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范莹 《神州》2011,(23):23-24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女性文学的园地里可说是"红杏枝头春意闹",一派繁荣景象。20世纪80、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大陆女性写作高潮的涌现,我们发现评论界在谈到女性文学时,就会与"身体写作""欲望叙事"这类的西方女权主义理论概念相关联,有关女性身体书写的文学、文化现象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一点不可否认"身体写作"确是当代女性文学写作的一大特色,有的作家成为"女性文学"中"欲望叙事"的代表人物,并因此而走红。现在就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与探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是否就囿于"身体欲望"写作中,在"身体写作"之外还有着怎样新的话题?本文将从王安忆、铁凝、张洁和迟子建等几位作家及作品入手,尝试着对女性与我们民族历史、女性与传统伦理、女性与社会底层等"身体写作"之外的话题进行思考和阐释,洞见在"身体写作"和"欲望叙事"之外,女性文学研究的广阔天地,寻求女性文学研究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2.
奈良朝始,日本文学萌动,至平安时代,日本文学已立于世界文学之林,就中日本女性作家成就卓著。本文从历史层面之源头、文化层面之源头、社会习俗层面之源头及汉唐文化冲击之源头等方面,揭示构成日本女性文学迅速崛起及其蓬勃发展的要因。  相似文献   

3.
女性文学创作在世纪之交有许多可以称道的变化。其中,女作家以各自不同的视角,倾心于文学内部的探究,变换着写法,以求得更持久的文学魅力即是一种,从而使女性文学真正走上了"关注自我,关注社会"的发展道路。在探讨文学现象的时候,评论家多半青睐创作上的新尝试以及新生代,如奇诡莫测独辟蹊径的私人化写作,以及新新人类、七十年代后、八十年代后等等。在内容与形式上的越轨,很大程度上传递出文学发展的某些阶段性信息,关乎审美  相似文献   

4.
范莹 《神州》2011,(10):23-24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女性文学的园地里可说是“红杏枝头春意闹”,一派繁荣景象。20世纪80、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大陆女性写作高潮的涌现,我们发现评论界在谈到女性文学时,就会与“身体写作”“欲望叙事”这类的西方女权主义理论概念相关联,有关女性身体书写的文学、文化现象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一点不可否认“身体写作”确是当代女性文学写作的一大特色,有的作家成为“女性文学”中“欲望叙事”的代表人物,并因此而走红。现在就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与探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是否就囿于“身体欲望”写作中,在“身体写作”之外还有着怎样新的话题?本文将从王安忆、铁凝、张洁和迟子建等几位作家及作品入手,尝试着对女性与我们民族历史、女性与传统伦理、女性与社会底层等“身体写作”之外的话题进行思考和阐释,洞见在“身体写作”和“欲望叙事”之外,女性文学研究的广阔天地,寻求女性文学研究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5.
于晓楠  向沁  杨冬  曾晓辉 《神州》2013,(17):31-31
沈从文是中国文学史上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在他的湘西作品中为我们描绘了众多的女性形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沈从文对女性形象、女性命运有着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是中国文学史上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在他的湘西作品中为我们描绘了众多的女性形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沈从文对女性形象、女性命运有着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张晶 《沧桑》2009,(3):230-231
五四时期孕育并崛起了一代女性作家群,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它的涌现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试从五四时期个人主义的影响、女性教育的发展、女权主义思潮以及外国文学的影响来探求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代女性作家群体涌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战后日本女性文学伴随着日本社会体制的剧烈变化,以及民主主义思潮的冲击,女权主义的鼓噪和经济高速增长下衍生的都市化情怀的洗礼,呈现出与以往全然不同的盛况,使同时代的日本女性文学基于富饶的时代土壤,开出绚丽的花朵。  相似文献   

9.
王姝 《安徽史学》2015,(2):163-168
自20世纪80年代初白寿彝明确提出"历史文学"的概念以来,对于"历史文学"的研究已有三十多年。文章就中国古代史学上的"历史文学"问题的相关研究,从"历史文学"意识、"历史文学"成就和"历史文学"理论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并对"历史文学"研究的发展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史学审美"是否可以作为这一领域传承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丁菊茸 《丝绸之路》2009,(12):82-84
萧红在小说中始终如一地以女性视角与女性生命体验为切入点,从生与死的痛苦、心灵与肉体的折磨等多重层面展示了中国广大妇女的生存真相与悲剧命运,并且多方面深刻挖掘女性悲剧的根源。萧红小说的“女性关怀”命题,在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1.
1918年,周作人将日本女性主义者、著名诗人与谢野晶子的《贞操贵于道德》一文翻译后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开创了中国日本女性文学译介的先河.迄今,已有150余位日本女性作家的作品相继为中国读者所熟悉,成为近百年来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风格独具的精神食粮.与此同时,这项工作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国域外文学审美取向史的有机部分.  相似文献   

