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强 《神州》2014,(14):190-190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戏曲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长久以来,深受人们的喜欢。司鼓职位是整个戏曲表演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地位不可小觑。本文介绍了司鼓在戏曲表演中的重要作用,为研究我国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卜德山 《神州》2020,(4):71-71
在戏曲表演中塑造艺术形象能够突出演员的表演能力、舞台感染力和生活经验,良好的戏曲表演技巧不仅能完整的表达出戏曲人物情感,还能在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升华艺术价值,使观众有全新的体验。本文分析了戏曲表演技巧的含义和能力,提出了运用戏曲表演技巧塑造艺术形象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秦腔司鼓的击打效果与舞台效果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亚生 《神州》2012,(33):202-202
秦腔司鼓是一种纯粹的民间艺术,作为秦腔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司鼓在打击乐的表演中,对于整个演出具有“半个导演”和“总指挥”的作用。特别是在民间的表演,秦腔司鼓不仅辅助秦腔表演艺术更加有效地开展演出,对观众进行情感渲染,而且在演出的整体过程中,“锣鼓家伙一台戏”涵盖了打击乐的效果和舞台效果的集中体现方式。  相似文献   

4.
关松鹤  赵美音  梁良 《神州》2012,(32):190-190
乐器表演、人声歌唱和指挥乐队等都是音乐表演的艺术形式手段。音乐表演用具体形象且可感的音乐形式将乐曲表现出来,且将其传达给观众,以便发挥它的社会功效。音乐表演实践中的许多现象及其本质的规律是美学研究的对象,通过对上述理论的研究与讨论,提出个性与共性、虚与实、情与理的协调统一的原则。通过这一研究,可以对音乐表演的美学原则获得更为真切,全方面的剖析。  相似文献   

5.
黔东南境内的傩戏,均由各地掌坛师一代代承袭,表演基本上属于传统方式。主要特点是戏剧人物面具化(一些傩坛小戏的人物脸谱化),语言地方化,表演动作生活化,戏剧内容世俗化。从整体上看,傩戏还未形成严格的行当。一些地区如黄平一带的摊班,由于受川戏、阳戏、花灯戏的影响,演员在念、唱、做、打方面又向戏曲方面靠拢,已有初步的行当概念。和要求。表演在生活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传统戏曲的虚拟动作如上马、下马、开门、关门、撞钟、扫地、喂鸡等等。在生、旦行当的划分及表演要求上已有初步的行当要求。黄平摊坛师已将滩戏人物按生…  相似文献   

6.
宿彤姝 《神州》2013,(23):240-240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明要求的提高,戏剧表演及传统文化得到了新的发展,吸引了更多的关注者与学习者。而戏剧表演作为一种传统艺术,集合了舞台表演、戏曲与歌舞等艺术,是我国文艺界地位极重的艺术形式。而为了使舞台效果更加完美,就需要表演者具有很好的表演程式功底,并把握好其与塑造的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因为剧表演与人物塑造的关系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一项戏剧表演的成功与否。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下他们俩的特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明要求的提高,戏剧表演及传统文化得到了新的发展,吸引了更多的关注者与学习者.而戏剧表演作为一种传统艺术,集合了舞台表演、戏曲与歌舞等艺术,是我国文艺界地位极重的艺术形式.而为了使舞台效果更加完美,就需要表演者具有很好的表演程式功底,并把握好其与塑造的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因为剧表演与人物塑造的关系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一项戏剧表演的成功与否.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下他们俩的特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曾韵蓁 《神州》2013,(15):214-214
我们国家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发展文明史的国家,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在这五千多年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既有自身独立发展的,又有中西结合发展的,这就表明了中华文化发展具有多元化性等特征。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戏剧表演,其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是中国几千年发展历史过程中的传统戏曲艺术、歌舞艺术和近现代舞台艺术结合的产物,并在当代国内文学艺术界占有重要的地位及历史作用。而戏剧表演与人物塑造的关系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一项戏剧表演的成功与否。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下他们俩的特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板胡,民间也有称作“胡胡儿”、“大壳子”、“小壳子”的,普遍仍称作“板胡”。青海民间板胡的使用非常普遍。器乐合奏、戏曲表演、曲艺演唱、社火歌舞等均离不开板胡的伴奏,甚至只有两三个人的小乐队中,也必有板胡。因而,演奏板胡的民间乐手也非常多。在这些众多的板胡演奏者中,就演奏水平来说参差不齐。  相似文献   

