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焕 《神州》2012,(22):75-75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要达到“自能”,必须先培养学生主动琼究,而质疑是主动探究的第一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是一切创造活动的起点,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迟娟 《神州》2013,(31):181-181
21世纪教育的特征是创新教育。所谓创新教育,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培养创新精神的起点就是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也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科学创见始于提出问题,没有问题何来创新?为此必须提倡独立思考,提倡怀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向老师质疑、向书本质疑、向传统的观念质疑、向权威质疑、向现实存在的事物质疑,从小培养学生怀疑事物的问题意识和能力,因为没有对事物的怀疑,就没有对现实事物存在的问题、弊端的探讨和发现,就不可能有新的思路、措施和方法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柏川 《文史天地》2006,(8):19-24
他身为国民政府主席,但却被不少国民党人看作是“国府看印的”。他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反袁护法的功臣、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为官处世却奉行“不争权揽利,不作威作福,不结党营私”的“三不”原则。他就是林森,一个将被历史记住的人。  相似文献   

4.
申夏 《南方文物》2003,(4):112-114
名列野唐宋八大家冶的曾巩袁遐迩闻名袁妇孺皆知遥然而袁千百年来袁人们谈论的多是其文学成就袁而对其史学思想则少有论及遥殊不知袁曾巩不仅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袁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家遥本文拟就有关史料袁对曾巩的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略作探讨遥一尧经世致用思想曾巩认为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以史为鉴袁经世致用遥他在叶南齐书目录序曳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院野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冶袁适天下之用是曾巩史学工作的出发点遥曾巩的史学经世致用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院一是详述史事袁以法后世遥在曾巩的史论作品中袁包含着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5.
徐澍 《神州》2011,(6X):220-220
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初中历史教育有没有效果不在于学生拥有多少历史知识,而在于能否“全面地、客观地、辩证地、发展地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能力,求得发展,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因此在历史课上培养学生的种思想意识就成为课堂教学的主题,本文就此问题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王丹丹 《神州》2013,(31):102-102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说明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教学过程中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循循善诱。老师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老师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取更多、更大的收获。  相似文献   

7.
笑口常开     
我以为您叫了下一个老师问了一个学生很多问题,而这个学生一个也答不出。于是,老师决定问他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美国第一任总统是谁?”这位学生想了好长时间还是答不上来。老师非常生气,大喊一声:“乔治·华盛顿!”学生一听,便往自己的座位上走去。“回来,我并没有叫你归位。”老师很气愤。“对不起,我还以为您叫了下个学生!”学生解释道。我要做警察“你爸爸是干什么的?”“他是一位律师。”“我想将来你也会像你爸爸一  相似文献   

8.
刘淑贞 《神州》2012,(16):329-329
经常听老师们抱怨:“现在的学生怎么了,你说你的他做他的,无论你怎么说,他就是不听。”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这就是师生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  相似文献   

9.
孩子生气了     
“不讲理,他凭什么让我蹲在地上?”女儿放学回到家,阴着一张脸,对我愤愤然。 我的心一沉。女儿嘴里的他,一定是她的班主任于老师。最近一段时间,女儿对老师很不满。每天回家,都向我数落于老师的种种不是。她说于老师爱发脾气,爱拖堂,还骂学生、打学生,甚至蛮不讲理。我和老公听了就训斥女儿:“不许你说老师坏话!一个班70个学生,个个不听话,违反纪律,他要是好脾气能管得住吗?他辛苦为谁?还不是为了你们。”  相似文献   

10.
在近代中国,袁世凯是一重要的反面历史人物.但是,任何历史人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反面人物不会百分之百的坏,正面人物不会百分之百的好。因此,对于袁世凯,需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线索的观察,才能更加清晰。袁的一生与军队密切相关。但有一种说法,认为袁“不懂军事”其实,简单地断定袁不懂军事,未免失于轻率和武断。本文试  相似文献   

11.
热点网罗     
《南京史志》2014,(10):2-3
“眼盲老师”坚守讲台 妻子就是他的眼 四川西昌茶叶村小学,44岁的马建华是唯一的老师,已坚守14年。6年前他不辛患上眼病,几近失明。爱人成了他的眼睛,每天扶着他爬土土坡站上讲台,守在学生身边手把手教孩子们书写,夜晚在烛光下批发作业……为这对夫妻的坚守点赞!  相似文献   

