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和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启动以来,已经分别出版四、五批志书。五年来,笔者从参与编纂方案论证到学术委员会终审会以及名镇名村志论坛,伴随两文化工程的成长一路走来,感触良多,这些志书体例不断完善、基本篇目相对固化、行文表述逐渐成熟、内容丰富多彩、名村名镇纷纷闪亮登场、社会反响越来越强烈,已经形成中国方志亮丽的品牌产品。名志系列丛书编纂从最初设计就提出坚持志体,创新编纂,注重文采,增强可读性,以吸引社会受众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2.
《安仁镇志》是第四批中国名镇志中的历史文化特色名镇类型的样本。该志抓住民国时期安仁籍军阀和川军群体以武崛起和当代文旅兴镇的历史特点,重点突出中国博物馆小镇、民国公馆群等特色"自选篇目";同时立足保护乡土文化,侧重挖掘安仁籍川军出川抗战等抗战文化、公馆菜等有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在资料挖掘方面通过田野调查,搜集第一手资料,破解乡镇修志资料的不足;较好地处理敏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敏感事件的记述,并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做出探索。  相似文献   

3.
乡镇志属方志类别中的乡村志范畴。乡镇志顾名思义,即以乡镇为记述范围,系统记述和反映乡镇区域内的政治经济,自然地理,化习俗等内容和特点的志书。在我国,乡镇志的编纂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方志较为成型的宋代,就已有人着手乡镇志的编写。至今还保存完好的由宋朝宋常棠所撰修的浙江海盐县《谢水志》,是我们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乡镇志。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存最早的乡镇志——南宋常棠《澉水志》诞生在浙江海盐澉浦镇。该镇历史上曾六度编修镇志,五部旧志中有四部保存完好,且分属宋、明、清、民国四代,为今人研究乡镇志的发展、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本文对现存澉浦四部旧志进行初步研究,认为澉浦镇志能够代有编纂,主要得益于常棠《澉水志》的垂范、澉镇官宦士绅的推动和崇文重学的地方文化氛围的支撑。同时就"澉水志四种"对当代乡镇志编纂的启示进行简要归纳。  相似文献   

5.
作为乡镇村(社区)志书编纂业务的直接指导单位和主管部门,如何抓住地方志第二次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期,以名镇志、名村志为引领,组织、指导、督促乡镇村(社区)志的编纂业务,是当今县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的一个重大任务和全新课题。笔者结合本县乡镇村志编纂业务之实践,从乡镇村志溯源、名镇名村志功能定位和科学引领、渐序推进3个方面分陈浅陋之见,乞与诸位修志同仁切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的推出和编纂实践为引子,提出新阅读时代背景下地方志书编纂需要突破传统进行创新。创新是地方志适应时代要求的自我革命,必须进一步解放编纂理念,主动拥抱和欢迎创新。同时着重以"中国名镇志"编纂实践为例,提出篇目设置凸显"名"与"特",大幅提升图照地位,行文注重可读性、体裁选择寻突破等三方面具体问题,还明确了志书编纂三个不能随意改变和突破的禁区。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我国基层社会的乡镇、村落发生着巨变,甚至消失。为更好地传承和抢救乡土历史文化,记录基层社会变迁,2015年以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推出的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反响强烈。名镇志丛书在总体尊重和不违背志书基本体裁的基础上,编纂和装帧设计寻求突破和创新,记录作为“乡之首,城之  相似文献   

8.
自首轮修志以来,乡村志编纂成就巨大,数量众多,质量值得称道。乡村志编纂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许多地方呈现出政府主导、地方志工作机构积极推动、社会各界热情关注、乡村百姓主动投入、方志专家指导参与、普及程度渐次扩大的良好局面。从方志、文化、历史、社会及现实的角度对上述现象进行解读与分析,乡村志编纂将是今后全国地方志工作的一个亮点,也是我国地方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与着力点。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中国名镇志丛书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成员之一,笔者有幸参与到中国名镇志丛书出版前的质量检查工作中,从篇目设置及语言规范等方面,为名镇志的编纂人员提供出版意见。尤其是,近年来送审志书“迷惑性”较强,存在“名镇不名”等问题,如篇目名称符合名镇志要求但内容仍保持传统镇志记录方式、记述语言不符合名镇志要求。笔者遂从细节入手,对送审志书逐字逐句质检5万—10万字的内容,不光审核史实及记述语言规范,还对全书结构进行审读,找出问题,提出明确的修改意见。七年间,通过接触各地名镇志送审稿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北七家镇志》有别于其他历史文化名镇、经济特色名镇志书,突出体现了大城市郊区乡镇的城市化发展特征。文章以《北七家镇志》为样本,分析大城市郊区乡镇志编纂的特点及方法,认为应遵循存真求实原则,客观记述小城镇建设历程;树立产城融合理念,深度记述镇域内产业转型升级;统筹协调镇村关系,全面记述新农村建设;坚持文化引领,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该样本分析对于城市化进程中的乡镇志和名镇志编纂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曹口村志》再版重印,既彰显了地区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又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对村镇志编修工作起到推动示范作用。在当今城镇化迅速加快的进程中,启动和开展村镇志的编修,对反映当地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记录村或镇的历史演变,记住乡情、留住乡愁,构筑我们共同精神家园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疆地方志》2014,(4):46-46
2014年11月18日,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廖运建,党组成员、副主任刘星一行到吉木萨尔县调研《中国名镇志丛书》编纂立项工作。  相似文献   

