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物》2014,(9)
<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书同文字"政策[1]。近代以来,学者对这一政策的内容、实质和效果做了不少探讨。陈昭容总结前人研究,归纳出"正字形"和"正用字"两种主要意见,作为认识"书同文字"政策的两个层面。她认为,"书同文字"政策在"正字形",即废除与秦系文字不合的字形写法方面,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效,而在"正用字",即改用与秦文用字习惯相同的通假字方面,则效果不彰[2]。  相似文献   

2.
地方志是一种书面语言。书面语言主要靠文字来记录。《文心雕龙》说:"心既托声于言,言亦寄形于字。"因此,地方志编纂人员要注意用字,准确地掌握字的本义和引申义,努力减少错用,避免志书不必要的硬伤,使这种传世之作不但为地情、国史作贡献,也为祖国的语言规范作示范。  相似文献   

3.
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编纂志书是保证志书质量的前提。但是,有些志书编纂人员对用语用字的规范化认识不够,致使志书中出现错字、别字或词义不明等现象,影响了志书的质量。只有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认识到规范用语用字的重要性,才能正确地驾驭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4.
禤健聪 《江汉考古》2013,(2):117-121
根据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的两处异文,结合其他出土及传世文献资料,讨论相关的用字习惯:一是辨析楚简"虑"与"且"两个词用字的写法区别;二是根据"戴"的古文字用字情况,认为其隶楷阶段所从的""是秦汉以后的讹变声符。  相似文献   

5.
《文史博览》2008,(4):10-14
1918年,流亡于旅顺、仍沉浸于恢复大清帝业的肃亲王善耆迎来了他的第38个孩子,他为这个小生命取名爱新觉罗·显琦——90年后,当"公民金默玉"回望当年那个肃王府的十七格格时,这位最后的格格,也完成了对中国最后一代王朝的记忆和见证。  相似文献   

6.
正梅兰芳、梅葆玖父子,在不同场合都曾谈到,何为"梅派"?就是"没派"。他们为什么这样说呢?梅兰芳嗓音条件好,亮而甜润,高而不尖亢。正所谓"珠圆玉润",是与中国传统的审美相统一的。梅的行腔如同正楷,中规中矩;中正平和,悠扬大气。如书家欧阳询的法度森严,但不紧张;又似赵孟的随意平和,但有规矩。如同儒家的中庸思想。中正平和最忌火气,但不够也不行。恰到好处,而不是张扬的发挥。梅派的做念表唱,均在规范中有自由度,看似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中古语料库的构建实践,对其中涉及到的古籍电子化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首先,辨别古籍的版本和古籍中的佚文、古注,厘清古籍类语料的选定细节;其次,对古籍中的缺字、繁简字、古今字、异体字、新旧字形、未收字等用字问题分类探讨,制定古籍数字化用字操作规范;最后,构建、升级中古义项库,为古籍深加工提供权威工具。本文直接服务于中古语料库的构建,对古籍数字化等实践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锴 《文史天地》2011,(5):39-40
某汉字,一旦成了某皇帝的名字,在此皇帝当权时,便神圣不可使用,于是便造成了许多书写上的禁忌。皇帝取名使用生僻字,大概也是为民作想吧。从秦始皇嬴政"称帝"到窃国大盗袁世凯"驾崩",中国历史上一共出了408位皇帝。在这些皇帝中,有很多人的名字起得相当搞怪,生造字、冷僻字常常让人"畏名如虎"——皇帝们,连起名都追求"与众不同"、"超人一等"呢!  相似文献   

9.
《赵正书》记载了秦始皇"柏人而病",可能是在今山东、河北交界一代,秦始皇身体出现不适.秦始皇"恶言死"以至于大臣也无法谈论,导致只能他自己主动提及.李斯言"不仁者",表达自己会为秦始皇献出自己的生命和财产的心意.《赵正书》简文中的"恐大臣之有谋"有指示蒙毅的可能.荆轲刺秦之事,《赵正书》认为燕王喜对派遣刺客之举负有责任...  相似文献   

10.
正赵元任(1892-1982),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天津。中国语言科学的创始人,被称为"中国语言学之父"。他文理兼修,在语言学领域着力最深,在音乐领域也有很深的涉猎。赵元任会说33种汉语方言,精通英、德、法、日、俄、希腊、拉丁等多门外语,甚至精通这些语言的方言,因此得了个"赵八哥"的绰号。少年时代,赵元任便开始在日记中玩文字游戏。根据其《早年自传》中的回忆,他学习英文后,将英文字掺杂在汉字中间,在日记中  相似文献   

