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亮 《环球人物》2013,(7):80-82
他说,之所以有这么多烂片,根本原因是被资本收买了程青松的人生信条是:"不走寻常路。"这句话,他是从头开始落实的:把左右两侧的头发各剃1/3,只留中间,还把剩下的头发扎起来——与其说是马尾辫,不如说是"扫帚",一排短发条缕分明地立在那,让程青松极为自豪。让他更自豪的还有一把"扫帚"——2010年,这位电影杂志主编仿效美国金酸莓奖创办了中国电  相似文献   

2.
"魅力应该是一种神秘感,一种个性,一种能让人保持好奇心的东西……"艾未未划过一抹轻诡的笑,"就像我太太。"话音落时,他的太太陆青正打他旁边经过,熟视无睹地拾级而上。被他呢称为"魅力先生"——那条从东北大街上捡回的扫帚狗,欢快地跟在陆青身后,雀跃不已,时时爆发出"汪——汪汪、汪汪"的叫声。  相似文献   

3.
正1963年10月30目的傍晚,县委书记焦裕禄在固阳公社文教部长张中让的陪同下,来到牛场小学。当时我正在校门口扫地,突然听到有人喊了一声"茂钦",我扭头一看是张部长,赶忙放下扫帚迎上前去。张部长介绍说:"这位是县委焦书记。"一听是焦书记,我心里特别激动,非常恭敬地说:"焦书记,您好!"随手接过焦书记的自行车。这是一辆深绿色、半旧的邮电自行车,后车架上挂着一个绿帆布军用挎包。只见他  相似文献   

4.
周远喜 《南京史志》2013,(12):36-38
”刷刷刷……”凌晨四点,很多人还在做着美梦。熟悉而有节奏的扫地声又准时在楼下的街道响起。我睁开朦胧的睡眼朝楼下望了一眼,依旧是那熟悉的身影,依旧是那一串连贯娴熟的动作,依旧是那有节奏的声音一一她身穿橘黄色的环卫工作服,手执大扫帚,弯着腰,正吃力地清扫着道路两旁的落叶及生活垃圾。  相似文献   

5.
在教室的门上放一把扫帚,同学推门时砸在他的头上;起立时,悄悄把前排同学的凳子移一下,让其不小心坐在地上;往女老师的粉笔盒里偷放一条毛毛虫。小时候的这些恶作剧,现在想来觉得可笑,与昔日的老师、同学谈起这些,他们也没有认为这些事是多么大逆  相似文献   

6.
在教室的门上放一把扫帚。同学推门时砸在他的头上;起立时.悄悄把前排同学的凳子移一下,让其不小心坐在地上;往女老师的粉笔盒里偷放一条毛毛虫。小时候的这些恶作剧,现在想来觉得可笑,与昔日的老师、同学谈起这些,他们也没有认为这些事是多么大逆不道,认为那是儿童的天性。自已当初做这些事也就是为了搞笑,写一下检查,一切便可了事。  相似文献   

7.
卢国模 《纵横》2010,(12):26-27
20世纪40年代,常有许多父亲的朋友到我家造访,梁漱溟伯伯也在其中。记得当时他人很清瘦,戴了一副金边眼镜,衣着朴素而古板——每次都很规整地穿一身长袍和黑马褂,一副不苟言笑的老夫子相。每逢他来时,我都是极其恭敬地对他行个90度鞠躬礼。他也极客气地点个头,偶尔对我微笑一下,但从不和我多说一句话,让我每次都感到很失望。  相似文献   

8.
张兰予  汤菁 《风景名胜》2009,(10):118-119
见到Markus,是在上海的一家小咖啡馆里。他一脸和气,非常健谈,尤其是谈及他服务于瑞航33年中所见证到的点点滴滴,这使初次见面的我们一点没有了拘谨。也许也正是他的温暖笑容,向我传递了一个瑞航人的精神气度,也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瑞士航空所提供的温馨服务。  相似文献   

9.
我的父亲叫强俄巴.仁增多吉,他是1913年达赖喇嘛十三世派到英国伦敦上学的留学生,一共派了4个贵族子弟,他是其中之一。他在英国的诺菲利大学学电力专业,回来以后,于1936年在多底沟口建了一个小水电站。父亲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我的第一个英文老师就是父亲,虽然他工作很忙,但坚持教我学英语,后来我师从西藏著名学者擦珠活佛学习藏语文,并请汉文老师教汉文,我父亲也都很支持。  相似文献   

10.
彭雪枫将军壮烈牺牲已有64年了,他是我军早期牺牲的年轻将领之一。他也是71年前我们兄弟二人参军的领导、介绍人,他的形象在我心目中永不磨灭。  相似文献   

11.
为妈妈梳头     
用妈妈给我新买的洗发乳洗完头,我满足地站在镜子前,看着自己黑亮顺滑的头发,欣赏着,陶醉着……可此时,我从镜中看见妈妈正跪下身子,头接近地,用扫帚够着床底的脏物。她头发凌乱,灰灰的。我的心  相似文献   

