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
4.
5.
不论翁同龢荐康说,还是张荫桓荐康说,都失之偏颇。事实上,丁酉冬至戊戌春,翁同龢出于变法考虑,曾向朝廷举荐康有为,并引起急于变法的光绪帝重视,反复令总署进呈康有为所上条陈及所著书籍,从而为后来康之进用做好了铺垫。在此过程中,与康关系密切的张荫桓也起了支持作用,但不是主角。随着戊戌春翁因不满康所著《孔子改制考》而与康疏远,光绪帝亦因翁不愿继续呈递康书及反对外交礼仪改革等与翁产生隔阂,于是重视西学、熟谙外务的张荫桓逐渐成为光绪帝推行变法最为倚重的大臣。“百日维新”开始后,由于翁被开缺,康的主要支持者已不是翁而是张。相比较而言,张对康的支持比翁对康的支持更隐秘一些,故康、梁后来叙述戊戌变法,更多及翁而绝少及张。 相似文献
6.
7.
国家图书馆保存的两册晚清重臣翁同龢存札册《倭韩新事》《倭韩近事》,收录张荫桓、李鸿藻、孙毓汶、孙家鼐、张謇等同僚、门生写给翁氏的书信近百通,这批书札均写于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五月至九月间,当时正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际,书信生动反映出当时清廷内政外交动态,是研究甲午战争史的珍贵史料。虽然上世纪20年代已有学人将大部分内容抄录,并加以刊行,但是将原件与抄本重新比勘研究,仍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8.
既往研究认为军机大臣翁同龢是联系光绪帝与变法领袖康有为的桥梁,他曾向皇帝举荐过康氏,在戊戌变法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然而,这种说法并无事实依据。真正的荐康者应是户部左侍郎、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甲午至戊戌时期康有为在京政治活动的“谋主”正是张氏。他不仅全力支持胶州湾事件后康氏的上书活动,并且在召对时推荐康氏的变法书籍,积极推动康氏进用。翁同龢作为知情者,在办理公务的层面,曾给予谨慎的支持,但并未“荐康”。翁、康关系始终比较疏远。翁同龢“荐康”的说法出现于政变后,首倡者为流亡海外的康有为。翁氏“荐康”的官方定论,则是政变后清廷派系斗争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我经历过五十年代后期历次政治运动,尤其深刻经历了“文革”。粉碎“四人帮”前夕,我在淮阳五·七干校改造思想,天天讲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时时要表达一辈子走五·七道路的决心。我当时真的认定,这一生就是要在改造“资产阶级世界观” 的炼狱中度过了,在苦修“自觉”的最高境界中以苦为乐吧。没想到“四人帮”顷刻垮台了,邓小平同志复出了,拨乱反正了,改革开放了。更没想到,我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入了党,提了干,又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工作,后 相似文献
10.
1980年,旅顺博物馆从著名收藏家章伯钧家中征集一批珍贵书画,其中包括一本肖像册,册页为蝴蝶装,内含肖像14幅,信札4通。册页的前14开为肖像,每开的右页为肖像,左页为空白页。每幅肖像纵28.8、横17.3厘米。 相似文献
11.
翁同龢的碑画诗大多抒写国家忧患和人生浮沉,真挚典雅,有强烈的抒情性。翁同龢碑画诗的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内容以抒发个人志节、感慨时事为主。另一种抒情方式是托物寄兴,主要是慨叹宦海浮沉。翁同龢碑画诗的抒情性不仅折射了晚清的文化记忆,并且是我国传统诗歌纵向演化的投影。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民间收藏市场持续火爆,中央电视台的“鉴宝”、江苏电视台的“家有宝物”等栏目居高不下的收视率和观众积极参与的热情度,明显呈现了国内愈见庞大的收藏队伍和“盛世收藏”的蓬勃发展趋势。它充分反映了由于国家对民间收藏文物政策的改变,社会公民对文物收藏产生的视点变化和行为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收藏不仅仅是个人爱好,更成为一种事业,一项产业。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目睹这个目前已浮出水面但尚未完全见阳光的民间收藏文物活动日益成为热点的社会现象,觉得应值得关注,并进行追源思考,… 相似文献
13.
14.
15.
<正>近年来,抚宁县文物管理所在文物普查和田野考古工作中,陆续征集和出土了一些铜镜,现择其中较精美的介绍如下。 1、战国五山字草叶纹镜(编号FN304) 1989年6月,抚宁镇废品收购站捐献。圆形,弦钮,圆钮座,外围一周凹面形环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组合而成,地纹为羽状纹,在地纹之上,于凹面圈带外,向外伸出五 相似文献
16.
引导并促进民间文物收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文保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无论是收藏者自身,还是管理部门和政策层面都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利于民间文物收藏健康发展的问题,有必要通过转变观念、明确方针、改进管理、增强服务以及制订相应政策,并利用法规、经济、行政、社会舆论等多种手段,积极吸引社会的人力、智力和资金参与文物保护事业,从而推进民间收藏规模和民间收藏队伍不断壮大,民间文物收藏理念与方式不断与国际接轨,使民间文物收藏更好地为文保事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分析我国民间文物收藏之乱象及其原因的基础之上,讨论了在我国建立民间收藏文物登记制度的必要性;针对目前所面临的阻力,论述了建立登记制度的可行性,包括国内现有法律土壤及国外相关实践之启示;最后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此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8.
二.文物与艺术品收藏前文提及,宋代的收藏体系对于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传统的文物收藏也是依据金石学的脉络,以青铜器、石刻石雕依次排列,也历来最受推崇。例如著名的青铜礼器也多称"庙堂之器",其中许多更被冠以"国之重器"的美誉。 相似文献
19.
1922年出生的史树青先生今年80岁了。他在文博界素以博学多能著称,现任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等职。著有《长沙仰天湖出土楚简研究》、《书画鉴真》、《鉴古一得》、《史树青金石拓片题跋选》等。早在20年前启功先生就这样评介:“他在博物馆保管工作规章制度的制订,文物的研究,带领青年上,都是很有成绩的。他的学问不止在文物上,在文献上也胜过一般人。”近日,我们在东城的竹影书屋访问了史树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民间收藏物登记的现状与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了建立民间收藏物登记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指出应该借鉴世界各国开展物登记工作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民间物收藏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制度设计,以促进民间物收藏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