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5年初,在苏州真山墓地的考古发掘中,于D1号战国墓出土了一方“上相邦玺”铜印。同年底的《中国文物报》相继刊出了苏州博物馆的报道文章及考释该玺的拙文。顷读《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2期刊出的王人聪先生的《真山出土“上相邦玺”辨析》一文(以下简称《王文》),王先生对这方古玺从文字到国别作了全盘否定。由于原报道刊出的是复原的印文,王先生由此对该印产生  相似文献   

2.
2003年冬,笔在美国哈佛大学从事学术研究时,星期日上午到波士顿华人布道会守礼拜,因而认识了王志信先生。当王先生知道我其中一个研究课题是关于客家人的历史与化时,他告诉我自己也是客家人。后来,笔与王先生作了两次比较详细和深入的访谈,因而初步了解王氏家族  相似文献   

3.
吕荧先生是中国近代文坛上一位享有很高声誉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翻译家。1950年初秋,著名作家王统照先生奉调辞别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前往济南出任山东省文联主席。接替他担任文史系主任的是刚从大连来的吕荧先生,当王先生在他主持的欢迎大会上,热情地向大家介绍了吕荧教授时,同学们都非常兴奋,半是对王先生的惜别,半是对吕先生的敬仰,有的同学开玩笑说:“真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也!”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三年大将吏弩机考>一文中将弩机望山和悬刀上所刻的秦系文字"灋丘"解释为"废丘",是战国秦所设置的县名.王琳先生在<中原文物>2007年5期以<有关"三年大将吏弩机考"的灋丘问题>为题,提出不同见解,这种勇于探讨的精神可嘉.可是,王先生说"将灋丘释为废丘,在音韵学上是难以成立的",并认为"灋丘"是人名,即姓法名丘,进而说"其人很可能是齐人法章的后裔",对于王先生这些说法我们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5.
北平解放以后,王真先生从解放区来到北平,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决定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历史的教学。当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没有教师担任这两门课,就请了在中宣部工作的刘立凯、王真、缪楚黄三位先生来代课,给三、四年级学生开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王先生讲课立场鲜明、感情充沛、分析深刻,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和好评。这是王先生到北京师大教学的开始,也是历史系开设中国现代史课程的开始。 1953年上半年王先生正式调到我校工作,任政教系中国革命史教授、中国革命史教研室主任,主管全校中国革命史课教学。这是一门新课,过去北京师大没有任何基础。他培养了  相似文献   

6.
青岛岁月 吕荧先生是中国近代文坛上一位享有很高声誉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翻译家。1950年初秋,著名作家王统照先生奉调辞别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前往济南出任山东省文联主席。接替他担任文史系主任的是刚从大连来的吕荧先生,当王先生在他主持的欢迎大会上,热情地向大家介绍了吕荧教授时,同学们都非常兴奋,半是对王先生的惜别,半是对吕先生的敬仰,有的同学开玩笑说:“真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也!”  相似文献   

7.
1999年1月29日,华夏考古学术论坛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举办第二次报告会。这次报告会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韩国忠北大学博物馆共同举办的“中、韩史前文化第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1999年1月28日~30日)的活动之一。出席报告会的学者有前来参加研讨会的韩国忠北大学教授兼博物馆馆长李隆助先生、忠北大学教授兼中原文化研究所所长朴善周先生、忠北大学博物馆学艺研究士禹钟允先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勇军先生,还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博物馆、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考古、文物学者近5…  相似文献   

8.
《收藏家》2020,(7)
刘光启(1932~2019)先生是我国知名书画鉴定家,被业界誉为"神眼""刘半尺"。在刘光启先生从事文物事业的70年时间里,发掘、鉴定过无数的国家各级文物,更是从中抢救出不少国宝级文物。本文是刘光启先生为《艺苑觇标》一书所作的序,也是刘光启先生生前留下的最后一篇文稿。在此文中,刘光启先生对近现代书画的鉴定、辨识,提出了言简意赅而又十分中肯的见解,这无疑对广大书画收藏爱好者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史党社  田静 《文博》2001,(3):63-66
在新近出版的饶宗颐先生主编的《补资治通鉴史料长编稿系列》中,有王辉先生新著《秦出土文献编年》一书。王辉先生精研秦文字多年,在学术界已为人所熟知。此前王辉先生就著有《秦铜器铭文编年集释》、《秦文字集证》等书,本书是继这些著作之后王先生整理研究秦文字的又一专门著作,也是秦史资料研究的另一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0.
祝晓风 《江淮文史》2014,(6):119-124
正人与人的缘分说不清。我当年在光明日报社工作时,因为工作之便,与一些文化老人结下文字之缘,其中就有王世襄先生。今年是王世襄先生百年诞辰,谨以此文作为纪念。那是2002年春,中国社科院的周林先生给我打电话,说他一个朋友是王世襄先生的学生,受王先生之托,想找个人给他写篇文章,是关于上世纪80年代王先生与文物出版社的一段公案。我曾于上世纪90年代,因为工作关系,加上某种机缘,写过几篇文坛官司的文章。这次一  相似文献   

