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明代中期以后,是制墨业的辉煌时代,墨之在万历,犹诗之有盛唐。墨的故乡徽州,由南唐奚氏父子制墨开始,逐代繁衍,形成优良传统。到了明代,墨的造作规模、质量、花纹图案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和提高。当时出现的许多杰出的漆工、雕手、画家,都给徽墨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促使制墨业空前繁荣,形成了一支强大的专业队伍。明末麻三衡《墨志》记载明代徽州墨工有一百二十多家,程君房就是当时制墨名家之一。程君房所经营的墨店为还朴斋、宝墨斋。关于其署名,有的墨上同时写程君房与程大约。《歙县志》把程大约与程君房视为两人;邢侗《墨记》中则视为一人,君房为  相似文献   

2.
李晶  王健丽 《收藏家》2003,(10):20-22
中国书画墨历史悠久,它是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创造发明,也是我国民族传统的特种工艺品。1980年陕西临潼姜寨村仰韶文化墓葬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绘画工具,有石砚、研石、水盂和黑红色氧化铁矿石。这块黑红色氧化铁矿石,便是最早的天然墨了。我国用人工制造的烟墨大约始于汉代,最早见于记载的制墨家是三国时期的韦诞。韦诞,魏人,字仲将,世称制墨之祖,有颂日:“仲将之墨,一点如漆。”这之后,唐代奚超和奚廷珪总结前人经验,又使制墨质量大大提高。奚氏南唐时定居  相似文献   

3.
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年),制造文房四宝之一的墨业,已很发达。由于当时受到西欧文明的影响,在商业经营上,利用广告宣传以推销产品的做法,也被重视起来。安徽省歙县方于鲁与程君房两家墨店,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4.
明代万历年间是我国制墨史上的极盛时期,以方于鲁、程君房为代表,制墨名家辈出。在文人士大夫间,自制墨品者,亦颇不乏人。此种风尚,甚至延及内臣近侍。据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记载:“苏、杭织造太监一员,亦有敕谕关防,秩视秉笔而安逸尊富贵之。万历年间惟孙太监隆,先监之同年也,多学善书,曾刻  相似文献   

5.
明代流行大锭墨,当时是锭重几两的很普遍,重逾1斤的也很常见。墨锭的形状有圆形、方形、菱形、八角形、长方形及不规则形等,但明代颇尚圆形墨,程君房与方于鲁就造过不少质精形美的饼式墨,它们既是实用品,也有观赏价值。上海博物馆藏有明程君房制五龙墨1锭,圆饼形,径9.2厘米,重166克,为本色墨。正面浮雕一龙,有角,四足,张牙咧眦、昂首扬鬃、蟠曲腾舞,显得威武雄健。龙身与尾间刻阳文楷书"君房墨"3字(图版柒:3)。背面浮雕四条小龙,形状相近,居中一条口  相似文献   

6.
《文物》1982年第1期所载"明代天文图墨",有"天启元年程君房制"八字款。按程君房名大约,字幼博,一字君房。传世之墨称出于程制者,赝伪最夥。这锭"紫微垣"即是伪品,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7.
明代制墨能手程君房制作了大量名墨,伹经过三百多年,存世的已寥寥无几。程制天文图墨更属罕见。山东临沂地区文物店不久前收购到古墨一块,重达半市斤,呈正圆形,直径14.5、边厚1.4、内厚0.9厘米,近似古代瓦当或圆砚;一面篆书"紫微垣"三字,一面是包括六十一个星座的天文图,侧面有  相似文献   

8.
明代程君房所制墨传世很少。本文以《程氏墨苑》为基础,对程墨墨品、题识特征、落款习惯等进行归纳总结,并对传世的几锭程墨进行对比、分析,探索同一墨品形成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李娟 《文博》2010,(6):59-65
明朝末期可称作中国版画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明中叶以后,"市民文化"渐渐充斥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各种以图画为主的图谱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实时,制墨本为平常之事,然有爱好者将墨的形制、图案进行创新变革,刻成墨模之后,进而印出"墨谱"。虽说"墨谱"的产生源于墨的生产,但其中所表现的些许图像元素和艺术形态却值得研究。文章从明末徽派制墨名家程君房所出墨谱《程氏墨苑》为载体并进行延伸,对其中的图像内容、形态进行浅析,说明了当时社会的艺术理念和审美倾向。各种图形都是作者基于现实或想象思维的一种验证,代表着创作者的思想意识,也是当时社会民众视觉冲击力的一种验证。  相似文献   

10.
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大发明创造,它既是多种艺术的组合,又具有我国传统美术和医学相结合的独特性。墨的起源与人类书写绘画相关,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已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使用墨或类似墨作用的颜料作为美术装饰。发展至秦汉魏晋时期,墨模的发明、松烟墨的大量流行及“韦诞制墨方”  相似文献   

