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袁老师的“错误”不在于他颠覆了几十年的“教科书传统”,而是在于他教会了学生另一种观察历史的态度,那就是质疑历史,质疑历史其实就是一种创新的方式,不管对学生还是对自己。袁老师的学生是幸运的.而作为袁老师是很倒霉的。  相似文献   

2.
关于晚清女性解放运动,前人研究多着重于介绍某个、某几个知识分子对于女性解放的贡献,没有把这些知识分子看做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本文采用美国学者罗素.雅各比的公共知识分子概念,尝试对晚清时期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崛起及其对当时女性解放运动  相似文献   

3.
菲戈 《世界》2006,(7):69-70
公共知识分子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学科背景做基础,如郎咸平者,通常在做一个逻辑封闭的说服工作,他先给你一个结论,这个结论要么看上去就很有道理,要么具有轰动性或者爆炸性。然后他一步步来证明自己这个结论的有理。  相似文献   

4.
广泛吸收知识分子参军,是新四军建军的一大特点。新四军正确贯彻执行知识分子政策,在善待和善用知识分子方面堪称典范,为我党我军的政治思想工作提供了一套宝贵经验,值得宣传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广义的法理修养可以理解为有关公共生活之规则、秩序、公意、共识、正义、理性等方面的思想理论修养。民国时期的公共知识分子普遍具有留学欧美的经历。虽然他们熟悉欧美近现代法理的原则、教义、结论,但他们对欧美法理的内在逻辑没有反思,缺乏同情的理解。他们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主要是由他们的伦理修养奠定的。贫困的法理修养与丰裕的伦理修养,可以概括民国时期公共知识分子的两个维度。罗隆基的政论可以说明民国时期公共知识分子的这种特征。  相似文献   

6.
一1970年,我们一批在文革中毕业分配的大学生,经历了两年在铁路工程队的建桥集中劳动之后,进行了再分配。我和爱人一起分配到北大荒的一个小火车站当工人、对口劳动、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工作了7年之后,已经成家并有了孩子,而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两个孩子都在内地,于是就萌发了调回关内的想法。那时,有关人员工作调动的规定是很特别的。工人是可以"单独调动"的  相似文献   

7.
看到刘再复先生的《一个年青学者之死》,久久不能平静,那是深藏在我心中的一个结,这个结我不想轻易打开,因为关在闸门后面的是汹涌的心潮。  相似文献   

8.
胡耀邦对知识分子十分尊重,对知识分子十分珍惜。尤其是“文革”结束后,他在调整知识分子政策、恢复知识分子的名誉方面,做了许多重要的工作。著名作家冰心曾说:他是我们知识分子的知己。  相似文献   

9.
1995年,季羡林先生在谈及中国知识分子的境遇时说:“干知识分子这个行当是并不轻松的,在过去的七八十年中,我尝够了酸甜苦辣,经历够了喜怒哀乐。走过了阳关大道,也走过了独木小桥。有时候,光风霁月;有时候,阴霾满天。有时候,峰回路转;有时候,柳暗花明。金榜上也曾  相似文献   

10.
皖南新四军军部的知识分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四军前身是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部队里中下层干部主要是工农分子,有化的人很少。所以,新四军建军之初,领导上就重视团结和吸收知识分子,以使新四军成为人才荟萃之师。当时新四军对知识分子采取“热情欢迎,大量吸收,关怀爱护,积极培养,严格要求,大胆使用”、“去留自由,去时欢送,回来欢迎,仍然重用,并不歧视”的方针,使新四军这座革命大熔炉熔进大量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1.
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又直接影响到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和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出现了反复,分析其变化原因,对现实社会中中国共产党制定知识分子政策提供经验教训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作者通过对甲午战争至全面抗战爆发历史的回顾,分析期间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并分析抗战爆发后知识分子通过不同的方式积极投入救亡运动,重新认识抗战期间的知识分子的真实处境和历史,提出应更理性、客观的去看待抗战时期的知识分子的选择,无论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还是新儒家知识分子,对近代中国文化的追求,根本上都是“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13.
正如阿Q不敢与赵秀才说话一样,成为起义军头目以前,朱元璋没“资格”也没机会和读书人打交道。对那些满腹诗书的“老爷”,他满怀敬慕,却高攀不上。  相似文献   

14.
陈景彦 《历史研究》2006,(3):150-166
两次西风东渐对中日两国影响极大,在同样面临西方殖民势力东侵和西方文明挑战之时,两国的知识分子都无可避免地做出了必然回应。在西风东渐过程中,两国知识分子在接触西方、认识西方、学习西方等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诸多不同之处。中日两国的各自社会条件与文化背景是这种异同的根本原因所在。当然,个人的作用及差异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5.
莫磊 《安徽史学》2023,(2):126-133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文明面临的困境和危机是左翼知识分子人民史观生成的现实基础。基于对作为文明危机表象的诸多社会问题的体察和认知,左翼知识分子意识到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并在思想和实践层面接纳了有着丰厚历史变革意涵的“人民”一词,将之纳入对社会历史的分析,从而形成了以人民为本位的社会历史解释范式。左翼知识分子的人民史观有着关于历史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理论逻辑,以及到人民中去和从人民出发的现实理念。这一历史观突破了英国史学传统中精英史观在社会历史解释方面的主导局面,其以人民为本位的历史解释逻辑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同时代兴起的诸多社会史流派,从历史和现实的层面彰显了人民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16.
袁亚丽 《攀登》2005,24(3):49-52
建国初期,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从思想改造运动到“双百方针”的提出再到反右斗争,党对知识分子采取了摇摆不定的政策。其根本原因是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错误划分,从而导致了建国初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不稳定性。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对于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第一天)上午10点多钟,在台湾大学综合大楼听上海学者S君所作的关于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讲演。S君是我多年的朋友,谈的是传统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分化成为不同利益集团代言人的问题。他运用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权力都是最恭顺、最合作的,他们极少有西方知识分子那种监督、批判权力的想法,人生最大的梦想莫过于“为王者师”,即替君王出谋划策,实在“师”不了,能够安安稳稳地做个王者“臣”也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发动、领导者多半是像李自成这样的纯农民或刘邦这样的村干部,顶多也就像洪秀全这样的高考落榜生,绝少有通过高考独木桥的举人、进士之类,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心态。  相似文献   

19.
黄若泽 《神州》2011,(5):4-4
知识分子是不畏强权的人类良心。小说《英国病人》塑造了一大批背景不同、理想各异的知识分子。他们经历二战,目睹公共社会对私人空间的侵略。本文以萨义德《知识分子论》为依据,分析《英国病人》主要人物的特点,论述知识分子的本质及与公共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知识分子是不畏强权的人类良心。小说《英国病人》塑造了一大批背景不同、理想各异的知识分子。他们经历二战,目睹公共社会对私人空间的侵略。本文以萨义德《知识分子论》为依据,分析《英国病人》主要人物的特点,论述知识分子的本质及与公共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