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爨氏溯源     
爨是中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姓氏。《康熙字典》和《辞源》均说:“《华阳国志》昌宁(当是建宁)大姓有爨习。《蜀志》建宁大姓蜀录有交州刺史爨深。”爨习为东汉末人,仕蜀。爨深为西晋人,仕李成(又说仕晋)。然而,爨氏最先见于战国时期记录。《滇南古金石录》早说:“《战国策》有爨襄。”《养素堂集》说:“《战国策》魏有爨襄。”  相似文献   

2.
比照相关历史文献,发现爨龙颜于正史无考,原因是爨氏家族趁中原内乱独步南境、恃远擅命,中原王朝对其心存忌惮又不无鄙夷故不予承认。最终,不受承认的爨龙颜以存之久远的金石实现了传之久远的目的。"汉晋正传"的书法艺术和"向义中州"的精神内涵令《爨龙颜碑》由隐而显,阮元对其大行天下有推举之功。该碑体现了边疆民众对中原文化的主动迎迓和自觉认同,典型地呈现了云南边疆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内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3.
由上可以看出,云南的“爨人”其实不是一个民族。作为统治者,从河东安邑迁往云南的爨氏是汉族,作为被统治者的土著是少数民族。汉代以前,西南夷部族君长甚多,时有吞灭兴继。  相似文献   

4.
《爨龙颜碑》,立于南朝刘宋大明二年(458年),记述了爨氏统治南中(滇)时期(约公元339年-748年)的一段不二史实,是研究西南民族史的重要碑版。清末以来,考释者几二十余家,各有灼见,却也留下一些歧意。余于1999年初参编《曲靖石刻》一书,作《爨龙颜碑》释读。  相似文献   

5.
方国瑜先生说:“爨之称,初本一姓,为南中望族,统率诸部,雄视一隅,史籍乃以为部名和种族名,自后爨部置郡县,爨族改称罗罗,亦改为寸,爨之名乃少见。”(见《新纂云南通志》卷84)这就提出了“爨是怎样从一姓氏演变为民族的”的论题,今不惴固陋试论之,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龙腾 《成都文物》2002,(3):31-34
1999年12月,成都市物考古研究所在成都市南郊桂溪乡发现的唐爨守忠墓志铭,相当重要。过去发现爨氏碑刻5通,皆在云南省,这是四川首次出土爨氏碑刻。此碑很多地方可以纠史之误,补史之阙,很有价值,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7.
大戈与小戈     
汤韵旋 《黑龙江史志》2013,(21):338-338
<正>有两个"过气"政治人物是很值得比较的,一个是前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一个就是前国民党主席李登辉。这两个人物由于前者格局大,影响大,有所谓国际观,所以我把他姑且称之为"大戈尔巴乔夫",简称"大戈",后者由于格局小,影响小,自绝于大陆,所以我把他戏称为"小戈尔巴乔夫",简称"小戈"。其实把他们称之为"大李登辉"或"小李登辉"亦无不可,只是国际社会难以接受,读者也不能接受,无非是因为李登辉只是个"蝇量级人物",  相似文献   

8.
雨师庙在陆良县芳华镇雨补村西北乳峰山巅,是陆良县唯一的别具特色的女神庙,是爨化除爨碑外又一重要实物。也是滇东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古迹。  相似文献   

9.
正在库车老城区,有一座典型的维吾尔风格的建筑群。大、小王府东西相邻,坐南朝北,排列而建;大殿富丽堂皇,蜡像栩栩如生,厢房亭台,雕梁画栋,大门上方匾额书"库车世袭回部亲王府"。清代,我国因称伊斯兰教为回教,所以将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称为"回回",将维吾尔人称为"回人"或"回子",将维吾尔人聚居的新疆天山以南地区称为"回部"或"回疆"(今称南疆)。库车处于南疆东部,为古代龟兹国故地,清人祁韵士《西域释地》称"库车犹言胡同",即指其西通阿克苏、乌什、喀什噶尔(今喀什)、英吉沙、叶尔羌(今莎车)、和阗(今和田)的重要地理位置。这里历史  相似文献   

10.
正把义和团这伙子人称为"团"还是"拳",其实还是有细微的差别的。义和团兴起的时候,一般都称之为"拳",只有被朝廷明确肯定之时,才被称为团。闹过之后,再次被称为"拳",而这场运动,则被称为"拳乱"。而在老外,对于义和团,无论过去现在,则一概呼之为"拳民"(boxers)。这拳民的称谓背后,有贬义的味道。拳,明确地表明了他们草根或者今天所谓屌丝的性质。在最初,就是一伙伙不安分的底层捣乱分子,搞点打砸烧抢,还  相似文献   

