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林黛玉是宝黛爱情故事的女主角,也是《红楼梦》一书中最重要的女性角色,是金陵十二钗之首。她才华横溢,美丽、单纯,她饱读诗书,多愁善感,柔转千长。然而年仅十七、八岁的她就去世了,导致林黛玉早逝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女性长辈。下文将从家慈早逝缺关爱、王夫人自私难相处、邢夫人糊涂苦立足,贾母封建失靠山四个角度来浅析女性长辈对林黛玉早逝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巍 《神州》2013,(18):101-101
【蝶恋花】金陵十二钗之黛玉 花落尘埃香以住, 易逝青春, 犹似朝朝暮 寂寞葬花花不语, 谁怜枕梦凄凉处。 几度相思多少苦  相似文献   

3.
张晓晶 《神州》2013,(7):13-13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长篇小说,写成于清朝乾隆帝中期(甲戌,1754年),《红楼梦》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认为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在现代产生了一门以研究红楼梦为主题的学科"红学"。也就是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的整体就是以上层的贵族为中心思想,然后以真实、很鲜活的描述了十八世纪我国末期的生活,这段生活的记录就是对当时的封建社会走向崩溃巅峰真是的记录,然而这不小说真正的能够成为我国小说文学的最高顶峰,难以超越,不单单是因为有很高的思想价值,还是因为他的艺术成就也是非比寻常的,因此,本文阐述了在此部小说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重要人物进行分析,仅供参阅。  相似文献   

4.
李琦 《神州》2013,(18):7-7
《红楼梦》艺术魅力无穷无尽经久不衰一言以蔽之便是因为其艺术上的高浓度。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无论是从大背景的考察还是细节上的解读,它都经得起读者的无数次的推敲,具有让人反复回味的价值。本文将解读文中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中王夫人接见黛玉的场所的安排进行探究,这个看似平常的行为其实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本文将详细解读和阐述。  相似文献   

5.
周晓波 《沧桑》2010,(3):238-240
林黛玉在众人眼中是个孤标傲世的人儿,她和宝玉的爱情以悲剧收场。很多人认为黛玉自己应负很大责任。但细究下来,孤单无助的黛玉既无强援,又无内助,有心无力,独木难成林,她根本无力经营自己的爱情,也无法为贾氏家族所接纳。最后只好按作者预设的结局"泪尽而亡"了。  相似文献   

6.
李征 《神州》2011,(7):5-5
《红楼梦》中林黛玉这一角色深入人心,本文根据人格心理学的特质理论对林黛玉的人格特征的主要成分、成因等作出细致深入的剖析和探讨,为读者更准确把握人物内涵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湖南文史》2012,(8):41-41
《红楼梦》在1830年就有了第一个英文译本。在1830—1892年,总共出了四个版本的《红楼梦》英文译本。这些译本不仅不准确,而且显得很荒唐,译者为了渲染这部书的“异国情调”,满足异国读者的猎奇心理,把黛玉翻译成BlackJade(黑色的玉,英语引申义为“荡妇”),虽然字面上的翻译还说得过去,但是,却不顾这个名称在英语中的引申意义,给外国读者在理解林黛玉这个人物的时候,带来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鲁彩苹 《丝绸之路》2012,(18):81-83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有着高贵的出身、美丽的容貌、绝世的才情,这和她寄人篱下、孤苦无依的生存状态形成了巨大反差,非常态的人生体验给了她热烈、纯真、敏锐的诗情,也让她因为多疑、刻薄、嫉妒而不被人理解。无论是诗人林黛玉,还是少女林黛玉,她的诗歌、眼泪都是因为她对理想和爱的执著追求,对世俗的坚决抗争。  相似文献   

9.
李征 《神州》2011,(14)
《红楼梦》中林黛玉这一角色深入人心,本文根据人格心理学的特质理论对林黛玉的人格特征的主要成分、成因等作出细致深入的剖析和探讨,为读者更准确把握人物内涵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王赫 《神州》2013,(33):11-12
李清照词有"三瘦",以"瘦"字藏闺中之致;林黛玉诗有"三偷",以"偷"字蕴林下之风。一"瘦"一"偷",形神兼备,既凸显各自诗词的审美风貌与主体的自觉意识,又互为呼应,两相映照,展示一样的悲戚情感与脱俗品质。  相似文献   

