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怎么提升抗拒诱惑的能力昵?如果我足够富有的话,就可以拒绝出卖自己”  相似文献   

2.
草原文化是与城市文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草原文化不自觉地被从城市文化的方位去审视和观照。草原文化的价值不仅因它与城市文化的异质而凸显,更因人类与生俱来的原梦而存在,这原梦就是指向人类自身的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何处去?草原文化更接近于人类生活的原初状态,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去体验梦圆。草原文化的这种"本真"是理解草原文化建设的钥匙,因此,草原文化建设的第一要义是"去城市化",但是去城市化并不等于反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正>初到舒门,已然是下午19时许,我发现在这座城市有我喜欢的气息,深深的,新鲜的,让人难以抗拒的承载着自然的清新气息,给我最美味的给养。也许这和火车站的附近就是很大的一个树林有关吧?我调侃的用"战后余生"来形容初看这座城市的破落。我搜索在自己知识储备中有关这座城市  相似文献   

4.
提到去西藏到拉萨,人们就激动不已,而说到去“世界屋脊之屋脊”的阿里更是激动万分。近年来,许多行业的学者、艺术家、文化人都被“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阿里诱惑得如痴如醉。人口密度仅每平方公里0.2人的阿里,是迄今未经现代文明完全染指的最后净土。  相似文献   

5.
基于不同的历史实践,生产生活环境等背景,必然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在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文学、艺术成果也不尽相同。中西美学思想根植于不同的文化、艺术土壤,各有独特的美学思想。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观点中潜存着一个前提,即把美当做一种实体,这是西方实体思维的呈现;中国并没有采用西方的实体思维去探讨美之本质,而是另辟蹊径,从人的角度出发,关注人与内心、人与外界的关系,将天地万物的内外和谐视为美,这显然是受到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影响。从哲学的影子出发,即从美学出发,我们可以追本溯源,窥见中西思维方式的些许差异。  相似文献   

6.
正硬骨头的鲁迅没有丝毫奴颜媚骨,这是众口一词的公论。由之我想,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的文化遗产,倘用一语来概括其思想之精髓,那便是:抗拒为奴。自1907年倡言"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至1936年临终前奉劝"大朋友","我们既然生着人头,努力来讲人话罢!"可以说,鲁迅30年如一日地抗拒为奴,用他的"金不换"教育国人:万勿安于奴隶生活,更不可甘为奴才,而要做一个挺直脊梁的中国  相似文献   

7.
《风景名胜》2010,(9):34-37
一本好书,可以滋润一个人的心灵。一家好的书店,可以点亮一群人的心灵。一座好的图书馆,可以慰藉一城人的心灵。博尔赫斯说: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在你生活的城市,是否有这样的天堂?当你到达一个陌生的城市,留恋于迷人风光之时,是否也会去寻找心灵的憩息地?让我们打开城市旅行版图,向左,向右,去寻找那久违了的一缕书香。  相似文献   

8.
<正>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藏磁州窑各类瓷器达一百六十余件。将瓷器的烧造和使用置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脉络里审察,或许可以发现其背后丰富的内涵。磁州窑之"人"北宋首都汴梁和南宋都城临安,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更是当时最大的商业经济中心,人口在百万以上。在这样一个堪称当时世界的超大城市中,商业贸易和消费成为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  相似文献   

9.
我结识新疆的魔鬼城是在1990年。那年8月,兰州军区政治部创作室和北京《解放军文艺》编辑部,在乌鲁木齐市联合举办创作笔会。笔会一结束,大家便提出:大老远的来一次新疆多不容易,仅仅在城市里呆了几天就要回去,太遗憾,太没劲了,应该下去看看才是。大家很快达成了共识。可是去哪儿呢?“要知新疆之大,就去南疆喀什;要知新疆之美,就去北疆伊犁。”经过民主协商,最后一致决定:到阿勒泰去!选择阿勒泰,有一个重要原因:去阿勒泰必须经过举世闻名的魔鬼城,可以顺便前往一游。那会儿,魔鬼城在我们心目中,充满了神秘和诱惑。既然来到新疆,要是不去看看,岂不抱憾终生吗?8月26日一早,我们一行12人,其中有作家杨闻宇、李彦清、陈作黎、刘烈娃,诗人刘立云,文艺评论家周政保、丁临一、吴然和解放军文艺社的领导同志余开国等,乘一辆中型面包车上路了。从乌鲁木齐到魔鬼城将近450公里。汽车沿着准噶尔盆地的西沿飞驰。这真是一段漫长而枯燥的路程,公路两侧全是一望无际、生长着稀稀拉拉的芨芨草和骆驼刺的戈壁荒滩,汽车跑上百十公里才能见到一个由防护林包围着的小村落或小集镇。这天天气不大好,天空灰蒙蒙的,大地也是灰蒙蒙的,狂风卷着沙砾,扑打着车篷和门窗,发出噼噼叭...  相似文献   

