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这个数码产品大行其道的时代,纸质媒体的衰落似乎难以避免。连《纽约时报》都已计划要完全放弃印刷纸质版,报纸的消亡。已然是可预见的未来。散发着油墨香味的过期报纸还有什么作用?垫饭盒,还是撑桌脚?  相似文献   

2.
数字——0.5%     
《南方人物周刊》2014,(42):14-14
一款名为#Homescreen的iPhone应用火了,它允许人们分享截取的主屏幕,自动识别屏幕上的应用图标,然后统计出应用的安装数据。它公布的数据颠覆了一些既有认知,比如CNN、《纽约时报》等大型媒体机构的移动应用出现在人们手机主屏上的几率并不高,前者为0.74%,后者只有0.5%,相比内容丰富以及能够参与讨论的聚合应用类新闻产品,实在少得可怜。  相似文献   

3.
1949~1959年,美国《纽约时报》对西藏进行了多篇报道。在对华遏制的冷战语境下,其涉藏报道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从西藏和平解放到1959年西藏叛乱,《纽约时报》涉藏报道的基调是以负面消息为主,丑化中央人民政府在西藏的形象,其中相关社论还对西藏事务进行舆论干涉,不但歪曲了中国的西藏政策和西藏的本来面目,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西方公众对西藏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curmudgeons”意为脾气暴躁的人,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自导自演电影《老爷车》里的退伍老兵,它同时也是美国媒体对安迪·鲁尼(Andy Rooney)的评价。自从1978年7月2日以来,他每周日都会定期出现在美国哥伦比亚电视台王牌新闻节目《60分钟》里,主持一档名为“与安迪·鲁尼共处几分钟”的评论专栏,时长从1分多到3分钟不等。  相似文献   

5.
收到苏紫紫寄来的新书,翻着翻着,看到了我自己的照片,裹着厚冬装,举着白色录音笔,坐在裸身的苏紫紫对面。这成了苏紫紫的作品《采访》之一。  相似文献   

6.
对于新剧《新闻编辑室》(The Newsroom)在中国的流行,不知道骄傲的阿兰·索金会大吃一惊还是一笑置之,反正,我很吃隙。本周,讲击毙本·拉登时刻的第七集播完,豆瓣小组有粉丝发问:“为什么唐(剧中的一位记者)看见飞机机长的肩章和制服就不说话了?”8分钟后,有人回答:“他衣服上有美联航标志,  相似文献   

7.
一周人物     
《南方人物周刊》2012,(9):17-17
卡梅隆曾执导《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的詹姆斯·卡梅隆3月8日公布,将同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和劳力士研制特殊深水潜艇,探索11公里深的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卡梅隆计划到最深的“挑战者深渊”,用6小时收集海洋生物和地质样本,此前仅美国海军到过一次并停留20分钟。  相似文献   

8.
一夜白头     
少白头的人血热,可满头皆白的中年男人,也不多见。这般血热的人,见人却无比谦和,叫谁都是老师。他活得通透,能让的事全让了,人人以为他会做人,有意无意间总提携他一把。  相似文献   

9.
陈沁莹 《神州》2011,(8X):14-15
日本东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下午2时46分左右,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8.8级特大地震并引起了严重的核危机。中美各媒体在第一时间关注了这一灾难,然而由于文化、意识形态等差异,他们的报道方式、报道视角也迥然相异。鉴于此,本文运用框架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结合台湾学者减国仁关于框架的高、中、低层次的划分理论,选择《人民日报》为中国主流媒体的代表,选择《纽约日报》为美国主流媒体的代表,对《人民日报》、《纽约日报》关于日本地震的新闻报道进行比较分析。在对中西媒体在报道主题框架和话语框架进行内容分析与统计之后,研究发现由于两国意识形态、对外政策的差异,媒体性质的差异,调控机制方面的差异,中美媒体关于日本地震报道建构起了不同的框架。  相似文献   

10.
倘若那些残骸仍在,它们在白节山海域的水底已经沉睡了63年。我们在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里,能看到北大西洋4000米海底钢铁坟冢的阴森内部,但在距离更近的舟山群岛,我们却无法得知水下场景。  相似文献   