11.
<正>一、纪念墨产生的背景唐末,以奚超、奚廷珪父子为代表的北方制墨名家避乱南迁,带来了先进的制墨工艺。他们以徽州优质的黄山松木为原料,制作出"一点如漆、百年如石"的墨品,徽墨自此声名大显。经过宋元两朝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徽州制墨已是名家辈出,精品不断涌现,一时间世人皆有徽墨既中国墨的认知。清末,徽州制墨一方面受以进口廉价矿物质油烟为主要成分的墨汁、墨水的冲击,丧失了部分传统市场;另一方面则是清代制墨点烟的主要原料桐油大量外销,导致  相似文献   

12.
范丽 《收藏家》2013,(2):51-57
墨作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书写用品,还是一件融绘画、书法、雕刻于一体的艺术品,具有收藏和鉴赏的双重价值。沈阳故宫院藏有多种清宫墨,仅乾隆时期的御墨就有百余件之多,其墨模、图案、装潢都非常精美。造型更是千变万化、应有赆有;质量精美,形式多样,墨品均是采用上等材料,并由技法超群、造诣精深的墨工制作而成。可以说,院藏乾隆御墨无论从形式到装饰内容都达到了制墨工艺的极至。笔者现将院藏墨按院藏乾隆御墨、院藏乾隆集锦墨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倪清华 《收藏家》2006,(3):43-47
在中国的文房四宝中,徽州的制墨独领风骚,数百年来为文人骚客所珍爱。徽墨的生产始于南唐。创制人是奚超、奚廷圭父子。唐中叶至唐末,由于藩镇之乱,连年征战,奚氏一家由河北易水(今易县)南迁至徽州,奚氏父子本是制墨能工,此时得皖南的古松为原料,又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技术,终于创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经久不褪,香味浓郁”的佳墨。南唐后主李煜,召奚廷圭担任墨务官,并赐国姓“李”。于是,奚氏全家一变而为李氏。李廷圭成为古今墨家的宗师。宋宣和年间,就出现了“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局面。宋时,徽州的张遇、沈桂、潘谷、吴滋等,都是著…  相似文献   

14.
墨是所谓"文房四宝"之一,与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有密切关系。本文只就清代程一卿所制的墨和他的继承制墨的有关问题,作一些考证。(一)程一卿即程瑤田墨家制墨题款,有用自己本来名号的,如方密庵(君任)等即是一例;也有另用一名好象作家笔名的,程一卿就是如此。从墨上款识来看,只知有一卿,不知还有瑤田、易田、易畴诸名;而从程氏的著作上看,又只知有瑤田、易田、易畴诸名,不知有一卿。按尺木堂墨品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研究博物馆古墨保存方法、损坏机理和修复技术,做好古墨保存工作,尽可能延长古墨的保存寿命,走访调查了6家传统制墨企业及其技术人员,基本了解了我国传统制墨业的传承发展情况,进一步了解了墨的传统制作工艺和保存方法。调查结果摸清了古墨发生严重粉碎性酥解的主要原因是受潮和干燥不当,收集了多种修复墨表面所产生的“墨霜”、细小裂纹和断裂墨的常用工艺,揭示了古墨保存质量与制墨材料、加工工艺、保存环境、日常养护等的关系,明确指出良好保存古墨的关键在于控制保存环境和做好日常养护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古墨保存综合性科学研究提供了经验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集锦墨”始现于明嘉靖,鼎盛于清康熙,历经300余年而不衰。其佳作用料上乘,工艺精湛,装饰华美,形式繁多,集实用与装饰为一体,反映出明清制墨工艺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林欢 《文物春秋》2012,(1):26-33
河北地区曾是中国古代书画用墨的主产地之一,其制墨工艺前承魏晋,后启明清,对中国制墨工艺的流传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了解有关河北制墨的基本发展情况,是研究中国制墨史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本文依据史籍,对河北制墨技艺在中国制墨史上的成就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8.
御墨是指封建时代专供皇帝书写绘画用的墨。早在唐代,宫廷就开始设立墨务官,专门负责制作御用墨。玄宗时创立集贤院,并在易州设立墨务官负责制作御用墨,制墨名家祖敏被委以重任,首开制“御墨”先河。王象晋《群芳谱》关于唐玄宗李隆基“以芙蓉花汁调香粉作御墨”的记载亦佐证了御墨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编印教科书,清末已经开始,不过那时用的是文言文。如小学国文有一篇文章《墨》,云:“制墨之法,或用松烟,或用油烟,和之以胶,范之以型;及其干则成墨。用时注水于砚而磨之。或以匣  相似文献   

20.
王硕 《中国钱币》2022,(5):75-80
<正>墨作为文房四宝之一,自古以来就是人们书写的必备工具,在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艺术审美能力与制墨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集装饰性、观赏性、实用性为一体的各种仿古造型墨和精美的集锦墨相继出现。在这些墨品中,钱形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钱形墨的每一件墨品,皆可与古钱形态一一对应,这不仅显示了制墨名家精湛的工艺水平,也可印证清代乾嘉时期金石学与古泉学对制墨行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