10.
黄煌 《神州》2013,(3):201-201
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人类生活与科技密不可分,各种媒体技术也改变了人类的感官认知。丰富的电脑技术也提供艺术家在创作上的多样选择,不论是剧场、音乐和舞蹈,带动了各种跨领域结合,使艺术呈现多元面貌。其中互动艺术更是打破了传统舞台演出形式,使艺术家、作品与观众三者之间有了新的连结。本文在进行理论回顾的基础上,结合典型案例,探讨了舞蹈表演与科技之间的融合与效果。  相似文献   

11.
宋存杨 《神州》2014,(12):210-210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同属于表演艺术,因此二者在创作及表演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同属于由演员创造人的艺术过程。在表演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创作的资料及工具以及创作的人物形象这三位一体是戏剧与影视演员都需要遵循的共同的表演规律。同时,二者之间也存在差异性,其传播方式以及在媒介的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12.
芗剧作为流行于闽台的地方戏曲,其音乐唱腔曲调旋律优美,节奏感强,又用闽南方言演出,具有非常浓厚的地方色彩,演员只有不断通过博取众长和吸纳生活中的养料,来调适自身,使表演与音乐唱腔更好的结合,才能让芗剧始终保持着“古调新声春永在”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3.
岳静静 《神州》2020,(5):59-59
戏曲作为我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戏曲艺术家的传承与发展,让中国传统文化大放光彩。随着现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许多变化,很多戏曲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没有对角色的人物性格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除了唱腔、道白、身段等基本功之外,对情感的表现不足,很难引发人们的共鸣这样也就造成戏曲表演失去了原汁原味的特色,很难促进戏曲表演的传承。  相似文献   

14.
陈申 《北京文史》2009,(2):38-45
戏衣又叫行头,是对中国传统戏曲表演服饰的称谓。18世纪中叶,中国南北地方戏曲繁荣发展,清代乾隆、嘉庆两朝,昆曲和弋阳腔在京是主流戏曲。京剧形成后,表演服装保持了昆、弋诸腔中古典戏衣的传统式样,并不断在继承昆曲和诸腔的基础上吸收创新,  相似文献   

15.
表演的新生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强调可选择性(optative)表演的创造性方面和惯常性表演的规范的、结构性方面,并不是想暗示后者就是固定的、僵化不变的,而创造性只局限于前者。相反,本文迄今所建构起来的论点——它强调把表演框架本身作为交流资源来使用的过程中的创造性——为我们这里将讨论的最后一个主题提供了切入口。  相似文献   

16.
陈佛子 《神州》2014,(18):174-174
在戏剧表演的领域,主要是依靠着演员在舞台当中的表演作为艺术的主要展现形式,演员通过对戏剧中人物的性格把握,在一系列的行动上对角色进行刻画,故此表演是结合动、静来构成的,这就需要演员对于表演中的节奏进行把握,根据其特征使得整个表演符合戏剧内容。本文主要就戏剧表演中的节奏特征进行分析,希望能够通过此次的探究对戏剧表演领域的学术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西方戏剧是依靠制造逼真的生活环境来再现生活的原形,重视的是再现和严格写实;而中国古典戏曲是以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内在气质为主要目的的,重视的是表现和写意。多年以来,"写实"与"写意"成为人们区分中西戏剧艺术特征的标志性词语。然而,欧阳予倩以他对中西演剧手法的谙熟和从事多年舞台生活的经验,在戏曲表演舞台中不断追求"写实"与"写意"的共通融合,从而反映出他在演剧理念上独特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8.
王效君 《文物世界》2009,(1):69-70,50
中国戏曲作为一门古老的舞台表演艺术,戏曲服饰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说,戏曲服饰是从生活中来的,但戏曲服装同历史上的生活服装又有很大的区别,是专供戏曲表演用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19.
何君 《民俗研究》2009,(3):166-177
乡村戏曲表演在中国农村地区具有悠久历史且内涵丰富。乡村戏曲表演在社会变迁的不同历史阶段既保持着传统功能的延续并同时嬗变生成新的功能。通过对河北省易县乡村戏曲表演的实地研究发现,北方农村社区中村戏的发展在经历传统阶段(建国以后至文革之前)、文革时期并发展至今,其功能特征经历了一个由从仪式性到社会建构性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罗畅  高天牧  朱波 《神州》2013,(33):245-245
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是音乐实践活动的三大主体。优秀的音乐表演不仅能良好的表达创作者创作的思想情感,更能带给欣赏者美的享受,让音乐在创作性的发挥下更富有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