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性质和地位在学术界和实务界有较大的争论,根据《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立法法》的有关规定,本文认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具有法律性、地方性、民族性。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批准权不是简单的监督权,而是一种立法权,这种立法权决定了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具有与法律同等的地位,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进行了论述。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有利于解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实施中的冲突问题,有利于更好的发挥它们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陈祖洲 《史学月刊》2002,7(12):68-72
作为英国在福利思想方面的一个重要流派,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对20世纪英国国家福利的产生和发展、战后国家性质的变化、国家权威的来源、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福利的功能和目的等问题作了较系统的分析,为战后英国福利国家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该学派基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析,在福利思想方面又分为体系决定论和相对自治论。相比较而言,相对自治论更符合战后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山西在实行“地方自治”上曾有相当进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此还获得了名闻全国的“自治”美名。那么,山西实行“地方自治”的大体经过和主要内容是些什么?是哪些因素促成了山西“地方自治”的实行,山西的“地方自治”是什么性质的,它又产生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研究这些问题,对于进一步了解这一时期山西乃至全国社会政治演变的历史,认识“地方自治”这一西方资本主义明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生发展的艰难曲折和变异的深层原因,都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清末民国地方自治运动的展开,以及国家对基层自治区域划分的制度设计的不断变化,近代江南县以下的基层行政区划经历了一个由清末"城镇乡制"向民国初期的"市乡制"、1928年的"市乡街村制"、1929年的"区镇乡闾邻制"、1934年后的"区镇乡保甲制"转变的历史过程。与此同时,传统的商业市镇也逐步完成了由依附走向独立、由支离走向完整的政区实体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少数民族自治制度探索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历史进程,基本宗旨是通过确立王朝帝制部落自治转变为民族国家政区治理的具体形式,重塑单一制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从抗战胜利至制宪国大期间,国民政府、知识界、行省当局和蒙古族精英就内蒙古自治问题展开了反复争论,形成了盟旗等于省县的蒙汉联合自治、分省蒙旗自治、脱省联盟自治和废省联盟自治四种代表性主张,焦点是盟的行政定位问题,表面上是蒙汉民族矛盾,本质上是民族自治和地方自治两种理念的对立和融通。国民党虽然把握了内蒙古地区是各民族杂居共有而不是一民族独有、自治是各民族联合自治而不是一民族独治的现实性,但不能突破行省的制度局限,无法协调"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结果加速蒙古族精英的离心倾向。战后国统区关于内蒙古自治问题的争论,客观上为中共建立内蒙古自治区,施行以蒙古族为主体的蒙汉联合自治提供了重要参考,体现了自治和统一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自治性质的政治单位,乡村共同体以习惯法为基础,通过村民会议及其代表自主地管理共同体的公共事务。受近代早期法国社会经济形势和王权扩张的影响,这一自治组织发生了变化。村民"委员会"取代中世纪带有"直接民主"性质的村民会议,成为共同体的主要决议机构。代表共同体居民利益,管理乡村事务的村官则日益成为中央政府的代表,乡村共同体最终被转化为正式的基层行政单位。  相似文献   

7.
黄遵宪的地方自治理论是其进行地方自治实践的指导思想。黄遵宪的地方自治是一种由封建专制向君主立宪政体过渡的一种制度,是一次传统社会向现代国家转型的尝试。本文将从黄遵宪地方自治理论提出、内容、实践以及评价四个方面来论述,阐明利弊,以求全面、客观的认识其理论。  相似文献   

8.
<正>在延边州档案馆馆藏档案中关于延边早期朝鲜民族自治组织——《垦民会》成立的过程、性质及其活动情况都有详实的记载,为我们研究延边历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帝制。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标榜实行所谓的"联省自治"。这一时代潮流很快就波及延边,垦民教育会的主要人物李同春、金跃渊和金立等,当即加快了实现朝鲜族自治的步伐。1913年2月,李同春、金跃渊和金立等决定以1910成立的垦民教育会为基础,成立朝鲜族自治机构——垦民会。2月26日,他  相似文献   

9.
张皓 《史学月刊》2003,(5):71-78,83
民国时期推行乡村自治,与其说是受民主潮流的冲击,不如说是统治者探索以何种方式统治乡村的结果。这样,乡村自治不但自始至终受到统治者的严密控制,而且实际上变成了推行保甲勒度,变成了“绅治”。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统治者的阶级本质,决定了现代意义上的真正村民自决的乡村自治;不可能推行。  相似文献   