11.
林黛玉悲剧命运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黛玉是曹雪芹用饱含心血之笔塑造的一个个悲剧人物典型中的典型。林黛玉的人生悲剧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原因。不仅有社会现实的摧残,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的压抑,生理病理等先后天缺陷对其的损伤,还应该有主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戴孝良 《神州》2011,(2):11-11,13
小说中人物形象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及表情等来刻画,《红楼梦》除了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外,还大量地写到人物的“冷笑”。本文从人物的“冷笑”入手,将林黛玉与薛宝钗进行比照,通过对她们二人“冷笑”的对比分析,从一个侧面揭示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13.
王继荣 《神州》2011,(21):102-103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不朽巨著,凭其所具有的思想性、艺术性和现实意义而散发着久远的自身魅力,从而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痴迷于它的人。读过《红楼梦》的人,对林黛玉这一人物都会有深刻的认识,她是书中最为柔弱、凄美而又哀怨的一笔。一百个读者心中会产生一百个林黛玉的形象,但这些形象都有共同的一点,那就是林黛玉是悲剧的塑造。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周利 《神州》2011,(6X):15-16
《狗日的粮食》是京味作家刘恒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创作的一个短篇小说。作品通过对一个家庭的艰辛生活的生动描绘,揭示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狗日的粮食”所带给人们的一切:温饱、艰难、死亡和伤痛。本文将从人物的性格角度出发,系统地揭示由人物的性格所引发的人物的悲剧性命运。  相似文献   

15.
杜阳 《神州》2012,(9):45-46
唐诗是一粒璀璨的明殊,它那凝自如脂的美,让人无法忘怀。唐诗宋词是一座巍巍丰碑,计教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又如一顶灿灿的王冠,缀满了浓缩中国文学智慧的奇珍异宝。含英咀华,我们能分外感受到它的分量与博大。它是历史的凝固,也是现实的观照,是文人的妙笔.也是哲人的沉思,是千里莺啼的锦绣江山卷,也是宫廷王朝的血雨腥风图;它的大漠孤烟,它的塞外鼓角,它的新坟旧鬼,它的金风玉露,共同托起的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珠穆朗玛峰。  相似文献   

16.
李亚梅 《丝绸之路》2009,(18):62-63
本文从《红楼梦》中“钗、黛合一”的角度,探讨了曹雪芹对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个形象钟爱的原因。作者在塑造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形象时,观照角度有所不同,体现了作者对未来的期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相似文献   

17.
本文多方面分析了阿喀琉斯的文学人物形象。包含英勇,残暴,善良,固执,单纯,自私,荣誉感的多方面情感,有的甚至互相矛盾,但这正体现了他是一个真正的人而不只是一位伟大的英雄。同时对阿克琉斯的人物分析对今后创造更饱满的人物形象也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论语》是儒家经典语录体散文,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通过言行来反映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与形象。  相似文献   

19.
徐忠海 《神州》2012,(7):255-255
在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安徽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国培项目”教学培训中,王荣生教授在设计微格教学环节中,将小说阅读课文《二十年后》的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环节的组织作为设计篇目。二0一一年三月十六日下午的微格教学研讨中各组学员和邓彤等四位博士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在内容的确定上大家把握基本一致,其中大家把教学难点都放在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上来了。  相似文献   

20.
正日本年轻人松元在东京的一家工厂上班,住处却在很远的郊区。因为买不起车,他每天只能乘公交车上班。跟许多日本男人一样,每天下班后,松元都会约上三五好友,去公司附近的酒吧喝上几杯,然后赶末班公交车回家。由于路途很远,松元常常会在车上睡着,醒来时往往已经到了终点。每当此时,松元都非常懊恼,因为他坐的是末班车,要想回家就只能坐出租车了。但当地出租车很贵,尤其过了10点,还要多收30%。这样要不了几次,他半个月的工资就没了。后来,松元就不敢在末班车上睡觉了,这让他很痛苦。一天,闲聊时,松元听到很多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