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7~11月,由国家文物局批准,故宫博物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在位于景德镇市西南21公里处的丽阳乡丽阳村碓臼山元代窑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在T2的西北角发现了一座明代纪年墓,编号为2005JLLD M7(图一)。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2.
瓷器山明代窑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西南丽阳乡彭家村瓷器山的西坡, 2005年7~11月由故宫博物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其进行了发掘。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青花、白釉、仿龙泉釉、仿哥釉、紫金釉等瓷器,同时发现了一座明代前期葫芦形窑炉的遗迹。该窑炉的发现不仅可以填补在景德镇御窑遗址发现的明初葫芦形窑和在湖田窑址发现的明代中期葫芦形窑之间的空白,完善葫芦形窑的演变序列,而且印证了《天工开物》对葫芦形窑形制的记载。  相似文献   

3.
江西景德镇丽阳蛇山五代窑址清理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蛇山五代窑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西南21公里处丽阳乡洪家村和港南村之间的蛇山西坡上,面积约1000平方米(图一)。昌江在此处蜿蜒流过,距该窑址东、北、西三侧1~2公里。2005年7~11月,由故宫博物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在对丽阳乡元、明窑址进行主动发掘时调查发现了该处窑址,由于修建乡村机耕道横穿该窑址,使窑址遭到了局部破坏,堆积断面暴露清楚,地表也散布有大量的窑业遗存。由于正式发掘的条件不成熟,我们对其进行了标本采集和布方(编号05JLHST1)清理(图二),出土了大量五代时期的青瓷器。  相似文献   

4.
钟华 《南方文物》2013,(3):77-82
瓷器山明代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西南21公里处丽阳乡彭家村瓷器山的西坡,南侧即为昌江。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5年7~11月,故宫博物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正式发掘,发掘结果表明该窑址所揭示的遗迹和遗物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葫芦形窑炉从形制上介于明初和明中期同类窑炉之间,从窑炉演变序列上起到了填补空白的作用;青花瓷标本的年代为明代早期宣德至天顺时期,涵盖了陶瓷界所说的"空白期";白釉、仿龙泉釉、哥釉、紫金釉等瓷器标本的发现,丰富了学界对明代早期景德镇地区瓷器釉色品种的认识,说明在同一窑场内器物的器类与造型并不因釉色的不同而有差异,这对于陶瓷考古进行类型学研究具有提示作用。由于该窑址的重要性,被评为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7-0219-1-219]。本文在对该窑址出土器物标本的制作工艺、青花纹样、釉色以及窑炉的形制分析的基础上,并参考相关资料,对其时代特征作一详尽考证,希望能帮助大家在认识该窑址的内涵上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物》2017,(5)
落马桥窑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中华南路404号红光瓷厂厂区内,西距昌江约0.6公里,南距南河约1.9公里。2012~2015年,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及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对落马桥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实际发掘面积672平方米,揭露了大量北宋至清末的制瓷业遗迹,并出土了数以吨计的瓷器标本。其中,宋元时期遗存主要包括南宋灰坑5个、元代储料池4个、元代房址5座,出土瓷器和窑具可分为三期五段,即北宋后期、南宋中后期和元代,元代又可分早、中、晚三段。本次发掘为研究宋元时期景德镇窑的制瓷业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6.
考古     
考古发掘揭开景德镇明清御窑神秘面纱 2002年10月—2003年1月和2003年10月—12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江西景德镇珠山明,清御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计788平方米,最深的探方达5米余。出土了一批遗迹和一大批遗物,获重大成果。出土的遗迹有墙,窑炉和清末民国时期江西瓷业公  相似文献   

7.
2005年7~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故宫博物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在对景德镇丽阳乡元明瓷窑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瓷窑遗址外围残存一处土城墙,为了解古城墙与瓷窑遗存的关系,我们对古城墙分布的范围进行了调查和局部试掘。现将调查与试掘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8.
龙泉务窑址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镇西北约5公里龙泉务村北。1991年冬至1994年春考古工作者经科学发掘,确认为辽金时期以烧白瓷为主的窑址。出土大量盘、碗、钵、壶、盆等日用生活器皿及作坊、窑炉等遗迹,同时还出土大量的匣钵和不同类型的支烧具,为我们研究其装烧方法、烧成工艺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一窑具龙泉务窑出土的窑具可分支烧具、垫烧具和装烧具等类。1、支烧具支烧具的主要形式有柱形、工字形、三叉形、齿状形、支钉(也钉支珠或托珠)等。(1)柱形支具:柱形支具有圆柱状、柱状喇叭足形两种。以圆柱状较多,辽…  相似文献   

9.
铜锣山窑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区竟成镇银坑村铜锣山的山坡上, 2006年2~4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景德镇民窑博物馆联合对其进行了发掘。在该窑址发现了一处作坊遗迹和一个练泥池,出土了大量青釉、黑釉、青白釉瓷器和窑具。铜锣山窑址的上限或可早到五代晚期,下限当在北宋晚期,为景德镇乃至江西地区的陶瓷史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对于探索青白瓷的起源、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浙江武义境内已发现古代窑业遗存上百处,通过对调查、发掘的历代窑炉遗迹、支烧具、装烧具、间隔具及其在产品上留下的痕迹的梳理,不但可概括其装烧工艺的发展脉络,而且从中还可一窥古代窑场与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状况。  相似文献   

