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恩来与“文革”中的信访工作刁杰成“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许多机关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一些正常的工作渠道失灵。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需要迅速向中央反映,这样,信访部门就成为反映和沟通信息的重要渠道。尤其是中央机关信访部门成为中央了解...  相似文献   

2.
王刚 《文史月刊》2003,(11):26-28
2003年的1月8日,是周恩来总理逝世27周年。为了缅怀伟人的丰功伟绩,谨以此文作为纪念。要造反派交出彭真早在1966年3月彭真就被扣上了“包庇坏人”的帽子,罪名是“北京市委针插不进,水泼不进,是独立王国”。5月对北京市委进行改组,彭真被免除职务,靠边站,住在家里,等待批判。北京市委改组后,跟着就是对北京各大专院校领导人的更换,各大专院校是“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重灾区”,因面临各大专院校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状态,学生们造反的势头很大。谁也不曾想到,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1966年12月4日,彭真被人绑架了。秘书向周总理报告了这一消息…  相似文献   

3.
“文革”风暴乍起,针对知识分子的违法乱纪事件层出不穷,忧心忡忡的周恩来力图通过政策的手段加以限制和约束,逐步改善了广大知识分子的处境。一代科学大师钱学森、华罗庚、李四光、郭沫若等人的命运也由于伟人的亲切关照而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宗道一 《文史精华》2001,(12):33-39
陈毅与周恩来,共和国历史上永远让人铭记的人物。他们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中建立了生死之交,一直延续到了那场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中。陈毅在建国后继周恩来出任外交部长是共和国历史上首位元帅外交家。“文革”之初,陈毅以过人的胆识直斥极左,因而遭到了“四人帮”之流的无耻攻击与批斗,中国外交工作亦受到极大损失:在此乌云遮日之肘,周恩来为保护陈毅竭尽全力。内中详情请看《“文革”中的陈毅与周恩来》。  相似文献   

5.
正1993年10月,笔者在北京西郊的红山口拜访曾任周恩来的军事秘书,后在国防大学纪委书记任上离休的周家鼎将军。周将军对笔者说,在"文革"中红卫兵、造反派风起云涌之时,周总理日理万机,但他时时刻刻关心着中央有关领导的安全。为此,他亲笔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文化大革命方兴未艾,欲罢不能,希望诸位一定要谨言慎行,不要说出格的话,不要做过头的事,不然他就不好说话,也不好保护大家了。大家一定要实事求是,决不能承认自己是"三反分子"(当时指反对中国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和反对毛泽东思想)等。  相似文献   

6.
许人俊 《百年潮》2014,(12):14-22
正"文革"中周总理设联络员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动。各地学生热烈响应号召停课闹革命,红卫兵运动风起云涌,高举造反大旗,踢开党委闹革命。全国党政领导机关相继瘫痪,指挥功能丧失,国家政治经济陷入混乱。党和国家一些领导人忧心忡忡,纷纷为国计民生和国家前途命运担忧。共和国大管家周总理为防止粮食供应在运动中出问题,9月19日,他指示主管粮食工作的副总理谭震林、李先念,召农垦部萧克副部长到中南海布置任务,让萧克火速赴黑龙江省会同省委书记杨易辰,研究把黑龙江垦区丰收  相似文献   

7.
周恩来在文革的险恶环境中保护了一大批党内外人士,并采取种种措施,维持国民经济的运行并减少动乱所造成的损失。在文革浩劫情势下,他采取了"因势利导"的策略,即保全了自己,更为制止更大规模动乱发挥了重要作用。《周恩来在文革初期的"因势利导"》一文介绍了他殚精竭虑应对文革的思路和办法,敬请阅读。  相似文献   

8.
《百年潮》1997,(3)
这年8月18日,毛主席在天安门上第一次接见红卫兵。其中有少数从长沙、哈尔滨等地来的学生,被请上天安门,并安排在大会上讲了话。这就揭开了红卫兵大串连的序幕。毛泽东认为学生串连是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好形式。他在8月  相似文献   

9.
周恩来的最后十年,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度过的。一大批民主党派、无党派知名人士受到严重的迫害和摧残,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周恩来殚精竭虑,费尽心血,妥善保护了许多党外人士……长期在中央统战部工作的宋堃记述了《“文革”中周恩来维护统一战线的业绩》。  相似文献   