11.
姜云珂 《文史月刊》2012,(Z3):100-102
美国国会于1882年签署通过的《排华法案》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全意义上以种族为限制依据的移民法案。二战期间,中美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在战争进入全面转折阶段之后,1943年《麦诺森法案》出台,《排华法案》终结。这一进程的背后是各方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与妥协。本文通过解读美国《纽约时报》1943年所载有关存废之争的报道,试图从另一个视角来审视《排华法案》为何在二战期间被终结。  相似文献   

12.
谁是第一个报道南京大屠杀的新闻记者?长期以来,许多学术著作都说是美国《纽约时报》的记者弗兰克·提尔蔓·德丁(FrankTillmanDurdin,又译杜丁、都亭、窦奠安等)。因为他在这份具有国际影响的美国第一大报上发表了著名的报道《所有俘虏均遭屠杀》,震惊了世界。但经仔细检阅与研究,德丁发表此文是在1937年12月18日,由于时差,以中国时间计,已是1937年12月19日。  相似文献   

13.
洪玲 《南京史志》2009,(7):17-17
雪,在我的心目中,是故乡的象征。 北方的冬天,如果缺少了雪的点缀,则变得单调而毫无灵气。北方的雪,就像北方的人~样,有一种豪放的气概。他们随风而舞,像白色的细沙,绝不粘连。它们在空中奋力地飞扬,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它们极尽灿烂,将自己的生命挥洒在天地之间。这,是造物主书写的一笔壮美。  相似文献   

14.
【整理者按:先君握之公(1914—1976),字祥瑜,虽一生未上过正式学堂,然凭书香世宦家学渊源和天赋勤奋,于1939年二月廿五岁时考入国民政府中央造币厂任会计师;并谙熟岐黄、韵律、金石篆刻、书法绘画、古籍版本等。《自传》正文系蓝色字体写在长36cm、宽27cm的棉纸朱丝栏20格通行稿笺上,应是原件复写存底;  相似文献   

15.
距离万圣节还有数月之遥,美国调查记者詹姆斯·奥基匪(James Okeefe)已经穿上了中东长衫混搭迷彩眼,戴上了本拉登模样的面具。他用这身装扮往来于美国和墨西哥,还登上了美国各大报纸的头条。不是他比大把拉登模仿者更像.而是他恶搞地讨论了一个严肃话题——美国的边境安全。  相似文献   

16.
《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晓岚居住在哪里?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争论的一个问题。当然阅微草堂在虎坊桥东,今珠市口西大街241号即晋阳饭庄所在地,这是毫无疑问的,有牌匾等遗物为证。但纪晓岚也曾居住在虎坊桥西侧的湖广会馆原址,常被人轻易否定。如果研究《阅微草堂笔记》,可以发现纪晓岚本人已经谈到他曾居住在虎坊桥西面后来建为湖广会馆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也许,青藏高原太高了,以至于每一个仰视它的人们总是只能模糊地看到他的轮廓。1492年的一次远航让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同样,欧洲人也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现"了西藏,正如《发现西藏》这本书里所讲述的。从中世纪"蚂蚁运金"的传说和唐代"不知节候,  相似文献   

18.
达远 《世界汉学》2003,(2):142-142
2002年末,在英国出版了加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的一年》(1421:The Year China Discovered the World)。书中认为中国的郑和是早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人。Billiam Morrow & Co出版商的广告用语是:“一个在哥伦布出生之前发现美洲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真实故事,加文·孟席斯的惊人发现重写历史。”  相似文献   

19.
在1959年西藏叛乱前后大约一年的时间里,美国《纽约时报》有200余篇文章对中国西藏进行了报道,这些文章包括对西藏叛乱事件本身的报道、相关国家与地区反应的报道以及联合国如何插手"西藏问题"的报道等。这些报道内容与历史事实严重背离,充分反映了冷战背景下美国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香港彩色影片《三笑》十分火爆。凡看过这部片子的观众,都不会忘记饰演秋香的陈思思,她那精湛、质朴、细腻的表演技艺,令千百万观众如痴如醉,赞叹不已。她不仅能歌善舞,才貌双绝,而且精通音律,采风流,尤其对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