12.
1952年上半年,我参加了黄梅县小地区戴家坝乡生产渡益工作组。插秧季节的一天在二郎庙桂家吃饭,认识了从九江回来探亲的黄梅戏鼓师桂友林。他是我们房东的堂叔,年约六十四五的驼背老头,我劝他搬回来,他说:“那边也不错。”1958年我正式从事戏曲工作,他也从九江迁回了原籍,我俩接触的机失就多了。从其他老艺人口中得知桂友林是黄梅采茶戏班有名的鼓师。1961年端午节后,我为了向他了解传统剧目的孤本,民国以前名老艺人的生平,以及他个人的从艺生涯,在他家住了7天。当时他的老伴已去世,身边只有一个不满16岁的养女,两间茅屋,几…  相似文献   

13.
1985年,一个晚春的上午,我接到当代著名作家、诗人端木蕻良从武昌打来的电话,我被他亲切而又热情的话语所激动,电话一放,我马上要了一部小汽车直奔他下榻的东湖宾馆。端木蕻良同我哥哥吴视(诗人)曾是40年代的患难诗友,他们爱好相投,情同手足。可不幸的是,哥哥已于1982年2月12日病故,所以端木这次来汉特意约我会晤,以叙旧情,而这也正是我所渴望的。他鉴于同吾兄昔日之深交,欲畅叙于黄鹤楼笔会之际,以表怀念之忧。 我还是抗战时在重庆读书的时候,经常听到我哥哥谈到端木的佳作以及同他的友谊。当时我也十分欣赏…  相似文献   

14.
父亲     
今年是父亲去世20周年。家父慈文学,生于1932年。我出生时,他38岁,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亲相貌魁伟,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个头高,二是长得黑。他身高1米85以上,在我们村里可以说是最高的了。因为自己个子高,他在家里放东西也多在高处。印象中身材矮小的母亲总是嗅隆他放得高,自己够不到。关于他的黑,还有个小故事。父亲年轻时在河北沧州的东光县找王中学当校长。  相似文献   

15.
殷明星 《南京史志》2023,(28):79-80
<正>何林生,镇北北关桥人,身高七尺,矮小,瘦削,花甲有余。我一直不知道他的准确年龄,也一直没看到他的档案或身份信息。正宗农民,幼时习木匠,听说有把好手艺,吃过“百家饭”——是个木匠、瓦匠、漆匠的活计样样都会的“杂匠”。认识何林生师傅近30年,我能知道的差不多就这些。我20岁工作的时候,何师傅就是我们学校的“工友”,那时看他就是个老头。现在我也长成一个老头了,他还是原先的那个老头——岁月居然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太多的痕迹——这的确是个奇迹。  相似文献   

16.
1950年春,由于田方的关系,我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演员科。汪洋同志是田方的邻居,所以我和汪洋夫妇成为朋友。当时,田方是北影厂的厂长,而我却是一点儿也不知道(在他逝世后,为他拍摄《忆田方》录像时,翻看田方的履历表,我才知道的,因为田方当年5月份就调到...  相似文献   

17.
何辛 《文史精华》2001,(7):48-51
2001年2月8日,是革命烈士、著名诗人陈辉遇难56周年纪念日。他虽然离开我们半个多世纪了,但是他那又瘦又小的个子,黝黑的脸膛,高高的鼻梁,睿智而深邃的眼神,冥思凝想的神态,仍然时常出现在我眼前。 陈辉是抗战初期,我在延安抗大的同班同学。由于他的牺牲我才侥幸活下来,这使我怎么也忘不了他,至今仍深深地怀念着他。 短暂的一生 辉煌的诗篇 陈辉原名吴盛辉,1920年出生于湖南省常德县一个商人家庭,父亲经商,娶两房妻室,他是二房妻子的儿子。陈辉的父亲死后,大妻子独霸全部家产。陈辉的妈妈是个有志气、明白事理的…  相似文献   

18.
上回说起警队“印巴双煞”之一的PeterPannu意犹未尽,我觉得他算是个传奇人物,对他的观感也几番转折。未认识时,江湖传闻他对犯人随意拷打、严刑逼供、近乎枉法,又四处钻空子敛财贪污,我对他的观感几乎到了憎恨的程度。另一方面我又十分好奇,在当时的香港,  相似文献   

19.
漫话     
《南方人物周刊》2010,(14):18-18
在公益和奉献爱心的道路上,如果我死了,是上天对我的恩赐。 ——香港义工黄福荣在玉树地震中为拯救孤儿院的儿童和教师而罹难.这是他说过的一句话 我并没有尝试过融入主流。我来自民谣音乐的传统,那是我的母语与原型美学,是我创作的动力。就算我再怎么努力也没法写流行歌。不管流行音乐的风潮是什么,我当时做不到,现在也做不到。——鲍勃·迪伦在接受《Esquire》采访时说  相似文献   

20.
我的艺术启蒙 我一辈子是一个学画的人,不是画家,更不是大画家。说起郑板桥,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很多人知道,在乾隆年间,他曾任过潍县县令。而这个潍县,就是我的家乡,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潍坊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