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尚书大传》是西汉初期伏生学派说释《尚书》的记录。关于其称名,汉代的文献记载、书目著录以及称引用名等共同说明,该书初名"传",而非"大传"。根据早期用例的出现时间可以推知:东汉之初,"尚书大传"名始出。这个问题的厘清,对于经学、训诂学、古籍整理等领域的研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
要谈"很+名"结构,就必须先从"副+名"结构说起,本文对近代以来语言学界关于"副+名"结构的研究成果加以略微陈述,进而将近代以来关于"很+名"结构的研究成果加以概括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相似文献   

3.
刘洁 《神州》2014,(18):110-111
现代汉语中"名1名2"结构指名词素修饰名词素的双音节复合词有着多种分类,内部修饰义复杂,中心词位置不同时体现不同的语义指向,掌握内部修饰义的复杂有助于阅读古书。  相似文献   

4.
"礼"名"一直是儒家学说里的重要名词,作为处理人伦关系和端正社会秩序的准则,共同确立了传统文化的人伦社会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对儒家和谐有序的理想社会之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河西地区主要水系之一石羊河及其支流,在历史上曾使用"谷水"、"马城河"、"五涧谷(水)"、"三岔河"等名称,沿用至今的"石羊河"一名迟至清代前中期方才出现。"石羊河"之名,首先出现在流域下游镇番县的地方志中,命名的初衷则是为处于上游武威县境内的河流定名,其指代对象存在逐步明确的过程。上游武威县对"石羊河"名及其指向,经历了从不在意到接受、并有所延展的演变历程。"石羊河"名的出现,与下游镇番县河源水权观念的兴起存在密切关联。塑造河名是上、下游水资源权利关系生成中,下游构建自身水权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6.
《左传》中人物称谓的复杂性历来为学者所重视,特别是男性人物称谓,其名、字、号所具有的多种涵义很值得我们研究。本文拟就《左传》中男性人物称名带有"子"字的现象进行分析,以期对这一称名类型所蕴涵的特殊意义作出初步的解说。  相似文献   

7.
罗文书 《广西地方志》2004,(5):18-18,15
各地供销合作社编修的志书,采用的志名不统一,提出用《供销合作社志》志名进行规范,因为它反映了供销合作社自身特点,符合我国供销合作社的内涵及质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8.
王金雪 《神州》2014,(17):154-154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英文电影涌入中国的影视文化市场,英文电影的汉译名,对于中国观众的观影选择而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电影业的商业化和产业化,电影名的翻译应具有更强的目的性,以更好地服务于电影应达到的信息功能、美学功能和尤为重要的商业功能。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依据,把电影看作有目的的交际行为,探索电影名的汉译策略,以满足电影产业化对电影名翻译所提出的新要求,更好地实现其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9.
闫丽  唐晓天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4):94-96,F0003,28
《左传》中人物的称名十分复杂,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文化现象。《左传》中女性人物的称名较男性简单,而且命名规律更为明显,体现了当时的血亲家族观念和婚姻文化。  相似文献   

10.
乡土志是乡土教科书之"名",乡土志的"实"是近代初等小学历史、地理、格致三科的乡土教学内容,它的"名"与"实"俱与地方志有本质的不同,不能与方志同归属.  相似文献   

11.
元人文集族谱序跋数量及反映的谱名与地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现存元人文集中所存族谱序跋数量重新统计,考订出现存元人文集族谱序跋总计233篇,反映的族谱总数是222种。谱名中普遍使用的名称依次是族谱115种、家谱35种、世谱27种,以“族谱”最为流行。族谱反映的地区分布,前6名依次为江西80种、浙江37种、江苏13种,安徽12种、河北10种。元代“族谱”一词的流行和江西地区修谱盛行表明了特定的社会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目前所见几种碑记、匾额、募缘簿等有关莫高窟王道士生前资料的梳理考证,指出其出家以前的俗名应该叫王园禄,出家入道以后将名字改成了具有浓厚道家文化色彩的王圆箓。从各种资料看,虽然王道士入了道,改了名,但他生前最喜欢用的名字还是其世俗的名字王园禄。  相似文献   

13.
朱宁 《神州》2013,(13):159-159
"副词+名词"的结构一直被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超常规搭配形式,也是最受争议的搭配结构之一,这种结构以其自身的独特性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发展,逐渐为人所认同并使用。本文将从语法、语义、语用三方面对副名结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白冬梅 《文博》2008,(6):56-62
在中国古代社会,人名包括两部分,一是名、一是字.名与字是同一个体在不同场合下的使用的代号. "人必有名何?所以吐情自纪,尊事人者也." "人所以有字何?所以冠德明功,敬成人也".颜之推日:"名以正体,字以表德."说明在古代名不仅仅是指称代号,而是承载了些许企盼并反映一定意识形态的指称代号.事实上,人名是"人们的志趣爱好、生活理想,以及道德标准、价值取向等等一切内心世界的外向的宣示."因此时某一历史时期的人名作深入研究,对于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想倾向是有裨益的.西汉时期,涌现出大量延年益寿名.所谓延年益寿名就是以千秋、万世、延寿等字及长寿有关的人名所命之名.延年益寿名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延年益寿畏生不老的期盼,同时也反映了黄老思想在西汉时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复合氏名层级说之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商周青铜器铭文中的复合氏名 ,有学者以“戈组复合氏名”为例 ,论证其是表示一个族的分支。本文也以戈组复合氏名为例 ,对此说提出了商榷意见 ,指出复合氏名可能代表着族氏之间的联合 ,同时也肯定了其他可能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因为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所以一些用少数民族语言命名的族名和地名音译成汉语后,就反映不出原意.现把在龙江大地居住的少数民族的族名和用少数民族语命名的一些地名的原意实录如下,供读者备忘.  相似文献   

17.
美国学者鲁道夫·P·霍梅尔(Rudolf P.Hommel)的大作《手艺中国:中国手工业调查图录》的研究对象正是我们现今骤然兴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术"在历史的分化和演化中会集结为特定的"行业",这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通则。中国文明体有自己的概念、分类和命名,形成了独特的表述体系。"分类概念"具有引导思维的特性,它不仅属于言语表述,更是一种话语权力,我们完全丢弃中国传统体系中的概念、分类系统尤其需要警示。如果我们把中国传统的"手工技艺"视为一笔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话,眼下要做的工作就是还原传统概念体系,即从"名"到"实"的整体回归。  相似文献   

18.
商代金文中出现的族名主要有单一族名和复合族名两类.古代氏族名号有称二字者,或称其为复氏族名.复氏族名与复合族名较难区别.复合族名是在同一器物上铸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一族名,其出现的原因有多种,或为标识母族,或为某种性质的联合,或为通婚,或为同宗祭祀等等.复合族名中还存在着私名、地名、职官名等成分.  相似文献   

19.
肩水金关汉简中有关居延地区戍卒活动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很多戍卒名籍的文书,名籍文书的书写格式有一定的代表性。从时间上来看,肩水金关汉简(壹)所公布的资料主要涉及从西汉昭帝("始元")到王莽时期("始建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资料。居延边地活动的戍卒有很多来源于淮阳国,但是淮阳国的始建年号至今仍不是很确定。  相似文献   

20.
李红 《敦煌学辑刊》2011,(1):136-142
《俗务要名林》是一本记录平民生活常用词的工具书,在历史上未见著录。因此所记载的音注及词条更具语言学价值。注音不拘官韵,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口语音,记录了唐初语音的大致面貌。音注与《切韵》系反切差别较大,直音也独树一帜。对音注来源与构成及所反映的语音现象的探讨对揭示《要名林》的成书及价值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