10.
西行记趣     
西行记趣一凡远方对于我来说永远充满了不可抗拒的诱惑。于是每当寒暑假来临,我都会背上沉甸甸的背囊上路。漫漫旅途中,既风光无限又趣味盎然,尝尽人在旅途的甜酸苦辣。从西宁到张掖按照原计划是沿古丝绸之路游玩的。在领略了古都西安的风采,又经历了雨夜登华山的惊险...  相似文献   

11.
正大概是人入"望六之年"的缘故,常常有人问起:你生命中最好的时光是哪一段?但凡遇到这类问题,每每令我猝不及防,总是嗫嚅地应对:"不好说……真不好说"。不过,这类提问无意中形成了一种倒逼的力量,促使我去回忆那些逝去的时光,从岁月中打捞起一个个人生碎片,而后不惮以最大的诚意和"他者"的角度,去重新打量、审视过去不同阶段的自己——一如我青涩的少年,一如我不知珍惜的大学时代,一如我信心满满、豪情万丈的  相似文献   

12.
南京梧桐     
我老觉得,一个城市没有树,便如丢失了灵魂般,再没有了活力,吸引不了人。和水一样,树也是城市里不可少的活物。曾经去过深圳。车行驶在深南大道上,我的眼光一直被行道树吸引着。那时正值夏日,路两边尽是密密满满的树木,你可以想象得到那是怎样的浓郁和阴凉啊。我认得的树不多,不过可以猜测,诸如榕树、木棉、  相似文献   

13.
正关于站人身份的问题在学术界,基本上已有了一定的共识。但在肇源本土的研究中对站人身份以及其后一系列的问题争议颇大,如:站人是不是罪犯、是否有所谓三不准等等。首先,我要强调的是,对站人群体而言,站人是不是罪犯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从大的历史角度来看,当时因三藩之乱,尤其是中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相似文献   

14.
宋冰之 《环球人物》2020,(1):116-117
我扪的一生可能会去很多城市,除了风景与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座城市的明信片。苏州的昆曲、潍坊的风筝、北京的抖空竹……或婉约如诗,或趣味盎然,或市井喧闹。“一城一品”栏目就以一个个“非遗”项目为线索,书写一座座城市的文化。  相似文献   

15.
黄光裕此番"出事",人们不会从中记取些什么,因为速度和扩张对于人的诱惑,实在是难以抗拒的人们对于幸福的定义是千差万别的,而且往往因时而异。但在开头处,可能都差不多。  相似文献   

16.
我们努力着     
邹俊 《神州》2007,(12)
有人说,文化并非一人之力所能拯救。我却认为不然!一人之力固然微小,但汇聚千、万、乃至亿个一人之力时,当如宏洪之威,文化自可传承,光大,红色文化更是这样。因此,我们努力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于社会大众来说是具象的,而红色文化的概念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灵魂,是精神,是存在。因此,我们坚持着。  相似文献   

17.
毛蕊  马克  倪妮 《旅游纵览》2012,(4):6-12
<正>色彩被称为城市的"第一视觉",也是构成城市文化个性的基本条件。城市的色彩关系一个城市的形象,特色和品位。伊利尔·沙里宁曾经说过:"看看城市的色彩,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管理者和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这句话的深层内涵是:因为每一种色彩都可以代表一个丰富的含意,而城市的色彩更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魅力,一个民族的审美智慧、艺术和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一) 我是一极其内省之人,早时只想在学术上有所造诣,藉以沽名钓誉.学位论文《相对国民收入分析》是自己的精心之作,它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读产业或宏观经济结构、描述工业化进程.无奈自己没有高僧修行般的坚定,抵御不了蓬勃发展变幻中的中国市场和权力场的诱惑,婉拒院长的多次挽留,扑通一声,毅然诀别昨日,走向社会.  相似文献   

19.
唐宝林 《百年潮》2007,(1):46-51
陈独秀于1879年10月9日诞生在长江中游交通枢纽城市——安庆。那时的中国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是一个弱国,正经受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凌辱。年轻的陈独秀决心到先进的国家去寻找救国之路。如他后来写的文章所述:“我们中国,也是世界万国中之一国,我也是中国之一人,一国的盛衰荣辱,全国的人都是一样消受,我一个人如何能逃脱得出呢……我越思越想,悲从中来。我们中国何以不如外国,要被外国欺负,此中必有缘故。我便去到各国,查看一番。”  相似文献   

20.
颁给绍兴的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奖项,对了解绍兴的人来说,心中不免觉得有些缺憾。从文化角度审视,这座吴越文化的发源地,逾越了2500年至今城址不改的古城,似深宫中的皇后,即使自己不喊不叫,它也堪称是一座十足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从旅游的角度看,只要坐上乌篷船漂向城乡何处,都可以揭开心底的江南,堪称景是一座城,城是一个景。绍兴,每一个台门都讲述着不同的故事,每个乡村都自有它历史的传说,每一座戏台都演绎着千年不变的好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