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废名的三部长篇--<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被分别比作"绮丽的云"、"呼号的风"和"漫漶的水".三者的风格迥然不同,代表了废名文学语言纬度的三种巅峰状态,表现出明显的文体差异与变化,这"充分显示了废名在艺术上的不断追求和在小说文体‘创格'上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2.
《小二黑结婚》出版的前前后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家赵树理于本世纪40年代创作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是遵照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所进行的一  相似文献   

3.
张昌其 《钟山风雨》2012,(2):2-F0002
张昌其,江苏太仓入,1946年生,号苍溪,别号菜翁,娄东老农,斋名菜根堂。自幼喜爱书画,少年时代起临摹古画,青年时代当兵,在部队学习油画。后一直从事影院电影海报创作、绘制工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求学于无锡书法艺术专科学校,90年代后主攻中国画,创作以农民、农家为题材的乡土田园写意山水、人物画。  相似文献   

4.
废名这个名字人们比较陌生,国内出版的现代文学史也很少提到他。其实废名是五四后出现的一位很活跃的作家和诗人。他与文学大师鲁迅、周作人兄弟的交往更是非常人可比。  相似文献   

5.
正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长期从事于工艺制作过程中,日月积累,逐渐形成的文化认知与工艺创作的思想标准、工作态度和艺术追求,是作品内涵的表达,是作品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苏作"红木家具制作的劳动者,在我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以及长期与"苏作"红木家具与各工种师傅们的交流中,深知每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门类,它所蕴含的工匠精神是有着不同的内涵。归纳起来,蕴含在"苏作"家具里的工匠精神内容,大体包含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马加是廿世纪三十年代即活跃于坛的名东北籍作家,曾任辽宁省联主席,他大量的小说、诗歌和散作品,不仅描写了东北人民抗战的热情与史实,而且描绘了东北所特有的风土人情。本通过对马加作品的理性分析,从满族化特质角度,揭示出“民族英雄情结”和“故乡草原情结”是其创作意识中的两个基本特征,同时对作家在创作中重视满族民间化,以及重视满族的民族心理和化传统的趋向,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藏》2009,(1):88-88
旺秀才丹在《中国藏学》2008年第四期上发表文章认为,藏族音乐艺术,是以藏民族为主体的音乐艺术人,创作和演唱以藏族音乐艺术元素为主,反应藏族精神生活风貌的音乐作品。其在全国流行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才旦卓玛为代表的一批藏族音乐家登上了中国音乐舞台,这个时期是中国大众打破文化和地域上的隔阂,通过音乐第一次接触了解到了藏民族;20世纪80年代,  相似文献   

8.
李琦与他创作的三代领袖肖像张正〔编者按〕:今逢中国共产党诞生75周年,本刊特将李琦同志创作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等三代领袖肖像刊登于封二,并发表下面这篇专稿。著名肖像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琦先生,紧随时代脉搏,在60年代初创作了《主席走遍全国...  相似文献   

9.
日本新感觉派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强调主观感觉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它诞生之初,就在日本文坛掀起轩然大波,论争主要围绕新感觉派的创作方法展开。日本新感觉派对中国文学创作产生过两次影响,第一次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他们较多从文体和创作技法上吸收;第二次是80年代贾平凹、莫言和余华等人的创作,巧妙汲取日本新感觉派的风韵,化入到作品肌髓。  相似文献   

10.
桑颖新 《收藏家》2010,(7):49-50
按美术史家们的划分,黄胄一生大致经历了两个创作高峰:前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前期。黄胄以写实主义画风崛起于画坛,成就他名声作品的如《苹果花开的时候》、《打马球》、《洪荒风雪》、《赶集》、《庆丰收》、《金色的道路》、《新生》等都产生于这个阶段;另一个高峰期是在文革结束后的80年代,黄胄被压抑了许久的创作激情终于等到了时候,  相似文献   

