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复与方伯谦同是福州人.同是福建船政学堂(“求是堂艺局”)后学堂轮船驾驶专业首届毕业生.又同被派赴英国留学深造。学成回国后.严复主要在北洋水师学堂执教.方伯谦主要在北洋海军中任职,都成为海军界栋梁之才。不同的是。严复成为著名的社会科学启蒙思想家和优秀的爱国者.方伯谦则因甲午黄海海战中的表现问题被处以极刑.其是非得失至今仍颇费评说。  相似文献   

2.
刘祖陛 《福建史志》2020,(2):1-6,71
福州是福建省会,帆船时代福州国际贸易是"海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色是以朝贡贸易为主。福州官方主导的朝贡贸易始于后汉,发展于唐五代,明清时期福州作为郑和下西洋重要基地和中琉朝贡贸易唯一官定港口而鼎盛。郑和船队驻泊长乐和中琉贸易定点福州,奠定了福州在海外贸易史上的历史地位。国际贸易兴盛带动港口建设,贸易港从福州内河向滨江滨海发展,先后出现东冶港、甘棠港、河口港、太平港、马尾港等名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港和出发地之一。福州人有精湛的帆船制造技术,熟知天文地理,并掌握高超的航海技术。他们从事海外贸易,穿洋过海、贸迁四方,形成代代相传的海洋文化传统,这是福州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人文因素。  相似文献   

3.
薛菁 《福建史志》2000,(4):49-51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国殖民主义者用武力撞开古老中国的大门。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被历史地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许多特权,其中包括在中国自由传教和建立学校的特权。整个近代直至20世纪初,教会教育在中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中国官办教育的重要补充部分。福建的福州、厦门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成为传教士们建教堂、办学校的首选地区。  相似文献   

4.
曾晶 《福建史志》2009,(1):44-46
陈季良(1883—1945),原名世英,清光绪九年(1883年)九月十三日出生。福建侯官人(今福州市人),家住福州三坊七巷中的文儒坊。林则徐的母亲是陈季良的姨祖母,林则徐是他的表舅公。陈家祖先是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末昭宗景福三年迁至福建福鼎,后迁浙江平阳,明太祖时,陈氏定居福州城,成为平阳陈氏入闽一世祖。文儒坊陈家老宅,即是平阳陈氏进入福州后的八世祖陈兆盛购置的。  相似文献   

5.
赖晨 《文史春秋》2013,(11):30-33
目前史学界对福建船政电报学堂(又名福州电气学塾、福州电报学堂、福州电气学堂、福州电报学塾)专文叙述极少,笔者经查阅相关史料,特撰小文对福建船政电报学堂的创建背景、学堂的开办、毕业生的贡献等方面进行一些爬梳整理。  相似文献   

6.
<正>台伏票是近代福州地区特有的一种货币名称,它已成为研究近代福州地区商贸金融发展史重要的、珍贵的文物资料。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福州地区钱庄开始发行台伏票。当时英国在福州的商人称这种纸币为"FoochowDollars"。台伏票名义上以"台伏"为本位。一般认为,"台伏"中的"台"指的是福州南台,  相似文献   

7.
福州马尾区现存有闽安协台衙门、福州戍守台湾将士墓群、闽安水师左右营遗址、郑爷鼻遗址、谢国标故居及其家族墓、福建船政建筑群、协和大学教学楼等重要涉台文物。本文拟从这些文物入手,阐述马尾与台湾之间深厚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8.
福建秦汉墓葬文化类型及其民族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境内秦汉墓葬集中发现于闽北和闽江下游一带,如闽候荆溪庙石山、福州杜武村、崇安城村、闽候庄边山、浦城越王山、福州洪塘金鸡山、光泽止马等地均有汉墓出土.墓葬是最能反映古文化类型时空关系的田野资料,并能揭示习俗、社会组织结构等重要内容.本文拟将福建秦汉墓葬作一初步总结分析,以期从文化类型入手窥见民族文化关系及其变迁.  相似文献   

9.
福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始于晋代。唐代茶成为与油盐柴米并列的大众生活用品。福州方山茶、鼓山半岩茶、建州茶、武夷茶都是名茶。唐冯贽撰《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福建斗茶习俗始于唐代。唐长庆年间政府增天下茶税,福建列为全国产茶区之一。唐代福建贡品里有茶叶,得到唐皇帝的欣赏,五代建州腊面茶一出现,便很快取代了福州原有的贡茶,接着出现建州的北苑贡茶。五代福建茶业在各地都发展起来,据《太平寰宇记》所载,福州、建州、汀州、漳州、南剑州皆以茶叶为其土产。  相似文献   

