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0 毫秒
1.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是中国女性最为推崇的服装,从寻常百姓到社会名媛都对旗袍喜爱有加。在她们端庄秀丽的背后,是南京的本帮和红帮裁缝师傅们的辛勤劳动,他们将海派旗袍的设计元素融进南京时装,兴起辉煌灿烂的"旗袍改良"之风,成为近代中国女装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旗袍材质各异,有珍贵的纱绸,也有大众化的“南京土布”。南京土布在清末民初时就已名扬四海.其材质一般为棉布.是一种用粗棉线织成的呈深黄褐色或紫色的平纹布,主要产在江南农村。生产最多的可能还是上海浦东一带.最先是由黄道婆从南方传过来.进而推至江南的广大农村。  相似文献   

2.
经历了清代旗袍、近代旗袍、现代旗袍的沧桑变迁,旗袍最终成为中国女装的代表、国服的典范。尤其是民国新式旗袍的发展、改良旗袍的出现更是奠定了旗袍在中国服饰传统中无法撼动的地位。旗袍是独具魅力的符号,旗袍是美的,是雅的,更是品位和时尚的象征。其中最本质的就在于旗袍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旗袍雅韵、气韵、风韵,是旗袍的灵魂。透过旗袍,我们看到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奋发精神、昂扬风气,是我们国家强大的文化包容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3.
周婷婷 《沧桑》2010,(1):242-243
经历了清代旗袍、近代旗袍、现代旗袍的沧桑变迁,旗袍最终成为中国女装的代表、国服的典范。尤其是民国新式旗袍的发展、改良旗袍的出现更是奠定了旗袍在中国服饰传统中无法撼动的地位。旗袍是独具魅力的符号,旗袍是美的,是雅的,更是品位和时尚的象征。其中最本质的就在于旗袍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旗袍雅韵、气韵、风韵,是旗袍的灵魂。透过旗袍,我们看到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奋发精神、昂扬风气,是我们国家强大的文化包容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4.
刘碧虹 《收藏家》2014,(7):53-58
旗袍,中国传统服饰的经典,有人说源于满清的长袍,有人说由民国汉人"长衫"衍变而来。学术界一种公认的说法,旗袍是东、西方服饰文化相结合的一种形式,是女性追求形体、身段与肌肤之美感而冲破旧传统束缚的产物。它自20世纪20年代起流行至今,已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女装款式。在旗袍发展史上,最能震撼世人眼球的是上世纪30年代的海派改良旗袍,而华旦妮的一字双襟旗袍即此中佼佼者,是当时最为时髦的改良旗袍之一。所谓一字双襟旗袍,以一句话概括,就是在旗袍襟领处呈直横的“一”字形双襟为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5.
满族旗人李承荫先生在光绪年间就开始行医了,可是在辛亥革命后,由于是旗人,当时北京政府不给行医执照。李承荫被迫无奈,只得向内务部申请改隶民籍,洪宪元年一月二十八日内务部批准了李承荫的申请,自此李承荫取得了行医执照,但是全家改为了汉族。 对因满族人受歧视,而被迫更改自己民族成份一事,李先生一直心中不悦,临终前对自己女儿李少波同志说,咱们是满族人,应该恢复自己的民族成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年过花甲的李少波同志根据自己生父的遗愿,到当地派出所提出了恢复自己满族成份的申请。为了证实自己的身份,李少波同志拿出了珍藏多年的“改隶民籍”的文件,使  相似文献   

6.
我是镶白旗满族人,属于所谓“满洲八大族”之一的伊尔根觉罗氏。“赵”是辛亥革命后的汉姓。清代的八旗制度,正黄、镶黄、正白为上三旗,地位较高。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为下五旗,地位较低。我家不仅是下五旗,而且是京外驻防旗人。满族入关后,为了镇压、防范汉族人民的反抗,在京畿和江宁(今南京)、杭州、福州、广州、荆州、西安、成都、绥远等地驻有八旗劲旅。这些编入军事编制的旗人,就叫做“驻防旗人”,在旗人中地位较低。其中在京外驻防的称“外驻防”,地位就更低。我就出生在一个驻防在荆州的“外驻防”旗人家中。  相似文献   