11.
正司马迁的《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为战国时代赵国的平原君和虞卿立传。对于平原君的家世及政治经历,《列传》只用极其简单的几句话进行了概括,称其"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于东武城"。《列传》对其家世描述得极其模糊,只说其为"赵之诸公子也"。据考证,平原君赵胜是赵惠文王之弟;接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黄花梨"这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已被"黄花黎"取代,黄花黎并非某一树种的科学名称,而是文博界及收藏家有关中国古代家具所用木材的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取名黄花黎原因有三:第一,史籍中多处有"花黎"之称,如《诸蕃志》《海槎余录》《黎岐纪闻》及海南、广东的地方志都有所记录。第二,"花黎木皆产于黎山中,取之必由黎人。"花黎木为中国之特产,也是中国硬木家具中唯一完全生长于中国本土的木材,主产于海南岛黎母山及其周围林区。将"黄花梨"称为"黄花黎",也是为了凸显这种植物的海南黎族地域特色。第三是区别于进口的豆科紫檀属花梨木类的树种。  相似文献   

13.
作为宗族群体的凝聚方式,字辈与排行在中国古代各民族的日常称谓中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辽代汉族因继承传统的宗族习俗,比较严格地使用字辈和排行。契丹族、渤海族和奚族均已广泛使用字辈取名,并流行以排行相称甚至取名。从辽代各主要民族的情况看,辽人取名明显带有各民族相互影响的特征,而字辈和排行习俗一方面体现出各民族日常生活的趋同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汉族文化对其他民族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振国"的原始出处为新罗人崔致远的《谢不许北国居上表》;"震国"的原始出处为唐幽州人张建章的《渤海记》."震国"之"震"当为渤海立国之初的原始用字."振"、"震"古通,但国名用字不可用通假字,故取"震国",而不取"振国".乞乞仲象受武周所封的原始用字可能为"辰国公",而非"震国公".乞乞仲象东走辽东,武周以"辰国公"封之,乃取箕子东走辽东、周以辰国封之之故事,以示羁縻;大祚荣改"辰"为"震",自立为"震国王",则别有寓意.  相似文献   

15.
冯书先 《神州》2012,(9):11+13
赵文化精神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成具有重大的历史贡献,本文通过对赵文化精神的形成原因,赵文化"不怕牺牲"的精神,"侠义为怀"的精神,"勇于取胜"的精神内涵做了简单探讨,分析赵文化的悲壮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6.
<正>素有"瓷城"美称的醴陵位于湖南东部,其创烧于清末的釉下五彩瓷历来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高峰",并且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鉴于目前众多醴陵釉下五彩瓷瓶的命名不一,为使其今后的取名更趋于严谨和规范,故笔者在此谨以馆藏清末醴陵窑釉下五彩瓷瓶为例,试对其器形的分类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7.
声音     
《神州》2012,(1):10
"文艺工作者始终要坚持德艺双馨。"——胡锦涛"我们应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当代文化领域的新现象、新发展,加快推动当代中国文化更好更快地走出去,加快实现从文化资源大国到文化强国的转变。"——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这一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是过去那种文化大跃进,也不是曾经的"文化大革命",而是建立在社会  相似文献   

18.
《文物》1977年7期《福州市北郊南宋墓清理简报》,读后有些感想: 1、买地券文中"福州怀安县人座乡观风里,殁故黄氏五二孺人。""人"乃"八"之误。据宋梁克家《三山志》,八座乡属怀安县。又,"或有无道思神","思神"应是"鬼神"之误。 2、结语据黄昇墓志:"黄氏,字昇。第五十二将仕郎赵与骏称德之妻",说"赵与骏号称德,排行五十二",称德应是赵与骏的字,福州鼓山有赵与骏的题刻。五十二应是黄昇的排行,从上买地券也可以证明,唐宋人多以行第称,女子亦然。 3、结语说黄朴为侯官人,买地券说其女  相似文献   

19.
古人解《春秋》,多以孔子作《春秋》的前提,目的是深入领会圣人垂教后世的褒贬大义,由此归纳出种种所谓义例。但《春秋》是否确曾经孔子改作,无从证实;前提既不可靠,由此得出的义例则更是想当然而已。其实,只须抛开成见,仔细阅读《春秋》,就可看出它就是鲁国历代官史官原始记录的汇编,但其中确实存在着能够贯通全经的记事原则和用字规范,是真正的《春秋》体例。本文仅从七个方面归纳了《春秋》的记事原则和用字规范,并对  相似文献   

20.
正王瑞来在《赵抃〈御试官日记〉考释——兼论北宋殿试制度的演变》中注意到赵抃《御试官日记》在研究殿试制度时有重要价值,并从赵抃《御试官日记》第一手史料出发,旁征博引,考释出该《日记》的可靠性,补充了现存史籍中有关殿试制度的记载之阙。但王先生也考述出:"《宋史·选举志》‘御书院’当为‘御药院’之误。"1也就是说,王先生认为此处涉及殿试事务的是"御药院",而不是"御书院"。果真《宋史·选举志》中《亲试进士条制》的"御书院"是"御药院"之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