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世界》2009,(3):60-61
在鹿港,最值得一试的,便是在闹市街边招一辆三轮车在小镇来个两小时或半天的“深度游”,细细逛来:小镇的故事、传闻,也不用费心去打听,一路上车夫大哥自会慢慢道来。很幸运,我遇到这位车夫雄哥不仅普通话流利(要知道,在鹿港小镇,很我人只讲闽南话),  相似文献   

2.
走近丁宝桢     
织金牛场镇 ,是织金洞至省城贵阳之间的一个寻常小镇。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是丁宝桢的故里 ,很少有人把它同那位名震晚清朝野、被曾国藩赞叹为“豪杰士”的丁宝桢联系起来。牛场镇街头曾立有纪念丁宝桢的神道碑 ,高大壮观 ,气象威严 ,如今仅是遗址尚存。但历史的尘封 ,并没有失落人们对丁宝桢的怀想和纪念。山东为纪念他拍了七集电视剧 ,贵州文史馆为纪念他诞辰180周年 ,举办了学术研讨活动。他的故里也在策划修建纪念馆 ,开发以他的封号命名的宫保鸡菜系。我曾经困惑 :即使今天也还未摆脱贫穷的牛场镇 ,一百多年前何以竟能走出丁宝桢这样一…  相似文献   

3.
提起袁隆平,整天和土地打交道的农民朋友总会被这个“农民科学家”感动,“杂交水稻之父”的荣誉让人们永远记住了他的名字。而在我省,在毫州市农业科研所(原涡阳县农科所),同样有这样一个人,他紧跟着袁隆平的脚步,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誉为“安徽袁隆平”。他的名字,因为“皖麦38”而响亮,他的人格魅力,因为他扎根土地、扎根农村的精神而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相似文献   

4.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题记清人刘熙载说过:“有路可走,卒归于无路可走,如屈原;无路可走,卒归于有路可走,如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会想到庄子,那个“槁项黄馘”的老人,那个让世界膜拜了几千年的哲人。庄子是清洁精神的守护神,洁身自好,不慕权贵,特立独行构成了他的精神世界,也成就了我们心灵的依托。濮水之边,不为楚相所累,持竿不顾,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濮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濮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与其“留骨而贵”,毋宁“曳尾涂中”。庄子是水。如水般清澈,似水般灵动。庄子的精神正是…  相似文献   

5.
顾久 《贵阳文史》2010,(6):8-11
重提李端禁.不因为他曾位居高官.不因为他是贵州走出去的历史名人;更绝非是要把他塑造为神坛上一个僵化的偶像。而是希望今天的人们看到这样一种精神理念.感受李端禁的精神境界、他的见识、他的人格。如何把李端菜还原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让他真实地活在这个时代.把他视作我们身边的一个长者、一个朋友.把他的信仰内化为千千万万普通人的人格力量.是我们重提李端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重提李端棻,不因为他曾位居高官,不因为他是贵州走出去的历史名人;更绝非是要把他塑造为神坛上一个僵化的偶像,而是希望今天的人们看到这样一种精神理念,感受李端棻的精神境界、他的见识、他的人格绾伟牙?端棻还原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让他真实地活在这个时代,把他视作我们身边的一个长者、一个朋友,把他的信仰内化为千千万万普通人的人格力量,是我们重提李端棻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知足     
丁杰 《文史月刊》2012,(6):78-79
近些年来,人们常常讨论现代人眼下生活得幸福不幸福。实际上,人们生活得幸福不幸福,与人们的生活水平的高低是没有关系的。一个人的生活水平很高,但他也可能会感到生活得不幸福;反之,一个人的生活水平并不高,他也可能会感到生活得很幸福。其实,人们生活得幸福不幸福,取决于每一个人有没有知足的心态,而并不在乎你挣了多少钱、你当了多大的官、你的生活水平有多高。  相似文献   

8.
洪哲 《风景名胜》2014,(11):106-114
“中台湾”包含台湾中西部,是文青的不二选择。如果想感受浓厚的人文气息,那就去东海大学;如果想欣赏得天独厚的大自然美景,那就去高美湿地;如果想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吃货,那就去逢甲夜市;如果想做一回称职的文艺青年,那就去鹿港小镇;如果想与小动物们有一次亲密接触,那就去清境农场。  相似文献   

9.
在日本,人们将传统手工行业的工匠称为“职人”,他们身上有一种“职人精神”。抛开“现代漫画大师”这样的标签,我更愿意将手螺治虫当做一位漫画行业的“职人”。他穷其一生为漫画理想付出的超人般的努力,纵横漫画界几十年苦行僧般的艰难,或许才是他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0.
<正>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争做“大先生”的信念,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坚韧,是“静待花开”的希望;是让学生经历社会化教育,把孩子们培养成“人”。——题记“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在我看来,这句话不仅是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信任和期许,更是对自己的约束和鞭策。带着这份责任与使命,我向着明亮那方,一路前行。根据学校发展实情,以“为了每个生命幸福成长”的办学理念为指引,开展“三学课程”,着力于“四力”——文化影响力、自我领导力、规范执行力、未知敏锐力的提升,致力于“六个小妙招”的研究与实践,让老师与学生们在研究中享受教育的快乐!  相似文献   