11.
正"江东",这个名词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三国演义》中,"江东"之称屡屡出现,它与刘备的"西蜀"相对,甚至用来指代孙吴政权。对南京人来说,"江东"则更是一个现实使用的地理名称,它位于今天南京河西的江东地区。前一个"江东"可称为"大江东",它所指代的地域范围相当宽广,在有些时代甚至可达几个省的区域,如两汉三国时代;后一个南京之"江东"可称为"小江东",所指代的地域范围相当有限,大致在南京城外的西部(古代可以包括城  相似文献   

12.
黄云鹤 《旅游纵览》2016,(12):62-67
正在第十二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博览会上,泥塑《闯关东》成为观看热点。208个泥人和泥制农耕器具、生活器具,真实还原了"闯关东"的历程。小泥人面部表情生动、动作逼真,把去艰险的地方"闯",在艰难的地方"创",留在有希望的地方"立",三部分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小泥人是邀请吉林省著名民俗专家制作的。小泥人高25厘米左右,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自古讲究"人有三尊,君、父、师"。不过,古人为何把老师称为"西席"呢?古人席地而坐,《礼记·曲礼上》:"席南乡北乡,以西方为上;东乡西乡,以南方为上。"西方的座位最尊贵,宾主相见,都是让客人坐西方,以示敬重。这个座位就被称为"宾席"或"宾位",坐在这个座位上的客人就被称为"西席"。古人对老师最为尊重,所以就把老师  相似文献   

14.
正在古代,人们把教书者称为"师",并把"师"作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师"的称谓后又演化成"老师""教师"。如今,老师的称谓逐渐不局限于教书者,在社会的其他领域,如果被称为"老师",也是一种莫大的尊敬,一种荣耀。其实,在"老师"之外,古代教师还有很多称呼,而且有些还很陌生。"学官",汉代文学教师的称呼,学官还指掌管学校教育的教官。《史记·儒林列传》:  相似文献   

15.
现在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珍珠港事件是美国总统罗斯福演出的一出"苦肉计",是美国政府策划了珍珠港事件,持这一观点的人把珍珠港事件的起因称为是"罗斯福阴谋论"。本文试从珍珠港事件美军损失结果和之后半年美军的行动来反驳"罗斯福阴谋论"。  相似文献   

16.
正现代黄金最常见的形状是长方形,俗称"金条",古代流行的形状则多种多样。先秦时,人们喜欢把黄金做成饼形和方块形,前者称为"饼金",有圆形和不规则形;后者叫"金版",每一版上加盖十几个到二十几个印记,故又称"印子金",使用时就割下一块。到汉代,黄金被铸成麟趾形和马蹄形,每枚重约一斤,称"麟趾金"和"马蹄金",这种金子后代仍时有发现,据《梦溪笔谈》,北宋就有人挖出过。  相似文献   

17.
《收藏家》2017,(2)
<正>在中国古代绘画中,跨度近一千多年的存世作品里,由于不同时代的建筑结构各有特点,既有传承也有发展,甚至截然不同,所以绘画里的建筑物也风格迥异。古代建筑画被称为"界画",因画家在作画时需要使用界尺引线来描绘建筑的细部构造而得名,"界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一个重要门类。东晋顾恺之的《论画》中第一次出现了"台榭"的说法;隋唐时又被称为"台阁","屋木"、"宫观",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把绘画按照种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杂画四门,把以建筑为主体的画归入杂画,称为"屋  相似文献   

18.
“下汉口”     
在我的故乡公安县,把去武汉称为"下汉口"。汉口代表了武汉。说起某镇热闹,也说是"小汉口"。记得上世纪60年代,我母亲来武汉贩烟叶,对人说是"下汉口",显得神圣而又神秘。仿佛下一趟汉口就是去往世界一个最美的地方,就是出国。一条波光粼粼的长江,该承载了我们少  相似文献   

19.
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大型的政治军事行动称为大作,殷墟卜辞中有"令尹作大田"的记载,大田指大田礼。无名组卜辞中有"作礼庸",礼庸指常礼。商代礼制中有"旧礼"和"新礼"区分,合于先秦思想家所说的损益之道。  相似文献   

20.
战国后期的秦国以身高、年龄并用的标准划定课役身分,按身高划分的"小""大"只是一级课役名目;"小"之下设有按身高划分的"能作"和"未能作","大"之下则有按年龄划分的"睆老"和"免老"。大概秦王政十六年后不久,秦国开始采用完全按照年龄标准划分课役身分的方式,构建了一套可以并容"老""小"的新型课役身分体系。汉代存在两套课役身分体系,一套是以"小""小未傅""丁""睆老""免老"("小未傅""丁",非法定名目)构成的徭役身分,另一套是承袭战国时期的课役结构,以"小""大"构成的口算身分。汉代与战国户籍上标注或体现出的"小""大",表面上名目相同,但无论性质还是指代的年龄范围都有很大差异。西晋出现的"小""次丁""丁""老"等法定名目,都可以在汉代找到相应的阶段和称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