7.
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俭朴、智慧,富有创造性的民族。17世纪中叶,清朝定都北京以后,大批满族人陆续来到宽城定居。300多年来,宽城满族和蒙古、汉、回各族人民一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一、清朝时期 宽城,位于长城北侧——喜(峰)、冷二口外。据《热河省县旗事情》和大石柱子乡西梨园村乾隆年间的地界碑及满族家谱相互考证:这里元代时期是蒙古人居住地域,后朱元璋起兵将蒙古人击退至关外,即将沿长城以北200华里之地划为中立地带,蒙、汉两族人皆不得在此居住,清初,朝廷为解决旗人生计问题,于顺治八年始开北口,令八旗人等各占地土,宽城一带“成为旗人居住地域”。从而,在荒寒的塞外,满族在长达260多年的时间里,为开发宽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旗袍是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国服”.经过多年的修正与改良,它从满族的袍服,发展变迁成为最能体现中国女性美的服装,集中了东方的美与神韵,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审美情趣.本文沿着历时性脉络考察旗袍的产生及其历史变迁,从中总结旗袍本身所表现出的中华审美意识的时代变迁,同时兼顾日本传统服装中所体现的本民族审美情趣的变化,以期说明任何民族的传统服饰与各自民族或国家的审美意识的紧密关联性.  相似文献   

9.
巴黎浮世绘     
liluo 《世界》2007,(7):172-173
卡在更衣室的那一天 Tragedie miniscule dans un Pimkie 法国的服装尺码标示有点混乱,有时我穿中号,有时居然还可以塞得进超小号的衣服。就是这样混乱的情况,让我差点走不出服饰店。去年夏季特价期间,我到一家平价女装店看看是否抢得到几件新装。随手看到一件洒着碎花的细肩带上衣,眼明手快,拿了就闪进更衣室试穿。  相似文献   

10.
据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在《一个京城旗人贫儿的辛亥经历》一文中讲,老舍先生在1949年以前,一直羞于承认自己是满族人,是因为他为清朝末年满族统治者的无能和腐败,以及对外的屈服和软弱而感到羞耻,不愿意承认和他们是同族。后来,溥仪对日本的投降和卖国更使他气愤和伤心,愈发不愿意说明自己的族籍,甚至不在自己的作品中明说哪一位主人公的身份是满人。  相似文献   

11.
笔帖式是清代品级不高但很重要的职官,是继承和转化后金时期“巴克什”群体职能后的产物,且只能由旗人(主要是满族人)担任。康熙时期,出于政治、军事需要,始有派出之笔帖式。有清一代,笔帖式设置遍及中央和地方各个部门,并设有专门考试用于铨选。笔帖式升迁较之他途为快,乃旗人重要的进身之阶,是清代“首崇满洲”的具体体现。从其职掌考察,笔帖式具有沟通满汉关系、联系中央和地方的两大作用,与清王朝同兴衰共荣辱,在清代职官系统中极为独特,颇值得一书。  相似文献   

12.
《福建史志》2002,(2):27-28
历史上畲族男女服装多用苎布和棉布缝制。服装颜色多为青黑或蓝色。男装式样和汉装大致相同,女装却与汉装区别较大,但其款式在区内各县大同小异。1949年后,随着社会生活水准的提高,畲族男女青年平时服装的款式、选用布质和汉族无大差别,只在婚礼和节日喜庆活动场合仍穿用传统服装。  相似文献   

