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佳 《黑龙江史志》2012,(14):54-55
储葛亮六出祁山,五次北伐,一次又一次的无功而返,然而一次又一次的进兵,是什么力量使得他这样做?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军事才能,还是要自己晋爵称王,这些都不是,而是他对蜀国的忠心,他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报答刘备的知遏之恩,完成先帝“光复汉室”的遗愿,一次又一次的诠释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2.
柬埔寨前国王西哈努克亲王,是一位享誉世界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经历坎坷、多次遭遇风雨的政治家。然而,无论亲王是处于顺境之中还是逆境之中,是在国内执政还是在国外领导国内斗争,在他身旁总有一位伟大的朋友,时时刻刻关心着他,真心诚意地支持着他。这位伟大的朋友,就是我们的周恩来总理。谨以此文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相似文献   

3.
李川 《神州》2014,(13):46-49
毛主席像章是我国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社会环境下制作的艺术作品,起初只是作为一种纪念性物品而发行。但每一枚像章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故事,或者暗含着一种寓意,无论从配图、文字,还是形状、材质、颜色等,都极其考究,往往寓有特定的含义。如今,它是我们了解红色文化的载体与窗口。  相似文献   

4.
修志自述     
修志自述林敏编者按:林敏是位离休的老同志,《南宁市志》编委会顾问。一次脑出血后连家里人的名字也想不起来了,靠幼儿看图识字卡片在护士的帮助下重新认字,恢复记忆。人们都劝他好好休息了。但他说“我喜欢工作”,又一心扑在修志上。他的这篇修志自述,给我们上了一...  相似文献   

5.
<正>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博物馆既是历史记忆的载体,又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它承载着过去,记录着当下,更连接着未来。有的博物馆本身就是一处不可移动文物,一砖一瓦、一树一木无不讲述着历史留下的痕迹。而珍藏在博物馆里的那些可移动文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那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实物、艺术品、文献,还是那些珍贵的手稿、图书资料等等,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财富,都源源不断地为所有前来参观的受众提供着传统文化的滋养。  相似文献   

6.
“我们都有些老了,可我们还都在工作,因为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我们要做的是什么。至于我们的爱情,则是经过千锤百炼而来的。”北师大唯一的藏族学生次旺俊美是北京师范大学第一位来自雪域高原的藏族校友,也是当时北师大唯一的藏族学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身西藏贵族的次旺俊美难免要经受一些压力,但他只是默默地承受着。他精通各种  相似文献   

7.
《百年潮》1999,(2)
毛泽东一生中只出过两次国,一次是去莫斯科,另一次还是去莫斯科。第一次去莫斯科的经历,他终生难忘。他自己就讲过不下四五次,但每次讲的内容又都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8.
Shirly  阿贝 《世界》2012,(9):122-129
这个秋天,奥运会的热力还没有消散,“运动”一词如擂鼓敲击着我们的心房。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无论是旅途中不甚熟悉的慢跑线路,还是遗忘在家里的慢跑装备,都无法阻挡酒店为你量身定制一段优氧假期。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见到张树栋先生,还是在2013年银杏落满整个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深秋时节,之前的精心准备以及同先生的先期沟通,让我们双方都对这个口述史项目充满期待. 先生虽然年纪大了,但精神矍铄,回忆起往昔岁月,更是如数家珍.无论是他幼年生活的困苦与颠沛,还是解放初期他在大西南的学习与建政;无论是他在朝鲜战争上经历的生死与别离,还是他初到南大享受和平年代中的欢乐与欣喜,先生按照自己的思路,为我们回顾了他一生不平凡的经历.  相似文献   

10.
杨军 《旅游纵览》2008,(12):64-65
<正>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她不仅贯穿了人从青年到老年的一生,也深深影响着我们周围的一切。任何一个事物,只要能产生爱情、延续爱情,不管是一片树叶,一条小路,还是聚会上的一次对视、公交车站的一次问候,都令人觉得美丽。  相似文献   

11.
综观蒋廷黻一生,执教12年,从政30年,在两方面均出手不凡,功绩赫赫。有一次,他的老友李济先生问他:“廷黻,照你看是创造历史给你精神上的快乐多,还是写历史给你精神上的快乐多?”他没有正面回答,反问道:“济之,现在到底知道司马迁的人多,还是知道张骞的人多?”是的,我们没有办法回答到底是知道司马迁的人多,还是知道张黻的人多这样的问题。教书和从政,在蒋廷黻的生命史上是两段割不开的历程,他同样喜欢。1965年从台湾“驻美大使”任上退下时,他对记者说:“在清华大学教学时代,是我生活中最愉快的一段。那里的环境和设备…  相似文献   

12.
我的汪老师     
正假日里,妈妈送我去少年宫学素描。于是,我认识了汪老师。第一次见到他,我还真大吃一惊。他是一位上了年纪的男老师,却扎着一把马尾辫。一身休闲装,让人感觉汪老师是那样的精神抖擞,浑身上下都流露出艺术的气息。汪老师眼睛不大,像两粒小小的黑豆,他总是自我调侃说:"眼小才能聚光啊",常常说得我们哄堂大笑。汪老师画得素描活灵活现,简直要从画纸上蹦出来似的!他没有我们印象中老师的不苟言笑,他率真、亲切,比起其他老师来,身上更多了几分孩子气。同学们都爱上他的课。我们喜欢他,还因为他是一个极其幽默的老师。  相似文献   