11.
李冉 《丝绸之路》2011,(20):90-91
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人文科学的发展和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工笔画家们的视野获得极大拓宽。他们越来越关注人自身、人性、精神这一本体,孜孜以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画家们已经不能仅仅满足于审美品格、画面题材、造型表现的已有格局,他们向着更加多元与多向的创作取向发展,使当代工笔重彩人物画呈现出新意味,画面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2.
今年4月9日,著名剧作家吴祖光于久病后去世。他十几岁便有才子之名,几十年间个人艺术创作成就颇丰,还在文坛编辑推荐和介绍了许多作品。40年代中期,吴祖光在陪都重庆担任一家民营报刊编辑时,首次向社会上公开了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并引发了一场文坛大战。  相似文献   

13.
林肯不是废奴主义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肯是不是废奴主义者?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首先有必要明确“废奴主义者”这一概念的内涵。“废奴主义者”(Abolitionist)是一个历史概念,源自美国废奴运动。美国殖民地时期的教友派,以及独立革命前后的仁人志士如富兰克林、潘恩等人,都曾开展过废奴宣传活动。但真正形成全国性的废奴运动,还是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资产阶  相似文献   

14.
偶读喻血轮,下意识地想起了废名。两人同乡,湖北黄梅人。喻血轮长废名十岁,两人均笔力了得。黄梅出五祖弘忍这样的禅师,又出喻血轮这样好文采的文人,让我顿生好感。  相似文献   

15.
评上海银钱业之间关于废两改元的争辩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吴景平 《近代史研究》2001,3(5):113-143
1933年废两改元之前银两制与银元制的并存,是钱庄业得以维系其传统优势与特权的重要原因。从20世纪20年代初起,上海银行业便就废两改元问题与钱庄业协商,但后始终持消极态度。1932年上海银行业与钱庄业之间围绕是否实施废两改元问题爆发了激烈的争辩.由于银钱业之间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民政府既定方针的导向,上海银行业取得了优势,得以参与拟订废两改元方案,但这场争辩客观上也为国民政府实施对银行业的统制做了相应的准备。  相似文献   

16.
《王昭君变文》的创作年代虽然没有定论,但是通过史料可以推断其创作于敦煌被吐蕃占领时期,在这一特殊时期对昭君故事进行改编创作,并赋予昭君悲剧性女性像色彩。作为一种庶民文学形式,变文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敦煌普通民众的生存形态和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和西方现代思潮的盲目引进,“五四”以来所倡导的科学理性精神与同时引进于西方的现代反理性哲学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难以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反映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新感觉派作家的创作中,便突出地表现为理性与非理性的杂糅,也就是说作为一种自觉创作动机而呈显态存在的非理性与作为不自觉流露、呈潜态存在的理性的交融。一方面,非理性总要经过理性的过滤;另一方面理性又要受到非理性的干预,两者是作为一种不正常的依附关系而纠结在一起的。这种相互纠结的关系不仅降低了新感觉派作品的思想含量,同时也丧失了作者…  相似文献   

18.
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创造潜能,注重教育对潜能的激活功能。我国的传统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局限,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造观与教育观出发,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重在内外两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9.
森鸥外是活跃在日本明治和大正两个年代的文坛巨星,他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儒家文化熏陶,青年时期又接受了西方的近代思想。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作家。在他早期文学作品中,具有启蒙思想和浪漫主义倾向。作为一名军医,他充当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工具,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只能凭借文学之笔来表达。在“大逆事件”中,森鸥外通过文学作品为被害者伸张正义。在“大逆事件”后日本文坛的黑暗时期,鸥外不得不通过历史小说表达对时局的批评和对封建体制的反抗。晚年的鸥外转向了历史传记的创作,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度,追求“达观”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林乾良 《古今谈》2005,(1):19-20
浙江于清末废科举之后,不少士人遵“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之训,深研岐黄。当时在杭州、绍兴等地现出不少名医。名医中,兼以书画名者也不少。在杭有傅懒园,骆也梅等;上海有秦伯末、程门雪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