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点摘编     
藏彝民族走廊与茶马古道申旭发表在《西藏研究》1999年第、期上的文章,从民族迁徒的角度对藏彝民族走廊和由大理经缅甸至西藏察隅的茶马占道作了研究。文章说,我国民族学界提出的藏彝民族走廊,人体包括甘肃南部、青海东部、西藏东部、云南西部以及缅甸北部、印度东北部这一狭长地带。从占至今,藏彝民族走廊主要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活动的舞台,尤其是西藏、四川、云南三省区毗邻区域,占代氏羌族自北向南迁徙与这一区域藏缅语族各民族形成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第一,从有关民族的史诗、迁徙传说和语言等方面可以找出其祖先沿着藏…  相似文献   

2.
陈剑 《四川文物》2009,(6):86-89
藏彝羌走廊是中国西部的重要民族走廊,70余年来,在岷江上游、金沙江流域、雅砻江流域、青衣江流域、大渡河流域、安宁河谷、滇西地区、西藏等地都发现了石棺葬文化遗存。今年10月下旬在西昌召开了“藏彝羌走廊暨中国西部石棺葬文化研讨会”,作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3.
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景观与环境动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吉  邓文 《四川文物》2006,(5):44-50
岷江上游位于我国西南横断山脉东缘,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鲜明,是藏彝民族走廊中最独特的一个区域。本文以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为时间断面,从文化景观的角度,探讨文化源流、聚落建筑、生产生活、文化习俗以及文化传播等要素的呈现,并分析背后的环境机制以及景观呈现对环境的响应。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藏》2010,(3):93-93
段渝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O年第二期上发表论文,认为在藏彝走廊的北方,由甘青高原向东延伸,并越过北方草原地带,直到俄罗斯;藏彝走廊的南方,由横断山向南,一直延伸到中南半岛。因此,藏彝走廊是一条国际走廊,或是具有国际性和国际意义的走廊。  相似文献   

5.
在被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称为“藏彝走廊”的六江区域,曾经遍布着的藏、羌、傈僳、普米、彝、纳西等民族的共同选择:木楞房。这种冬暖夏凉,且因其独特的结构而具有较强抗震能力的房屋,世世代代庇护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它让人亲近木头,亲近自然,它是大森林赐予人们的珍贵礼物。  相似文献   

6.
本通过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藏彝民族的纲领政策及其实践的论述,认为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结合当时的国情、民情,对藏彝民族制定采取了正确的纲领和政策,对我党取得全国的解放胜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对当今不同的政治经济形势下,我党在民族工作方面采取何种民族纲领政策,解决民族问题应当有所借鉴。因此,本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对藏彝民族的纲领政策,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历史时期河西走廊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走廊是我国古代西北多民族多文化分布的重要地区,民族文化交流与整合持续发生。本文通过对河西走廊多民族文化发展过程、动因及机制的分析,认为异质文化因子的不断介入,使河西文化在变化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取得一致。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整合是形成河西走廊以汉族儒家文化为主体兼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地域复合体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8.
康巴藏区是藏族文化与汉、羌、彝、回、纳西等民族文化、农耕文化、牧业文化的交汇地.素有“民族走廊”之称。在无数亮丽斑斓的康巴人文景观中.那些如繁星般多彩的建筑便是其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相似文献   

9.
嘉绒藏区来说它地处于汉藏之间,西部为藏地,东部为汉地,为藏彝走廊之中,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保留了自己的特点之外,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的东西,可以说嘉绒藏区为汉藏交融的过渡地带。这种藏汉之间的独特地缘环境,造就出嘉绒藏区特色的夹缝文化特色,虽然空间有限,但足以传古至今。  相似文献   

10.
从人口分布看青藏高原藏文化圈的基本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顺元 《攀登》2012,(4):114-122
文化圈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具有一定的适用性。青藏高原具有文化传播、发展进而形成文化圈的独特自然地理条件。其中藏文化圈可以从人口聚居程度这个尺度观察而得出其基本形态:以高原隆起中心为文化圈核心,向东、向南呈扇状展布;河湟洮岷—四川盆地西缘—云南中北部一线这一狭长的民族走廊地带,以及喜马拉雅南麓,属于青藏高原藏文化圈的边缘文化带;二者之间,在向东、向东南、向南的不同区域,存在基本可联结起来的不同级文化圈层。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藏》2010,(5):92-92
王丽萍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七期上发表文章,以国外文化线路理论阐释为前提,分析滇藏茶马古道蕴含的文化线路特质,提出滇藏茶马古道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战略。茶马古道作为唐末以来的民间贸易通道,是联系汉、藏、傣、拉祜、哈尼、纳西、自、彝、傈僳等民族的纽带,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凝聚和积淀了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是今天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部分。滇藏茶马古道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联系是认识我国西南边疆发展、巩固和中国历史整体性不断加强的途径。滇藏茶马古道是增强汉、  相似文献   

