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君武先生的寓所在北京月坛南路。他的书房非常简朴,右边并排放着3个书柜,书柜前摆着茶几与藤编沙发,靠北的窗旁是一张写字台。华老衣着很随  相似文献   

2.
她的作品的惟一标签就是"宁瀛电影"拍摄《无穷动》是因为很愤怒电话里宁瀛的声音利落爽快,还倒有点儿磁性。给记者开门的是她的先生,一位说着流利汉语的意大利人。宽敞的客厅中间放着两张大办公桌,宁瀛说那是她的游艺室,她把工作当作玩而不倦的游戏;书房里一整面墙的录像带和影碟是她的财富,搬了几次家还一直带在身边,或黑或  相似文献   

3.
1986年6月4日,王仲荦教授象往常一样,完成了一天的写作。晚饭后看了半小时电视新闻,又回到书房。不料此时突发心肌梗塞,当家人听到他摔倒的声响冲进书房,先生已然失去知觉,再也没有醒来。岁月流逝,先生离开我们不觉过去十年,然而先生伏案疾书的形象,仍时时在我眼前重现。先生的教诲,至今铭记在心。回忆往事,成此短文,表示对先生  相似文献   

4.
程明  婧红 《湖南文史》2002,(2):44-48
华君琥先生的寓所在北京月坛南路。他的书房非常简朴,右边并排放着三个书柜,书柜前摆着茶几与藤编沙发,靠北的窗旁是一张写字台,华老衣着很随便,与他书房的风格刚好浑然一体,两都充溢着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一股不为世俗所动所累的自信、自在,一派自得其乐的沉醉、祥和。一切,都给如他笔下的漫画:简约,拙朴。  相似文献   

5.
华君武纪事     
明红 《文史月刊》2002,(10):44-46
华君武先生的寓所在北京月坛南路。他的书房非常简朴,右边并排放着三个书柜,书柜前摆着茶几与藤编沙发,靠北的窗旁是一张写字台。华老衣着很随便,与他书房的风格浑然一体,充溢着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一股不为世俗所动所累的自信、自在,一派自得其乐的沉醉、祥和。  相似文献   

6.
我先后两次走进尼泊尔,前后时隔5年.第一次是对这个喜马拉雅山下的小国充满期待,而第二次更多是回昧那种亲近感,如同回到阔别已久的家.我拿着相机,穿行在尼泊尔各处的庙宇和街巷中,记录、发现当地人的生活.那一张张虔诚而又淳朴的面庞,或许就是吸引我的真正理由,而尼泊尔的美也就在此,虽然平常,却让人感动.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我偶而翻阅到一张成都出版的旧报纸上面刊着一张照片一位长髯老者头有些秃身着唐装微服右手倒背于后左手下垂握着的蒲扇从身后露出大半截来随眼一瞥我不禁惊呼﹃这不是张大千的自画像吗﹄再细看报纸原来报上发布的消息是有一批字画正待拍卖其中张大千自画像的拍卖标底为人民币十万元我对这幅自画像太熟悉了我认识持画的主人范汝愚先生他不仅让我为自画像拍照还给我讲起该画两次历险的事遥寄一九六六年三月张大千从南美三巴摩诘山中寄出一幅画和一封信均是通过香港的李祖来先生转寄四川内…  相似文献   

8.
父亲的榜样     
明天学校召开家长会,校长让我邀请学生家长王建新在会上作经验介绍。老王原是民办教师,3年前被辞退了,后来和下岗的妻子一起在街边开了一个小书店,以出租图书和卖IC卡维持生活。他的女儿王思凡在我班读书,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前不久代表学校参加全市中学生“诚信杯”演讲比赛还获得了一等奖呢。听思凡说,她的父亲很喜欢写作,也非常刻苦,白天经营小书店,晚上常常写稿到深夜。这一点对小思凡影响很大,她曾好几次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夸自己有个好父亲, 老王家没有电话,我决定登门相邀他家住在镇上最拥挤的居民小区里,家里面的陈设很简单,除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外,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电器和家具。靠窗边放着一张小圆桌。他和女儿各占一  相似文献   

9.
虞坤林 《古今谈》2002,(4):16-20
张元济致陈乃乾遗札十七通,是我在征集整理陈老遗中发现的。张、陈两先生同为嘉邑人,张老为海盐籍,陈老为海宁籍,相去不远,故亦可称为同乡。陈老于民国初年离家赴沪后,一直服务于书业界。他勤奋好学,从一名普通的书贾,自学成为一名享有盛誉的版本目录学家。  相似文献   

10.
坐在侯先生古色古香的书房里,听他讲述那尘封已久的往事,仿佛时光又回到了那久远的岁月中……侯老开门见山地对我说:有人说“从事地理地质工作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学”,我不这样认为。我曾经是地质地理系主任,主讲历史地理学,我没有感觉到学生不愿意学,我的学生都很好。历史地理学么,我说它是又古又今之学,它既要研究历史上的古籍文献,又要结合现代地理学的知识加以实地考察,是读书加行路的一门学科。研究地理要经常到野外去工作,这样就要求必须有一个好的身体。实际上我小时候身体很不好,连续两年都因为身体原因升不了学,…  相似文献   

