发行过程中交易主体的法律地位分析入手,通过对民事法律行为和行政法律行为的对比分析,提出国债发行行为的法律性质更接近于民事法律行为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民事合同和行政合同的进一步对比分析,提出国债发行实质上是一种资金借贷的民事合同行为。  相似文献   

18.
熊若蔚 《人文地理》1996,11(1):40-43
本文以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和持续发展研究的内容为出发点,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阐述了影响行为的三类环境,人的环境行为结构系统的主要方面及特点;指出两者的影响合力,则是环境行为的主要制动因素;强调了实证研究对行为地理学中层理论及学科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于偷盗行为,古今中外,直到今天,都有惩处的法律。古代一些地区或国家对于偷盗行为惩处的法律还很严,如断手指,剜膝,杀头或让众人以石击毙等等。就是我国现行的法律,对于偷盗行为的惩处,也是不轻的,根据盗窃价值数额的大小,从处以管制、拘役直到无期徒刑,若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或盗窃珍贵文物的,甚至可以处以死刑。至于犯了盗窃罪的人,不仅本人从此戴上了顶摘不下的“偷儿”的帽子,让人避而远之,有的还带累家人,让家人在乡里或街坊抬不起头来。  相似文献   

20.
现代中国地方主义的政治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续添 《史学月刊》2002,2(6):80-86
“地方主义”一词,20世纪20年代初在中国出现,其后至今被较多地使用;中外关于地方主义的阐释也颇为复杂;依据这些阐释和对“地方主义”一词的解构,结合现代中国的实际,地方主义的内涵应是地方心理观念、地方政治意识、地方政治行为及其思维和行为模式这样一个结构。关于现代中国地方主义的界定,国家的基本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应是基本标准;中央政策是一个重要标准;国家的政治传统是一个参照的方面。界定的立足点应在于:它必须出自地方,是地方的意识和行为;它的基本方面是地方对中央;它的本质是地方同中央争权夺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