13.
明朝嘉靖皇帝朱厚没有到过汉口,汉口接驾嘴也不是因他来过而得名,这个问题我们两人曾经认真讨论过,以上结论便是我们的共识。并由严昌洪执笔在《武汉春秋》 1996年第 6期上发表《接驾嘴不是接嘉靖皇帝的驾》的短文,完全否定清人黄心庵、范锴所谓“嘉靖帝御跸曾过汉口”、“停轨汉口”等说法。 即不论正德十六年(1521年)朱厚由钟祥入京承大统的一次,也不论嘉靖十八年他由京往承天(钟祥)谒父母陵的一次,抑或是他这次由承天再返京的一次,共三次的交通路线中,都不包括汉口。 然而范锴所著《汉口丛谈》,仍在书店出售。而《…  相似文献   

14.
刘梵天 《世纪》2023,(5):92-96
<正>武中老跟我是忘年交。20世纪60年代,我与他就结下善缘,历久弥新。落实政策恢复待遇“文革”之后,落实政策,武老恢复了干部待遇。其后一段时期,武老常回山东。他曾战斗和生活过的各地都热烈欢迎他回去看看,有一次潍坊地委邀请他去参加成立风筝协会,推他当会长。武老乐得像小孩,自后届届出席参加。那一次成立会后,在宴席上当地领导笑着说:“武老您来我们这里,却把我们这里一个人吓跑了。”  相似文献   

15.
追忆张晓森     
晓森同志去世快两年了。我几次想写点东西,却难以下笔。梦见时,他仍然活着。我第一次见到晚森,是在1988年初春的阿克苏市志稿评议会上。他仪态文静执着,对志稿分析,鞭辟近裹。于一个晚上,我们问聊起来,颇为融洽,不论观点认同与否,彼此都不介意。我说阿克苏市志稿以汉唐姑墨国当其境域,这是《新疆图志》编撰者屈从外国学者的看法,还是李光廷在《汉西域图考》中以喀拉玉尔滚当姑墨国都较为合理。晓森并不赞成我的意见,坚持说他所在的温宿县即是姑墨国。同样,他的某些观点,我也没有支持,如他不主张在地理编中写地质状况,理由是…  相似文献   

16.
正对于阅读的现状,雷夫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强大的平庸势力串联起来,让有能力的孩子无法通过学习爱上阅读。"一我们为什么而阅读?"是为了获取分数,还是丰富心灵?是为了与文本对话,还是与考题对号?是为了提高阅读能力,还是应试能力?"(王尚文语)在应试教育的大潮中,我们裹挟其中,晕晕乎乎,以致模糊了原初的使命。雷夫自己每天都阅读,阅读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说,"我阅读,是因为我喜欢这么做"。他要他的学生也爱上阅读,因  相似文献   

17.
一个人是否杰出,主要表现在他的行为上,而行为表现的优劣主要取决于他的习惯。因此,要把一个孩子培养成杰出的人,就必须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一个人在一种情境下,如何应对的自动反应。我们人类是一种高智能生物,我们是以异常复杂的“社会”的生活方式生活着。我们生下来就会的行为叫本能;除此之外,其余一切都得学习。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行为中,绝大部分的行为都是靠后天培养和训练。我们把一种行为,教给孩子,然后让他反复练习,后来他就“学会”了此种行为。等到时间一长,他已经熟练了该种行为,他不用用心想就会做此种行为。此时…  相似文献   

18.
一、庄子他和我一起过着逍遥的日子。我们几乎每晚都无拘无束地躺在海滩上。在海风的吹拂下,我静静地听他讲天地齐、万物一的道理,虽然我们住的茅屋中已经只剩下了半碗米。我们天天这样疯着、乐着,世人以为我们是一对疯子,可是他们谁也没有我们快乐。虽然我们食不果腹,可是我们却拥有无拘无束的自在。有一天,我终于要死了。我们一点也不恐惧,因为他和我早已参透了生死。我本无生命,现在重归于无,又有什么好怕的?所以,我最后的时刻还在和他一起笑。二、范蠡我和他重逢于灭吴之后,他和我一起乘船去了烟波浩渺的太湖,把高官厚禄弃如敝屐。我们…  相似文献   

19.
凉夏 《世界》2012,(7):46-48,49-53
“人人都说布拉格,可我觉得易北河还是在德累斯顿最美。”为证实克里斯多夫先生这句话,也得沿着河岸把这座城市走一圈。“可惜有点阴霾,等太阳出来的时候,茨温格宫的皇冠顶闪着金光,很美。”克里斯多夫先生推着他的自行车,石板路磕得自行车轮子啪啪作响,我们步行穿过河岸,向旧城区走去。  相似文献   

20.
一提起胡耀邦,人们想起的都是总书记的胡耀邦,没有多少人知道当政委的胡耀邦是个什么样子,甚至很少有人知道胡耀邦曾经是打仗常常不在指挥所而在前线战斗部队甚至跟突击队冲锋的政委。战争离我们已经有近半个世纪的距离了,战争故事也在逐渐失传。有幸,当年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察冀三纵队司令部内勤班班长的张成海老人,讲述了他所知道的胡耀邦的战斗故事。张成海离休前任北京军区总医院副政委,在解放战争中一直是胡耀邦的贴身警卫,解放后仍然和胡耀邦保持着联系。直到胡耀邦突然病逝前,他和胡耀邦在中南海还有一次贴心的长谈。张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