11.
又是天空晴朗、秋高气爽的一天。我悠闲地躺在躺椅上,手中揽着报纸,怀里塞着CD,听着那首并不火热但格外轻快美妙的《青春的纪念册》。青春是一棵悸动的花,没有盛开,却充满生命力;青春是一首五彩斑斓的诗……这首歌激起我心血来潮,于是我跑向了书房,拿出了那本厚厚的尘封已久的相册,开始寻求青春的答案。相册的首页是张旧黄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的人有一副壮实的身材,黝黑的皮肤在骄阳的照射下闪烁着光亮,草帽下是一张朴实的脸,咧着嘴,在一片麦穗田中灿烂地笑着,那是爷爷!相册中那个憨实的少年竟是我现在已白发苍苍的爷爷!我有些诧异,诧异年华…  相似文献   

12.
回家的路上,我计划着晚上一定要把《风险投资宝典》的最后几部分看完。一想起儿子在家肯定又玩疯了,我又生起闷气来。出乎我的意料,回到家我一看,儿子并没有疯玩,而是在满头大汗地整理着作业本。我过去一看,嗬,作业本整整齐齐放了三摞,每摞上还放着张小卡片,分别写着  相似文献   

13.
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古文献学家张政先生于2005年1月29日因病逝世,到现在已经离开我们一年多了。抚迹思人,先生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令人难以忘怀。先生毕生致力于学术研究,扶助后学,贡献卓著。本文谨从先生对古文字研究的贡献方面作一叙述,并追忆先生对我的教诲以及帮助,以表达个人的怀念之情。一先生字苑峰,1912年4月15日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县崖头镇,自幼聪颖好学。1924年先生12岁时读家塾,即随伯父艺芸先生学习文字训诂之学。14岁时到青岛礼贤中学读书,18岁转北京弘达中学读高中。1932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当…  相似文献   

14.
我原籍河北饶阳县,1938年生于天津。我的父亲17岁时就离开家乡到北京大栅栏学做生意。他在家乡念过4年私塾,有些古文底子,又能写一笔好毛笔字,因此受到老板的赏识,当了账房先生。后来积攒了一些钱在天津买了房子安了家,做布匹生意,又开了一个小织布工厂,所以我上学、工作后每次填表"家庭成分"一项总是填"资产阶级"(实际现在看来顶多算得上是一个"个体户")。  相似文献   

15.
我是1984年3月到聂帅身边做专职保健医生的。其实,我在到聂帅身边工作之前,早就有幸亲眼见过几次聂帅。最早的一次是1981年夏天,当时我是邓小平同志的保健医生,随小平同志驱车看望在北戴河作暑期休养的聂帅,亲眼见到这两位老人亲兄弟般的会面。再一次是1981年9月24日,在京西宾馆,我站在参加演习部队被接见人员的行列当中,聂帅与其他中央领导与我们合影。现在,这张2米长的千人大照依然悬挂在我的书房墙上。还有一次是1982年9月1日,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我作为小平同志的随员到人民大会堂,又一次亲眼见到聂帅。  相似文献   

16.
回到家中,儿子正在熟练地骑小自行车玩。儿子从出生到今天,不到3年的时间里,属于他的车(学步车两部、睡车两部、推车两部、骑车三部)前后10辆有余。我脑海里闪现出我19年前亲手组装的自行车,也是我一生最珍贵、最难忘的自行车。那是1979年5月,我在海军通信学校一系四队当文书。由于我们是新组建的学员队,底子很薄,连必需的自行车也没有。眼看别队的文书办事能骑上自行车,实在眼红。每次我向队领导反映,队干部都难为情地说:“咱们是学员队,什么都需要添置。经费又紧张,自行车的事往后放一放吧!话又说回来,就是钱有了,工业卷也没有呀!”一天,…  相似文献   

17.
与文坛无涉     
《江淮文史》2001,(2):16-16
1934年,《人世间》杂志开辟了“作家访问记”专栏,并配合刊出接受采访的作家的肖像。该杂志的编辑写信给鲁迅先生,要求应允前去采访,并以书房为背景拍一张照片,再摄一张鲁迅先生与夫人许广平、儿子周海婴的合影。  相似文献   

18.
明红 《文史春秋》2003,(4):14-17
最可爱的人军事文学家魏巍先生的家是一个小院,坐落在北京西山一面山坡上。客厅简朴、敞亮,存部队遗风,墙壁上挂着一张巨幅中国地图,靠近沙发的小桌玻璃板下,是魏老的手笔条幅“黑发不知勤奋早,白头才觉读书迟”,书房里挂着周总理和鲁迅的肖像。魏老的夫人叫刘秋华,他们是1946年结婚的,到如今,夫妇携手已幸福走过了56年。魏老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女们早已成家立业,平日里,家中就只剩下二老和保姆。魏老满面春风,精神矍铄,鹤发童颜,思维敏捷,步履稳健。喜欢竹子的魏老是河南人,他把翠竹当作刚直端庄、高风劲节的人品之…  相似文献   

19.
<正>我有两张珍贵的照片,是著名的音乐家、音乐教育家贺绿汀先生在自己家客厅里的留影。他手上拿着录音机,面前放着湖北《文艺志》资料选辑。照片摄于1985年1月4日上午,是我在上海泰安路76弄4号贺老的寓所采访时所拍。那年,我为了解贺老在私立武昌艺专的活动而专程拜访他。现在回忆起来,采访内容和采访过程都很有意思。1985年去上海前,父亲对我说:"抽时间  相似文献   

20.
虞坤林 《文献》2003,(4):251-261
张元济先生致陈乃乾书信十七通,是我在征集整理陈乃乾先生遗著所发现.张、陈两先生同为浙江嘉兴人,虽然张老籍隶海盐县,陈老则籍属海宁县,但两县毗邻,相去不远,历史上两县的归属又屡次变更,故两地之人,历来互相视为同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