12.
德化白瓷质感温润如玉,适合用来表现女性的柔美婀娜。在陶瓷艺术发展史上,女性题材占据重要的位置,我们在世界各大博物馆都可以看见千姿百态的女性题材作品。而在笔者诸多的陶瓷作品中,女性题材可谓占据了半壁江山。笔者的女性题材陶瓷作品一般取材于诗词小说、历史故事、戏曲传奇,作品的造型和画面富有文学性,在此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3.
从出土简帛经书谈汉代的今古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出土简帛经书谈汉代的今古文学高明汉代经今古文学之争,是经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对后来的经学、文学、史学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直到清末余波未尽。经今古文学争论的实质何在?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历史上说法不同,唯清末廖平在他的经学六变中谈论的最多,影响最广,以至...  相似文献   

14.
以女性视角从关注女性文化的角度探讨女性写作的母题,是女性文学研究中不可回避的视域。在女性写作中,女性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的日益显著使女性文化蓬勃发展,并且在当今社会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女性写作使女性文化有了确实的落脚点,并随着女性文学的传播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清代画家费丹旭的《兰秋夫人听秋啜茗图》,画面及题跋者中所涉人物,兰秋夫人庄氏、许延、黄履、汪玢等,不但均存在亲戚关系,而且都是接受过教育的女性,从一个侧面反了清代女性文学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6.
王可心 《神州》2011,(23):11
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才华横溢的女作家之一,她擅长从女性的视角来描绘人类的情感世界,也擅长刻画女性人物的性格特征。张爱玲的作品里记述的是平凡而悲凉的人生。她更多的从现实生活寻找素材,审视女性人物的不幸命运和女性人物人性上的弱点。本文主义描述了她笔下的女性人物恋爱观,分析了她们爱情观与婚姻观形成的原因及无奈。  相似文献   

17.
王可心 《神州》2011,(10):11-11
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才华横溢的女作家之一,她擅长从女性的视角来描绘人类的情感世界,也擅长刻画女性人物的性格特征。张爱玲的作品里记述的是平凡而悲凉的人生。她更多的从现实生活寻找素材,审视女性人物的不幸命运和女性人物人性上的弱点。本文主义描述了她笔下的女性人物恋爱观。分析了她们爱情观与婚姻观形成的原因及无奈。  相似文献   

18.
皮进 《沧桑》2010,(4):244-245
在现代文学语境中,文学与城市及城市文化是一种互文的关系。一方面,文学是一座城市文化身份的一部分,而且是极具审美文化的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解一座城市的钥匙;另一方面,城市及城市文化又是文学发生与发展的源泉,成为与文学共生共存的另一种文本,因此,一个城市的丰富经历及独特文化将决定着以这个城市为写作载体的城市书写的内容与品质。女性上海书写作为一种都市文学方式与上海历史的变迁密切相关,已成为表现上海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对它的梳理,可以见证城市发展的历史,同时还将有利于帮助我们挖掘出上海城市的文化内核。本文试图从日常生活的表现角度入手,探索女性上海书写的发生及流变,展现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9.
一 在我国多民族的大家庭里,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传统悠久、各具异彩的民族文学宝藏,这些无疑都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中国文学研究史上,历来只把汉族的作家、作品作为研究的对象;至于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则很少有人涉猎。之所以产生这种不平衡的现象,有其历史的原因(封建时代文人阶级、民族的局限性);也有现实的原因(十年浩劫摧残民族文化的恶果)。今天,作为民族文学的研究者,我们应该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给予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以应有的重视,并力促其繁荣和发展。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使民族文学的创作与民族文学的研究同步并进;使民族文学的研究在新的历史时期内有一个飞跃和提高。  相似文献   

20.
赵燕 《丝绸之路》2013,(4):52-53
民国时期是中国服饰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女性服饰的变化尤为显著,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并呈现出多元化、时装化、个性化、自由化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具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其中不管是西学东渐的结果还是社会走向文明开化的趋势所致,都促成了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