11.
"2012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ISAC 2012)"将于2012年10月23~27日在江西省景德镇市举行。大会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学院共同主办,上海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会和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学院古陶瓷研究所承办。  相似文献   

12.
上林湖越窑在晚唐、五代时期烧制出了釉色青灰、色泽莹润的秘色瓷,迎来了越窑瓷业的巅峰。以上林湖后司岙越窑遗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和普通青瓷科技分析数据为基础,采用当地沉积黏土、草木灰等为主要原料开展了秘色瓷的工艺模拟实验研究,重点对比了不同类型匣钵和装烧方式对模拟烧制青瓷釉的影响。此外,通过色度分析仪及光电子能谱仪等对模拟烧制青瓷釉色度和着色物质铁的价态进行测试,探讨了瓷质匣钵口沿封釉装烧秘色青瓷的作用和机理。越窑青瓷实验考古中,对七件青瓷样品进行了光电子能谱分析,结果显示,采用瓷质匣钵口沿封釉装烧青瓷釉的Fe2+/Fe3+比值为2.8,远大于普通匣钵内青瓷釉的0.57。结合考古实地调查研究,可以推断这是越窑秘色瓷呈色不同于普通青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2000年11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江西省鹰潭市的角山商代窑址进行了首次较大规模的科学发掘,揭露面积400余平方米,出土了大批文化遗物,发掘探明该遗址为商代中晚期江南地区乃至全国规模最大的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窑炉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的窑场,它将中国原始青瓷的烧造年代向前推进了1000余年.……  相似文献   

14.
武夷山竹林坑西周原始青瓷窑址是全国100处第三次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之一。2011年,经过抢救性考古发掘,揭露一处保存较好的西周原始青瓷窑炉遗迹。为全面了解竹林坑一号原始青瓷窑址窑业技术遗存状况,2014年,又对作坊区域进行发掘,揭露一处作坊遗迹和一处窑炉遗迹。本文通过2014年考古发掘情况介绍,探讨竹林坑一号原始青瓷窑址作坊遗迹的性质与年代、产品装烧技术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浦江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对前王山窑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本次发掘揭露出龙窑窑炉1条、房址1处、匣钵挡墙9道及灰坑2处,并出土大量瓷器和窑具标本。发掘资料显示,该窑址生产时代为北宋中期。该窑址的发掘为探讨北宋中期越窑瓷业技术传播等相关问题提供了丰富资料。  相似文献   

16.
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景德镇落马桥红光瓷厂大院内进行了古窑址的联合考古发掘。我们对其典型南宋与元代地层出土的青白瓷片进行了胎釉化学成分方面的抽样检测~([1])。检测数据显示,落马桥窑址在南宋时期已经开始使用高氧化铝含量的原料制作胎体,其氧化铝集中分布在17%~22%之间。而南宋所出青白瓷釉灰的平均使用量超过元代层的青白瓷。根据其胎料的化学组成规律,本文还对景德镇制瓷坯体的"二元配方"起源进行了探讨,认为之前认为的最早"二元配方"可能并非人为,而属于瓷石和少量高岭土的天然"二元配方"。  相似文献   

17.
彭涛 《文物天地》2022,(12):62-69
<正>2019年5月,“灼烁重现: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这次大展是继2012年10月“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大展”之后,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又一个陶瓷类文物的大展。展览由上海博物馆和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举办,以景德镇御器厂遗址范围内发掘出土的遗物以及上海博物馆的藏品为主,并向国内外26家博物馆、考古研究所等机构借展了大量的展品,参展的展品数量多达280余件(套)。  相似文献   

18.
2012年12月,为了了解景德镇制瓷业创始时间的产品面貌的资料及早期制瓷业的生产面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景德镇市浮梁县兰田村柏树下窑址进行了调查试掘,发掘面积40平方米,局部清理窑炉一座。柏树下窑址的时代自晚唐到五代,是一处大量生产碗、盘、罐等日用瓷的民间窑场,产品种类主要是青绿釉、青灰釉和白釉瓷器,三类器物生产的时间不分早晚,再次证明了这三类器物是同时生产的,表明了景德镇早期窑业生产所受影响来源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江汉考古》2021,(3):41-51
2016年,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与鄂州市博物馆对瓦窑咀窑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共清理了包括8座窑炉在内的78个遗迹,收获了大量陶瓷器遗物。窑址主体年代为孙吴早中期,是吴王城外以烧造陶器为主、兼烧瓷器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其发现对研究湖北陶瓷史以及早期青瓷技术的交流与传播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黄风雷 《南方文物》2008,(3):151-154
镇窑为我国传统陶瓷窑炉中独具风格的窑,是宋以来发展而成的最具特色窑炉之一,定型于明末清初。历史上景德镇烧窑的主要燃料是松木,另外还有蕨棘、松枝、搓柴等:以松木为燃料的称为柴窑.松木经久耐烧、温度高而均衡.多用来烧细瓷。以松枝、馐柴等为燃料的称为槎窑。而搓窑多烧粗瓷。觋以保存在景德镇市枫树山盘龙岗古窑瓷厂内的“镇窑”为例.简要介绍以松木为燃料的镇窑所体现的古代景德镇高超的窑业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