11.
在儿童教育中,有一种奇妙的心理现象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雕塑家,他爱上了自己塑造的一尊美丽的少女塑像。爱神阿共洛独威见他情感真挚,就赋予了这尊少女塑像鲜活的生命,从此雕塑家与少女幸福地结合在一起,过上了美好的生活。这则神话故事显然喻示人们,美好的愿望终能成为现实。有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来到一所美国小学进  相似文献   

12.
《风景名胜》2014,(6):26-62
旅行环线:台北→台中→台南→垦丁→都历→宜兰→台北全程1362公里,历时7天 台湾自由行让更多大陆人走进了台湾,但大部分人记忆中的台湾依稀是小学课本中接触到的阿里山与日月潭,罗大佑那经典歌声当中挥之不去的鹿港小镇,还有台湾综艺节目的士林夜市小吃与电影《海角七号》里垦丁的爱情等等.  相似文献   

13.
《南方人物周刊》2013,(44):12-12
对于这样一个从底层剖爬滚打出来的民间艺人,北京台给自己找了一个大麻烦 人红是非多,“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师傅一直没在言语上吃过亏。不过这一次,他的对手不再是同行了。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浠水县近几十年来名气大了一些,这是因为出了一位闻一多。闻是诗人、艺术家和学者,但他名气的主要来源是毛泽东主席说过他“拍案而起”“要写闻一多颂”那几句话,以及他本人疾恶如仇和大无畏的精神。除非是同行。同事、他的学生,一般人对闻的了解,大约也只限于他最后几年的政治斗争方面。社会上的传颂,纪念活动,各种宣传介绍,也多半集中于此。一个学者,如果不是在政治上有什么特殊表现,单凭他的学术贡献是很难为一般人所了解的,他的“知名度”常偏低。刚巧,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浠水县还有一位学者,巧得很的是:他不仅与闻…  相似文献   

15.
就算是小学生,都会背诵海子的诗,“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即使是诗人,也要在拥有了幸福与宁静后“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相似文献   

16.
走近张耕源     
顾汉昌 《古今谈》2010,(2):65-67
一个能引起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艺术家,他一定是在某些方面有独特的创造,有常人很难企及的建树。张耕源应该就是这样的一位艺术家。他艺涉书法篆刻、绘画肖像印,多艺并秀,皆有成就,其中开创的集多艺于一体的肖像印,更是前无古人,后尚无来者,是足可载入史册的创造。  相似文献   

17.
正我曾经读过一篇短文《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内容虽短却很精彩。做一个"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其实很简单:公共汽车上,你为老人让座,这位老人就会因为你而感到生活在这样一个文明社会环境中是一种幸福……而我,也时常问自己:"我能做一个让学生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班主任吗?"(一)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霍懋征老师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些肺腑  相似文献   

18.
走近诺门罕     
从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左旗所在他阿木古郎出发,驱车行进约60公里草原路,就到诺门罕了。诺门罕的全称是诺门罕布尔德,“布尔德”为水泡之意,相传清代有一个叫“诺门罕”的喇嘛在此为牧民讲怫经,牧民就将这个水泡称为“诺门罕布尔德”。诺门罕现今是新巴尔虎左旗的一个苏木(乡),只因在1939年,诺门罕布尔德与一场战争相关而名闻世界。那一年,日本关东军蓄意挑起事端,引发了日“满”军和苏蒙军的大规模边境冲突,双方动用了20余万兵员和数干飞机、坦克、大炮,死伤6万余人。战争以日本关东军的惨败而结束,史称“诺门罕战争”。5月…  相似文献   

19.
卷首语     
《神州》2003,(2)
春节到来,恭贺新禧!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亲情的洋溢、普天同庆的欢欣,也常常是民族激情、活力的奔涌与对人生、社会的深思。今天,我们有更多的理由欢欣鼓舞,也有更充分的信心期盼着更美好的未来。一切的成就与幸福都是我们自己劳动创造的。我们会永远铭记那些为祖国与人民创建了功勋的人们。本期的“特别推荐”中,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黄强就是这样一位人物。他与他的伙伴们设计研制成功的“飞豹”战机,让全世界的媒体都感到了震惊。如同作者所言:在今天这个随时书写着神话与传奇的时代,形形色色个人的成功或许已经让人见惯不惊,惟有那些对国家、民族兴旺作出重大贡献的成功者,才能让人从心底油然生起由衷的敬意。  相似文献   

20.
陈适 《江淮文史》2006,(3):121-125
1991年5月,我们从合肥赴黄山,路经繁昌,顺作短暂休息。我抽了一个空隙去看望耄耋之年的著名中医师叶午庄。我一边走,一边问路,不断有人这样告诉我:一直朝前走,你看到一家小院子门口,有的用凉床抬着病人,有的坐在他家门口等着就诊的病人,那就是叶午庄家。我又问了一下:这些病人为什么不到医院去?路人答曰:“今天星期天,医院不上班,只看急诊。这些农村来的病人,哪里知道今天是星期几呢?叶老先生不计时间,就是半夜来找他也起来。”我在门外环顾了四周以后,才跨进叶宅,一句成语,立刻跳上了心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且让我们走近叶午庄——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