13.
杜佩红 《民俗研究》2016,(3):136-145
旗袍是二十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民国时尚女性最主要的服饰种类之一。辛亥革命后,满清的旗装曾经一度因为排满之风盛行而遭社会排斥,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在民族主义、女性解放及商业文化的推动下,旗袍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尤其是到1926年后,旗袍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流行开来,成为各阶层女性竞相追逐的服饰潮流,甚至在海外成为东方女性服饰的象征。从社会史视角出发,在满与汉、中与西、女性解放以及商业文化等诸种因素的复杂互动中解读旗袍的兴起、流行与形象演变,使我们可以从旗袍最终成为"民国范儿"代表这一历史现象中,对民国时期的社会文化变迁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二 满族与旗人 在有清一代,凡被编入八旗及旗下各类人口均被称之为“旗人”,他们自己也以“旗人”自称之。未被编入八旗及未成为旗下人口的汉族人口则被称之为“民人”,他们自己也以“民人”自称。而绝少有满人、汉人之别,故有“只辨旗民,不分满汉”之俚语。 旗人是满族共同体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称谓。 上面笔者着重论述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大量的汉族人口被满族共同体吸附成为旗人的几种主要方式。下面拟就成为旗人的这些汉族人口在经济生活、政治待遇、语言文字、生活习俗、民族自我意识等方面与满族的异同作一简论,以说明这部份汉族人口与满族共同体发展壮大的密切关系。换之言,即论证这部份汉族人是怎样潜移默化成为满族一部分的。  相似文献   

15.
离闽江入海口15公里的长乐洋屿半岛,有一个琴江村,居住着383名满族人,他们的祖先是来自辽东长白山一带。 336年前,清政府分封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人为王,分守云南、广东、福建,史称三藩。1673年三藩相继反叛。清政府于1676年5月,派征南将军赖塔率老四旗官兵随清康王杰书入仙霞关,征平耿藩之乱后,即留驻福州。 雍正六年(1728)大将军阿常阿入觐,帝谕以尔等旗人宜知水务,回闽后,与总督高某等会舟溯流,认为洋屿去海不远。  相似文献   

16.
水云  隋静   《中华遗产》2010,(5):108-117
“旗袍”这两个字在今天看来充满了传统的味道。但是和老上海相联系。却有着另外一番意味,传统与先锋交相辉映。鸿翔时装公司的故事映射出老上海旗袍样式的演变历程,这种演变诉说的是趋新求变,但趋新求变的并不是服装本身,而是具有时尚思想的上海。  相似文献   

17.
袁帅 《神州》2012,(16):90-93
旗袍之美,在满清旗服的华贵里;旗袍之流行,在民国的大街小巷中;旗袍之隽永,在现代国际时尚的旗袍风中……影视剧《旗袍》的热映,《花样年华》中张曼玉旗袍装下的窈窕身姿,《金陵十三钗》里令人眼花缭乱的孔雀蓝印花旗袍,无一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旗袍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后结合西方文化进行改进,成为民国时期中国女性的主要时装。从满清到民国,再到现代,旗袍始终是女性热爱的服饰,让我们进入旗袍的世界,领略旗袍之美、之流行、之隽永,体验旗袍的前世今生……  相似文献   

18.
《江苏地方志》2010,(6):F0002-F0002
中国常熟服装城始建于1985年5月,经过25年的“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已从当初的路边地摊发展成为如今全国最大的服装服饰专业市场。2007年以来,先后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中国商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男装中心、中国女装中心、中国童装中心、中国鞋业中心等称号,并成为国家AAAA级购物旅游景区。常熟服装城的市场规模、商品成交额、利税等主要经济指标和综合实力,在全国同类批发市场中名列前茅,连续三届名列“中国卜火服装专业市场”榜首。  相似文献   

19.
清初崛起于白山黑水的满洲勇士一路过关斩将,入主中原,建立了清朝。作为旗人是特权阶层的王朝,清朝从政治到经济,乃至社会生活都体现出优待旗人的色彩,特别是其生计方面,经历了入关前"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1)到入关后由国家供养、不事工商的转变,这一转变使旗人享受锦衣玉食,国家钱粮同时,又为后来其生计困难的出现埋下祸根。特别是清代中叶后,旗人人口数量的倍增,加之其不谋职业,披甲兵额有限等因素,旗人的生计问题逐渐严重化,成为清中期皇帝们急于解决,却无良策的难题。最为重要的是旗人生计问题的严重化给当时的政局和为政者的决策以及施政方针带来巨大的影响,这一点,嘉庆朝时期尤为明显,成为后人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探寻此问题者的主要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20.
穿上旗袍,她是雍容华贵的白流苏;披上披肩,她是至情至性的黄依依;换上短打小袄,她又是干练仗义的铁梨花;在现代剧中,她又是林君、杨天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