12.
藏文化中“自然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是藏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次仁切阿”就源自喜马拉雅山脉的什么传说。几千年来,在藏族先民与青藏高原的和谐相处中,形成了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藏文化中“自然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是藏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次仁切阿”就源自喜马拉雅山脉的神秘传说。  相似文献   

13.
石棉县龙头石水库所处的石棉县海尔洼是大渡河上游为数不多的冲击扇形地带,调查发现有重要早期遗址数处.本次对海尔遗址、新民小学遗址进行了大面积揭露,发现房址、灰坑等重要遗迹数十处.出土有战国中晚期及明清时期的陶、瓷、石、铜等文物.它的发现对全面了解大渡河中游的考古学文化面貌,特别是对藏彝走廊内民族的迁徙、融合、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4.
卡莎湖墓地位于四川西北高原地区。本文对卡莎湖墓地典型随葬品、葬制葬式等遗存的具体分析后,认为该墓地与卡约文化关系密切,同时受到了北方草原青铜文化和辛店文化一定程度的影响。墓地年代上限可到商末周初,下限不晚于春秋中期。并结合自然、人文环境等因素推断墓地主人是一支由北往南迁徙的游牧人群,进而粗略探讨了青铜时代藏彝走廊里的人群迁徙和文化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地名与河西的民族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名作为语言的活化石,是研究民族分布及其变迁的重要依据。历史上河西走廊为多民族、多部落分布之地域,民族变动极为频繁,不同民族都曾以自己的语言命名过地名。本文通过对河西走廊有关地名的追索研究,初步探索了河西走廊地区历史上民族演替及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6.
图片     
《风景名胜》2011,(9):16-16
●冯晓枫/男,供职于成都市文物局。2006年起开始在成都平原及藏彝走廊地区进行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和记录工作,专注于以当下的视角观察文化的适应和变迁,记录文本与影像工作。先后有上百万字的作品发表,2011年初出版《彼岸羌影》一书。本期作品《湾东:一个村庄的肖像》。  相似文献   

17.
文化中国结     
《华夏人文地理》2013,(5):54-71
对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两北民族走廊”早有耳闻,不过真正让我对这个“走廊”心驰神往的人,却是川藏公路上一个做虫草生意的小伙子。9年前,我逐站乘班车走川藏公路。车过然乌,上来一个风尘仆仆、脸庞黝黑的小伙,攀谈之下得知小伙是甘肃临潭回民,所属教门叫“西道堂”。小伙见多识广相当健谈,话题从虫草价格与港台市场的互动,到战火正酣的美伊战争,一路神采飞扬.颇解寂寞。尤其讲起汉、藏、回各民族掌故,尽管没有理论深度,但小伙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一幅多民族、多宗教信仰、多元共荣的文化场景。从此我惦记上西道堂,更惦记上孕育出西道堂的“西北民族走廊”。  相似文献   

18.
对加强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平 《攀登》2009,28(2):129-132
民族地方文献是特定民族和特定区域一切文化遗产的记录载体。加强民族地方文献建设,抢救和保护地方民族文化遗产,为民族地区文化研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信息资源,是民族地区图书馆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19.
建国以来党的民族发展理论在民族发展是现代化进程中以经济增长为基础与自然共存的民族文化变迁过程,事关民族的生存.本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党的民族发展理论进行了梳理,即从区域均衡发展到区域非均衡发展再到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演变过程,发展的内涵已从单纯物的增长到人的全面发展发生了根本转变.基于这一理论与实践的思考,提出人力资源的储备和民族文化的适应是民族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承德自古为多民族聚居之地,是一个民族关系复杂的文化区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一直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融汇地带,南北经济类型交错,多种文化因素荟萃,而文化交错必然会产生更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民族文化。本文概述了承德民族文化遗存的丰富多彩,论述了对承德民族文化遗产发掘与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