12.
《铁军》2017,(11):17-18
8月1日,正值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三集电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之际,南京电影制片厂主创人员有幸采访了原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将军的儿子袁振威,听他倾情讲述了他父亲袁国平与新四军军歌诞生背后的故事,向人们详细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当年,袁振威还是个青年学生的时候,陈毅伯伯就曾亲口对他说:"你爸爸是著名的宣传鼓动家,  相似文献   

13.
尽管冯国璋对于袁世凯的洪宪称帝是始终反对的,但是,多年以来,他受着袁的一力提拔,最后竟成为“北洋派”的两个支柱之一,因此,他对袁的所谓“知遇之感”,也还是始终不渝的。就因为这样,所以,当他看到了北洋政府国务院发来的通报“袁大总统薨逝”的麻电(袁是6月6日身死的,就在当天发出了这个通电)的时候,竟自悲痛得大哭起来。据当时在他身边的参谋长师景云后来告诉我:他看了那个麻电以后,立刻嘴里就发出了“嗯”的一声,表示出了不敢相信的神情,跟着便看到他的眼泪不自觉地流了出来。随后,他又拿起那个电报来看,边就泪随声下地说“:大总统这么…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之初,我首次作为访问学者访美,参加了一次中美历史学者的交流会。有一位美国历史教授讲了一段见闻。他说:问美国学生为什么要学历史,绝大多数的回答就是感兴趣。他问过台湾的学生,得到的回答是,为兴趣而学历史对我们太奢侈,我们是为了救国而学历史;后来他接触到中国大陆的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竟如出一辙,尽管两岸处于对立状况,各自所谓“救国”的含义可能相反。把学历史和救国联系在一起,令他这个西方人感到十分新鲜。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学习和研究历史可以有如此不同的角度。  相似文献   

15.
朱俊叶 《神州》2012,(19):323-323
自主、合作、探究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这种转变意味着学生学习要摆脱“他主”的束缚,老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意味着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我们认为: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第一要义在于为师者理念的更新,其二才是教学行为的转变。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李大钊是1913年冬怀着爱国壮志来到日本的,1914年2月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在这里,他组织中国学生成立了“神州学会”从事反袁活动。  相似文献   

17.
王标 《文史春秋》2009,(9):50-57
懂得民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二次革命”失败之后,章太炎被袁世凯囚禁了。章太炎最初对袁世凯是抱有一定幻想的,后来袁世凯复辟的迹象越来越明显,章太炎开始发表文章针砭之。当黄兴等起兵讨袁的时候,他也发表文章表示支持。  相似文献   

18.
贺大姐贺捷生,是开国元勋贺龙元帅的大女儿. 我和她第一次见面是1959年的夏天,我去青海省省城西宁市,看望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母亲的老上级和老战友——时任中共青海省省委书记、青海省省长的袁任远. 袁任远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革命家,党内外都尊称他为袁老.他年长我母亲,我称他为袁伯伯,称他的夫人、时任青海省邮电管理局副局长的周雪林为袁伯母.我在袁伯伯的家中住了些时日,一天晚上闲谈时,袁伯伯问我:“贺老总的女儿在民族学院工作,你想不想去看看她?”我当即表示愿意.  相似文献   

19.
<正>一我上初中时,有一次历史老师即兴讲起清代道光年间本县(赵城)一个大事件——震动朝野的“曹顺起义”,印象最深的是一段歌谣,开头两句:“耿峪耿壁好大胆,豆腐刀子造了反。”说来惭愧,我业余喜欢看点乡邦文献,可是几十年过去,对本县历史上这个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却不大了解,也没想过要去弄明白。当然,我对先前那种一味歌颂“曹顺起义”的做法早就产生质疑,认为“起义者”不问青红皂白,把一个有作为的知县及其全家老少一个不剩统统杀掉实在野蛮。产生质疑的直接原因是,我的书柜里有一部清道光版《赵城县志》,常会取出来翻一翻,而被“起义者”杀掉的,正是县志纂著者、湖南长沙人杨延亮。  相似文献   

20.
徐渭,字文长,浙江绍兴人,有明一代诗文、书画、戏剧大家。他的诗被“公安三袁”之一的袁宏道尊为“有明一人”,他的戏剧受到汤显祖的极力推崇,他的书画则崇拜者更多,郑板桥自称“青藤门下走狗”,齐白石说,如果生在三百年前,愿意为他磨墨理纸,倘若他不肯接纳,我就站在门外,即使饿扁了肚子也决不离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