13.
编纂城市名街志具有繁荣方志事业、服务社会发展需要的现实意义,其编纂方式一种是类似政区志的“小而全”模式,一种是“求名求特不求全”模式。  相似文献   

14.
编纂目的、意义及编纂原则 《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以下简称《绵阳抗震救灾志》)是绵阳历史上第一部针对一场突发特大自然灾害(8.0级特大地震)而编纂的志书,是一部全方位记述和反映地震灾情、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的专志,通过全面客观地记述绵阳受灾情况、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过程,对系统总结抗震救灾经验、加强灾害应急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存最早的乡镇志南宋常棠《澉水志》诞生在浙江海盐澉浦镇。澉浦镇历史上曾六度编修镇志,五部旧志中有四部保存完好,且分属宋、明、清、民国,为今人研究乡镇志的发展、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本文对现存澉浦四部旧志进行初步研究,提出澉浦镇志能够代有编纂,主要得益于常棠《澉水志》的垂范、澉镇官宦士绅的推动和崇文重学的地方文化氛围的支撑。并简要归纳“澉水志四种”对当代乡镇志编纂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沧桑》1994,(3)
乡镇村志是方志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它以反映生活在社会最基层人们的历史与现状为对象。自古以来,随着县志、省志的编修,也编写了一批乡村志。由于历史变迁,留存下来的甚少。我省现存民国期间的乡镇村志有《汾阳西陈家庄乡土志》、《灵石县西河底村四字联语志》、《蜀村志》、《阳城大宁乡小志》、《黄旗营治村志》等。从这些乡村志中,能看到县志、省志中看不到的东西,这对研究当时社会最底层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风俗、生活状况等,都提供了可贵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7.
宋代的镇志,除今存绍定《澉水志》外,可考者还有《乌青记》《乌青拾遗》和《青龙志》,《青龙杂志》为游览笔记,并非镇志。以绍定《澉水志》为中心,可总结出宋代镇志编纂的三个特点:官民合作;模仿州郡县方志体例;掺杂了较多作者的主观意图。宋代镇志的出现,除了江南地区市镇经济发达、文化昌盛、社会安定、文化素质高的地方士人较多这些显而易见的原因外,还可以从皇权下县、市镇认同及市镇大姓家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宋代的镇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编纂村志是保留各村文献,保存记忆,再现其发展脉络的有效方法,其价值在于彰善引风气。随着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面对一个个村落的快速消失,编纂村志显得愈发紧迫和必要。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部署启动中国名村志编纂文化工程。编修村志既是村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打造精品名村志既需要社会各力量齐心协力、通力合作,也需要具体落实者科学编纂、借鉴他山之石。作为"开编纂村志之先河"和《四库全书》收录的唯一村志,康熙《杏花村志》(以下简称《杏花村志》)既为后世子孙保留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又对今天编纂名村志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编纂地方志及年鉴是一项系统的历史文化建设工程,如何提高其编纂质量,是长久以来修志工作孜孜以求的目标。为了实现此目标,修志战线的广大同志不懈努力,含辛茹苦地谱写着历史华章。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提高志鉴编纂质量呢?笔者认为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是提高志鉴编纂质量的必要条件,即"领导重视是提高志鉴编纂质量的保障";"选好主编是提高志鉴编纂质量的关键";"文体严谨是提高志鉴编纂质量的基础";"图文并茂是提高志鉴编纂质量的要素"。  相似文献   

20.
2007年12月12日,省地方志编委会召开《四川省志》特色志编纂工作座谈会。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秦安禄主持会议并作总结,充分肯定各特色志承编单位所作的大量工作:他要求各特色志承编单位及参编人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创新进取。扎实工作,修出良志佳品,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罗亚夫,省志工作处各特色志相关责任人以及川菜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