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阳 《丝绸之路》2012,(2):103-104
在众多人体摄影艺术作品中,男性是看的主体,而女性是被看的客体。本文试图通过时间这条主线来探索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女性摄影家的作品,看看女性意识是如何觉醒并引导着她们打破男性的审美趣味,从而创作出真正属于女性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2.
郭海红 《民俗研究》2015,(2):97-104
日本的女性民俗研究于20世纪30年代在柳田国男的启蒙下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确立,逐渐形成了以濑川清子、大藤由纪(音)、仓石敦子(音)、波平惠美子、刀根卓代等女性研究者为主流的研究队伍。她们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感性,围绕自身女性的民俗,从以往女性仅仅被视为客体,转变为从女性主体的立场展开研究,采用主位—客位综合视角,尤其在婚俗、女性劳作、主妇权、生育持家、信仰禁忌等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女性学者以女性的视角研究女性民俗,是日本女性民俗研究始终如一的特色所在。究竟何为建立在性别基础上的男性与女性视角的不同?是否存在只有女性才能涉及的研究对象、研究课题?这些是今后研究中亟须进一步明晰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缠足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缠足之最初出现是由于男性社会对女性舞姿的审美趣味,初起于宫廷,其后在少数供男性消遣欣赏的歌舞妓中流行。随着男性社会的心理变迁,缠足最终盛行于全社会,并从一种美的时尚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女性规范行为,被赋予了礼教意义。缠足的发展变化脉络与男性社会的心理变迁轨迹表明,缠足之兴起与发展正与男权强化、女性地位下降和礼教对女性束缚的加强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向蓓 《神州》2013,(19):127-127
语言就是人类为了交流而制造出的一种,在我学习除母语以外的外语开始就知道日语里有女性用语和男性用语的区别。女性用语主要是指以女性为中心使用的语言,虽说是女性使用的语言,并不是说女性所用的语言都是女性用语。只能说比起男性来女性用的比较多的叫女性语,相反男性用的比较多的就是男性用语。世界各国没有男女语言之别的国家是存在的当然想道日本区别的比较清晰的国家也存在。  相似文献   

5.
康凯斐 《江淮文史》2020,(2):138-148
正传统中国社会的女性,生下来就被贴上男性附属品的标签,她们是"父亲的女儿""男人的妻子""孩子的妈妈",离开这些身份,好像就没有一个独立的女性主体身份。这种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社会观念使女人一直处于社会的最底层,饱受各种歧视和不公正的对待。女性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早已被塑造成"宜家宜室"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在对上孙家寨彩陶盆舞蹈图案研究状况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将其与同一考古学文化相似器物的横向比较,考证舞者臀部斜伸出之物为以写实手法描绘的男性生殖器;通过与岩画材料的对比分析,论证舞队外侧舞者的"双臂"为含有省略意义的抽象符号;由男性或女性为主体的"丰产丰育"巫术,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微妙的差别。  相似文献   

7.
从性别上来说,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是"他者",她们被看作是男人的附属,男性是主体,而她们是客体。作家方方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众多身心深受伤害的妇女形象,本文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分析,认为她们都是男权文化影响下的无力的悲情"他者"。  相似文献   

8.
白晓荣 《丝绸之路》2013,(14):38-39
在民族文化的传播与继承中,男性和女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本文对构成保安族民族文化认同的最外显的基本要素服饰作了调查研究后发现,在保安族社会中,服饰的选择与传承往往由女性用其外在的服饰特征展示、继承并传播文化,在维系保安族民族身份上,女性发挥着比男性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离婚自由是五四时期婚姻自由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知识分子的构想中,离婚自由是打破婚姻桎梏,防止两性错误结合的良策,是男女共享的权利。但由于社会发展的滞后,这一理念却被男性知识分子充分利用,女性的离婚较为被动。女性由于社会压力和自身条件所限,不仅缺乏提出离婚的勇气,给男性主动离婚也造成了压力。因此,在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无论男女离婚都非易事,尤其是旧女性更承受了无穷的痛苦。为解决离婚困境,知识界积极献言献策,试图从根本上限制离婚率的攀升。离婚自由观念的构建与其实践困境,是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矛盾的缩影。  相似文献   

10.
李雪敏  钟潮 《旅游》2003,(12):2-3
北京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古都,一直以来,吸引的国际旅游者大都是中老年,而且以男性为主体。女性作为当代旅游消费主体,北京接待市场的开发却被国内外旅游业者视为畏途。是北京不具备接待女性旅游者的条件,还是我们缺乏敏锐嗅觉,没有挖掘出适合女性品位的旅游产品?带着这个问题,北京市旅游局与国家旅游局共同组织了一个实验团。2003年12月6日至9日,北京市旅游  相似文献   

11.
女性禁忌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日本女性禁忌突出表现为渔民社会中基于女性经血、生育形成的"赤不净"、"白不净"信仰观、以大峰山为代表的基于佛教教理"五戒"设定的山岳女人禁制,以及神道祭祀仪式下的女性排斥等。女性特有的月经、生育等生理表现,在民俗社会中被视为是不净、晦气、危险的发生源而予以隔离和排除。女性不净观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日本的创世神话。统观日本女性禁忌事象、民俗思想的存在和演变的主要脉络,可以发现其深层原因是男性在场和作为他者的男性视角起到了关键作用。女性禁忌得以确立是作为两性中另外一性的男性在场使然,男性宇宙社会的立场客观上对女性禁忌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其传承提供了土壤。当下研究中不乏将女性禁忌与女性歧视联系在一起考虑的倾向,立足于民俗学的视角尚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2.
《湖南文史》2012,(2):32-32
今日我们所见到的菩萨像几乎全部是柔眉善目、面容慈祥的女性形象,但在佛教经典中菩萨多被记录为男性出身。如文殊菩萨是合卫国婆罗门大长者之子,观世音菩萨曾被描写为“勇猛丈夫”,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也以菩萨为号。  相似文献   