10.
武冬  贾丽娟 《神州》2013,(16):277-277
每一门科学都有他们特定的研究对象,但是对于统计学而言,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此一直是众说纷纭。统计学是一门具有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性质的科学。我们的现代统计学始终坚持将概率论等一系列数学理论作为指导,不断扩展和加深对统计学的研究。本文就这个问题展开思考,对统计学的性质以及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浙江省推行地方自治在各州县乡镇已普遍存在。虽然各地自治遭遇各种顽固势力的抵制、扼杀,但地方自治的精神却已影响和改变着基层社会。辛亥革命的成功为浙江地方自治的发展准备了政权基础,推动了浙江省议会的成立和自治法律的颁布,探索了城镇乡的基层社会自治,对民间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即从浙江省自治制度的演变和基层自治实践角度着手,对浙江省地方自治作一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12.
方志性质是方志理论研究的核心和方志学的立足点与奠基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方志性质的研讨,经历了一个"之"字型。《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前,方志性质研讨十分热络,出现几十种不同观点,"资料性著述"说渐成主流认识。《条例》对方志性质给出工作定义后,方志性质研讨明显"降温"。之后,方志性质的学术研究持续,但热情远逊于前。其实,还有相当多的课题如方志性质各说的继续研讨争鸣、方志性质概念的涵义、方志性质所指为何、与方志性质相关的基本概念辨析、方志性质由什么决定等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梁慧 《神州》2013,(3):224-225
村民自治是农民的一大创造,它在推进农村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功不可没。但在新农村建设中,村民自治发展仍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本文针对当地村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促进村民自治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地方自治是近代宪政的重要内容之一,地方自治思潮在中国的出现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本文主要介绍黄遵宪的地方自治思想的内容、地方自治思想的理论来源和他的地方自治实践活动。黄遵宪的地方自治思想体现了中西文化相互碰撞和相互交融的时代特征,也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追求民主、探索宪政之路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5.
宛西自治"三自主义""理论群体"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新芳 《史学月刊》2002,(10):64-71
彭禹廷作为“自卫”、“自治”、“自富”“三自主义”自治理论的创立,不仅在家乡镇平率先示范,而且还倡导、推动宛西地区联防自治。虽其本人不幸遇害,但自治并未“人亡政息”.而是继续下去并有所发展。穷其原因,有赖“三自主义”“理论群体”的努力和贡献.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之学理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小泉 《史学月刊》2005,1(5):43-50
孙中山关于地方自治的思想理念,是其民权主义政治革命纲领的基本内容。在长期的民主革命实践中,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尤其是在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孙中山始终坚持以地方自治为政治理想,并由此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地方自治思想体系,体现了孙中山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孙中山关于地方自治的思想理念,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属性,它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政治文化的产物,也是近代政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虽然这一地方自治思想体系带有不可避免的理论缺陷,在近代民主政治的实践过程中也遇到很多挫折和障碍,但其在学理上的意义是应当给予认真总结和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17.
清末地方自治包括府厅州县和城镇乡地方自治两个层级,并建构了两个层级不同的官治与自治模式,即在城镇乡一级实行"以自治辅助官治",而府厅州县则实行"自治与官治合并"之制度。两种模式都借鉴了日本自治制度,但都有所不同。就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运行来看,由于地方自治章程赋予官府监督自治之权,也由于自治团体为谋求地方利益,常常也会与官府对立,所以,官治与自治常常处于矛盾冲突之中。  相似文献   

18.
张连红 《民国档案》2007,(4):103-111
侵华日军攻占南京之后,为"恢复社会治安,矫正难民依靠欧美的弊风,确立自立自治的规范。"日军当局决定成立南京市自治委员会以取代由西方人士组成的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从而建立亲日自治傀儡政权。在日军当局的操纵下,南京市自治委员会通过全面侵蚀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行政、治安和救济权力,迫使国际委员会更名为"国际救济委员会",从而使其成了一个纯粹的民间救济机构。尽管南京市自治委员会在救济难民、掩埋尸体、清扫城市卫生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却无法改变其"汉奸"和"二鬼子"的形象,更无法取代西方人士在难民心中的"活菩萨"地位。  相似文献   

19.
德国学者阿尔伯特·莫塞(Albert Mosse1846—1925)1886年至1890年受日、本聘请,担任阁法律顾问。在此期间,他为日本近代法制,特别是地方自治法制的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地方自治理论对近代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读解其各个时期的有关地方自治的讲义及意见,我们发现,以法治国为目标,强调地方自治之于国家与社会的调和的重作用,是其地方自治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20.
郭冬梅 《日本学论坛》2007,298(4):56-60
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制度是以德国、主要是普鲁士为模本建立的,那么德国究竟对日本近代地方自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对德国著名宪法与行政学者格奈斯特及其学生、协助日本近代地方自治立法的莫塞,以及日本近代"地方自治之父"山县有朋的地方自治观进行考察,分析其共同点与差异,从而总结出德国对日本近代地方自治的影响及日本近代地方自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