10.
国惠 《文史月刊》2008,(3):19-26
山雨欲来风满楼 1966年6月1日。夜幕降临了,喧闹的都市恢复了宁静。夏日的繁星倒映在中南海平静的水面上,使整个宇宙显得更加神秘、深远。  相似文献   

11.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在神州大地上的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是在特定背景下发生的特殊政治事件。这场运动前后历时十年,给全国人民留下器梦一般的记忆,特别是运动初期的除“四旧”和接着的所谓批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批修正主义黑线、批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以及“抓叛”、“挖特”等极端做法,真正是“触及到了每个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12.
作者穆欣,是“文革”初期的中央文革小组成员之一,后来遭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他目睹了周恩来与“四人帮”斗争的种种场面,……  相似文献   

13.
1972年初.国务院决定在广州兴建为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服务的展览馆、宾馆及涉外商店。拨专款以广州外贸工程为名在国家计划中立项,历时近五年,效果良好。《中国现代建筑史》称之为“南国奇秀”,因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阻力大,困难重重。更是难能可贵。我曾参与其事,现据记忆,简述往事。  相似文献   

14.
王勇 《贵阳文史》2008,(1):18-22
陈毅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年投身革命,是红军著名将领,新四军军长,三野司令员,解放后历任上海市市长、外交部长、国务院副总理、政治局委员、共和国元帅,一生功勋卓著,在党内和人民中享有很高威望。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陈毅一直认为是类似党内整风的运动,是教育党员和党的干部保持思想纯洁的运动,根本没有想到这是一场夺权的内乱。  相似文献   

15.
<正>经过文化大革命前几年的文斗和武斗,打砸抢、破四旧和全面夺权,教育制度和建国后17年教育路线已面目全非。教师被打成臭老九,夺权使资产阶级、修正主义的代理人进入了牛棚。加上废除考试、开门办学、推荐招生、工厂办校、实施上管改等形形色色的运动,这一切不但极大破  相似文献   

16.
文化大革命初起,当斗争的锋芒直指刘少奇时,周恩来一直努力以组织原则说服造反派,不要随意揪斗刘少奇,以免损害党和国家的形象。后来,文化大革命波及全党全国,刘少奇首当其冲,蒙受奇冤。周恩来已是无能为力,在大势所趋之下,也不得不说了一些违心的话,他为此也为没能保护好刘少奇而深感内疚。  相似文献   

17.
孟萌 《中华遗产》2010,(9):14-15
一个漫长的下午,我在成都建川博物馆的仓库里,静静翻阅着一摞已经泛黄的文革老照片,就此沉入一段影像里的旧日中国。突然,我好像发现了一小片新大陆——这是一张裙装的留影,一张严肃而年轻的面孔,轻易就将人带入上个世纪70年代的那段岁月。  相似文献   

18.
第一个向林彪“顶峰论”挑战的人 1966年1月,林彪提出“顶峰论”,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顶峰,大肆制造对毛泽东的个人迷信和崇拜。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党的“一大”代表李达却惊愕地说:“顶峰?难道说不发展了吗?”有人提醒李达:“这是林彪讲的啊!,,李达愤慨地回答:“我知道是他讲的。不管是哪个讲的,不合平辩证法我都不同意!”  相似文献   

19.
王任重与李达 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的李达是1953年2月就任武汉大学校长的。因为新中国的高等学校接受中央和地方的双重领导.所以尽管武汉大学是国家重点大学.李达是国务院任命的部管高级干部,但却同时接受高等教育部和湖北省领导。同时,李达也兼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由于这种双重关系。李达与王任重也有交往。再加上毛泽东来汉总要见见他,王任重作为东道主,虽然不是每一次都在场,但自然非常清楚李达与毛泽东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焦菊隐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就是做导演、排戏,发展中国戏剧艺术是他人生的支柱。可是“文革”伊始,他就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在遭受批斗和劳动改造中艰难度日。被迫远离艺术舞台的岁月里,他只能把所有的委屈和愤懑深深地埋入心底。就是在如此恶劣的处境中,他仍然对极左思潮下创作的文艺作品发表直率的批评,即使惹祸上身也不违背真正艺术家的良知。他在“文革”后期含恨而逝不能不给他所钟爱的艺术和热爱他的人们留下深深的遗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