13.
何念 《上海地方志》2023,(4):31-38+95
明朝政府提倡“以孝治天下”,在官方引导和贵州儒学的兴盛下造就了明代贵州社会孝亲敬老之风。明代贵州方志中有大量孝行记载,不仅有男性还有女性,其孝行充分体现在病床前尽孝、割股疗亲、舍身救亲等多个方面。明代贵州孝行特点有:多为照顾生病父母、女孝多表现为奉养公婆、孝行多受表彰等。明代贵州孝行促进了贵州重孝风气的形成,但也使得愚孝行为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4.
杨昭诗 《神州》2014,(5):15-16
传统男性角色的核心特征是所谓的"英雄"精神。这种以攻击、占有为主要特征的英雄精神在社会的支持怂恿下,不仅指向男性以外的自然和社会,也同时指向了身边的女性。《肉蒲团》的作者站在男性中心立场,从人性本能出发,通过对未央生这个典型的性欲狂的描写,竭力渲染和肯定男性对自身生命力的崇拜以及性放纵的性自然观和性自娱乐心理,从而赋予其男性人生价值的象征意义。作品中性描写的手法直观而粗俗,其审美价值负面大于正面。这部作品所代表的古代小说性欲描写的倾向,尽管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但对其在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的评价必须持审慎态度。  相似文献   

15.
科举制度发展到清代,全社会把"读书做官"当作人生至高理想和最佳出路。生在科举时代的女性,虽无法和男性一样参加科举考试,但清人对女学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士绅家庭的女性,大多受过较好的文化教育。无论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还是诗词歌赋、经书史籍,不仅有助于提高女性自身修养,丰富精神世界;而且为她们日后相夫教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举时代的男性一生奔波在求取功名的路上,在孩童早期的家庭教育中,母亲主动承担起慈母兼严师的责任,将自己之所学与夫家之家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子女,从而实现了两个家族文化的联合与优化。清代出现大量的"鸡鸣课子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在童蒙教育、家族文化传承和兴盛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在当时社会上产生的强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自1844年第一所女学成立后,中国女学逐渐成为一个场域,其中,既展示了中西方权力的较量,亦呈现出中国男性知识人对自身力量边缘化的焦虑,以及中国传统女性文化在近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晚清画报成为展现女学这一场域及其中各种力量较量的主要视觉媒介之一.本文拟以晚清时期天津的几份画报为例,探讨近代女学视觉展现的议题.从艺术表现形式来看,画者往往在图像内绘制观者,以引导阅读者迅速将视线投向图像中心,达到读图之效果.而且,观者对于女学的凝视,不仅限于男性对女性的性别凝视,也有社会阶层和身份认同的差异,甚或也会成为中外权力关系的表现方式.同时,画者也经常以细腻的笔触,有意识地在二维图像内,勾勒出一个“内外有别”的空间,使得近代女学和传统社会性别规范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北京居民日常休闲行为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休闲的性别差异研究是西方休闲研究的重要研究主题。本文以北京市2007年居民活动日志问卷调查数据作为基础,多角度地分析了居民日常休闲行为中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男性拥有更多的休闲机会;女性休闲时间显著少于男性,并要花费更多时间在家务和照料活动,同时,女性更乐意将时间用在社交活动,而男性更倾向于将时间用在体育锻炼和上网活动;对于休闲地点的选择,男性和女性居民选择家内和家外休闲差异不大,但对于文化娱乐活动,男性平均出行距离更远,女性更倾向于选择较近的地点;在休闲中,男性倾向于一个人休闲而女性更倾向与家人一起休闲,表明女性更重视休闲活动中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8.
女性告别单身派对是北美婚礼庆祝活动中为人所熟知的部分。1995年时,此派对只是在加拿大大西洋省区盛行,该调查通过对派对中处于特殊"阈限期"的新娘及其女伴种种不同常态的举止,以及具有直接性意味的游戏,揭示出女性聚会的真正意涵是为"隐性的女性主义编码",是对传统女性角色界定以及男性作为性主体提出的挑战。2016年的调查则表明,随着时代与工业技术的发展,如今的女性告别单身派对已成为婚前庆典的部分。虽然形式与细节有了变化,但派对所传达的深层次的女性诉求,以及女性游乐、女性友谊、女性性征以及性别角色的糅合,仍与20年前的聚会保持着延续性,但是也更为复杂和多元。在未来20年,女性告别单身派对作为一种女性主义声明的力量仍会不断演进。  相似文献   

19.
《三国史记》为高丽王朝金富轼修撰的朝鲜半岛第一部官修正史,在东北亚古代史研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编纂虽受中国正史体例的影响,但书中未设后妃、列女传记,女性记事多附于男性记事。按照女性的活动场域,其家庭领域形象为母亲、妻子、女儿,社会公共领域形象为女王、女性巫者、参与政治活动的女性等。金富轼对于女性形象的选取塑造,是在儒家思想的框架之内建构,围绕着男性叙事展开,在女子为祸书写意识的指导下,强调女性家庭领域内的作用,对社会领域内的女性活动仅为客观陈述,由此建构起男权社会主导下的性别文化制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社会性别理论,以2008年长三角地区旅华游客调研数据为依据,对不同性别旅华游客的旅游地意象认知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旅华游客对长三角地区的人居环境认知比旅游环境认知评价高,其中,男性对人居环境认知的评价高于女性,女性对旅游环境认知的评价高于男性;人口统计特征对男性出游率及其旅游目的地人居环境认知影响较大,就女性而言,仅对其出游率有影响,而对旅游目的地意象认知评价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