11.
对王佐贤先生早有所闻。也看到了《黑龙江日报》和《北京晚报》介绍他的文章。近年来,王先生给我刊《满族研究》写过几篇小稿(有的以其号“木叟”发表),因此也时有书信往来。王先生有一封信是用毛笔写的。好漂亮的字!一纸行书,洋洋洒洒,摇曳多姿,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浓郁的笔情墨趣。所录新通信地址,虽蝇头小字,但毫厘锋颖之间,仍灵活有致,气脉贯通。真令人难以置信这是一位八旬老翁之手笔。于是我去信邀请王先生为《满族研究》题词。王先生虽久已不写大字,但终于还是写了一幅,仍为行书,骏逸飞动,气完神  相似文献   

12.
1988年7月23日,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举行了一次文物捐赠仪式。捐赠者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族委员会副主任溥杰先生及其弟北京市政协委员溥任先生。文物界对他们的义举给予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3.
《文物》1988,(8)
1986年8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史树青、刘光启先生和山东省文物鉴定小组台立业、关天相先生,受青岛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邀请,到青岛举办的历史文物鉴定讲习班讲课,从胶县博物馆提供的教学实物中发现北宋金银书《妙法莲华经》一卷。后来到即墨、胶县博物馆鉴定馆藏文物时,发现两馆分藏此经共七卷,相合为完整的一部。为了进一步明确经卷真伪及价值,1987年3月,由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启功先生主持,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行了一次鉴赏会。与会专家认为,这部北宋庆历四年在四川西充县书写和绘制的七卷佛经,是极其名贵的一级文物。这部佛经,即墨县博物馆收藏六卷,即  相似文献   

14.
王世襄 《收藏家》2005,(9):14-16
继《锦灰堆》初编、续编后,三联出版社今年又推出古博物家王世襄先生的《锦灰三堆》。本书编为“音乐”、“文物”、“忆德”、序跋四部分,除“音乐”写于上世纪50年代,余皆为王先生近二年新作。本刊撷取随笔二篇刊发,以见王世襄先生近年著述生活之一斑。望气与直觉五十年代和葱玉兄(张珩)闲聊,他说起书画鉴定有一个名词曰“望气”,有时还在两字之后加一个“派”字,是一个贬词。“望气”指书画卷轴打开之后先观望一下整幅的气势,也可以说是体会一下整幅  相似文献   

15.
世人观赏文物,一般首先注意到的都会是文物的材质、造型、纹饰等等这些属于外观的东西,而且通常是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一边嘴里还会不由自主地发出啧啧赞叹。对于后人来说,似乎这些文物的第一价值或者说唯一价值便是“精美”。有一天与社科院考古所的刘庆柱先生交谈时,却发现他不太强调“精美”,也就是文物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冀克武先生虽然于1986年离开了我们,但他呕心沥血征集的3万件珍贵文物将会世世代代永存。他毕生简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将自己的才华和汗水无私地奉献给了国家。他征集的3万件文物中,有国家一级文物79件,二、三级文物1万余件,相当于一个中型博物馆的藏品。像冀克武先生这样感人的事迹,在河北乃至全国文物征集工作中也是罕见的。他为我们树立了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一、艺徒生涯冀克武先生生于1908年,河北冀州市人。1921年,年仅13岁的他为了谋生进京学艺,拜北京琉璃厂古玩老艺人陈监堂先生为师,学习青铜器的鉴定。他聪明好学,不仅有过目不…  相似文献   

17.
王子云(1896年——1990年),我国当代著名的雕塑家,美术史论家、美术教育家。也是三十年代载入法国《现代艺术家辞典》的唯一中国艺术家。 1940年,王先生应教育部邀请,组建“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并亲任团长。从1940年开始,先后在河南、陕西、青海、甘  相似文献   

18.
郑振铎先生曾领导全国文物工作九年,全力从事,辛勤策划,成绩巨大。先生留下文物行业管理的丰富学说,主要有:文物是当代与未来发展的基础和源泉,要给予其应有地位;文物保护单位体制带有根本性;保护地面地下文物的主要目的是为遗产学习推陈出新和进行爱国爱乡教育;考古队伍要壮大,成为有关建设的先遣队;博物馆要加强科研,把握性质、任务及辩证关系;地方要组织专家负责的文物管理委员会。新时代提出新要求,先生的"文物行政学说"是他留给我们的重要遗产,今天的文物工作者急需学习这一理论并以之为基础探求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9.
杨富斗先生是本刊的前身《文物季刊》的最后一任主编,为了《文物季刊》的成长和山西考古事业的发展,杨富斗先生付出了毕生的心血。11月17日是杨富斗先生的周年祭日,特刊发扬先生的儿子杨及耕清明时写就的文章,以表达我们永远的怀念。  相似文献   

20.
郑振铎先生曾领导全国文物工作九年,全力从事,辛勤策划,成绩巨大。先生留下文物行业管理的丰富学说,主要有:文物是当代与未来发展的基础和源泉,要给予其应有地位;文物保护单位体制带有根本性;保护地面地下文物的主要目的是为遗产学习推陈出新和进行爱国爱乡教育;考古队伍要壮大,成为有关建设的先遣队;博物馆要加强科研,把握性质、任务及辩证关系;地方要组织专家负责的文物管理委员会。新时代提出新要求,先生的"文物行政学说"是他留给我们的重要遗产,今天的文物工作者急需学习这一理论并以之为基础探求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