10.
赖辰 《文史月刊》2014,(3):74-77
目前学术界对福建船政电报学堂(又名福州电气学塾、福州电报学堂、福州电气学堂、福州电报学塾)还没有专文进行论述,笔者对相关史料进行爬梳整理,论述三个问题,即福建船政电报学堂的创建背景、开办情况、学堂的贡献,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郑欣  郭培贵 《中国地方志》2022,(2):98-106+128
福建贡院的渊源可追溯至宋元祐五年福州贡院的创建。明代的福建贡院并未承袭宋代贡院建置,而是于洪武十七年在福州城南另址改建,成化七年又因贡院空间有限而迁至福州城内东北处的冶山之旁、屏山脚下,从此再未易址。成化七年所建贡院奠定了此后福建贡院的基本格局,后又于弘治八年,正德十一年、十四年、十六年,万历六年进行过多次修建,规制日趋完备。明代福建贡院的建置是明代乡试制度的有形体现,并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修建经费主要来源于公帑,而清代修建经费则主要来自个人捐助。  相似文献   

12.
黄颖 《福建史志》2007,(2):51-52
陈子奋,原名起,字意芗。祖籍福建长乐江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十日出生在福州宿月埕,1976年2月20日卒于福州桂枝里,享年78岁。陈子奋为职业篆刻、书画名家,建国后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聘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并曾任福建省政协常委、省美协副主席、福州市美协主席、福州市国画研究会会长等职。出版有《陈子奋白描花卉册》等,著有《福建画人传》、《颐萱楼印话》、《颐萱楼诗话》、《陈子奋读画札记》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自唐贞观四年(630年)太宗诏令天下州县学皆立孔子庙,孔庙依托官学普及而遍及各地。宋时,福建统县政区及下辖县均有1处孔庙,共计57处。对于宋代福建孔庙,学界已有一定研究,著述如《宋代的州县学》(周愚文著,台北:国立编译馆,1996年)、《福建教育史》(刘海峰、庄明水著,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福建教育史》(王豫生主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等,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共产党建立后不久,福建的一批进步知识青年与党、团中央取得联系,在福州、厦门、龙岩等地积极推销《向导》《中国青年》《独秀演讲录》等书刊;组织“奇山书社”“民社”“工学社”“福建青年社”“协进社”等进步社团;创办《岩声报》《冲决周报》《工学报》《星火周报》《福建青年》等刊物,在福建各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为福建建立共产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做了思想  相似文献   

15.
潘荣阳 《福建史志》2007,(3):32-33,52
钱庄.是古代中国社会金融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历来甚受学术界的重视。近代福建一地的钱庄甚为发达,尤以福州钱庄为最。拙文拟就福州钱庄的设立、业务的开展以及钱庄的终结等方面.谈谈福州钱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正>清代历任福州府知府,同治十年版《福建通志》卷百之八《国朝职官·福州府》,只记到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史渭纶。此后地方史志多以此为依据,但对其后的福州府知府名单,均未作系统收集整理。现结合有关史料,对道光二十八年后福州府知府名单逐一考证疏理。一、庄受祺,道光二十八年十一月至二十九年十月(署)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闽浙总督刘韵珂、福建巡抚徐继畲《奏报委令史渭纶  相似文献   

17.
福州港古称“东冶港”。早在东汉时期.福州与东洋、南洋就有航运往来。三国孙吴在福建创办造船业,在福州、连江、罗源、长乐等地建立造船基地,设置“典船校尉”机构于福州庆城寺东直巷.组织人员远行南洋、台湾等地。五代时,王审知主闽,轻徭薄赋,发展农渔、冶铸、陶瓷、手工制品等,同时在连江开辟“甘棠港”。  相似文献   

18.
正民国元年(1912年)4月,孙中山正式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后,进行了他一生中仅有的一次对福建的考察访问。孙中山在福州的足迹和演说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财富。本文运用政府文件、报刊、历史回忆录等文献资料,考析孙中山访闽的动因、行程安排等,并认为,"孙中山三访福州"一说,不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9.
明代福建是我国东南重要的丝织品产地,从早期的官营织染局到晚期的民营生产,福建的丝织业都在国内占有一定地位。明末,中国的丝绸向日本与欧美市场大量出口,由于当时的福建是中国的主要口岸,福州、泉州、漳州三大城市的丝织业相当兴盛。  相似文献   

20.
福州是福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古以来人才辈出,而北宋以前福州名宦重教兴学活动起了重要作用。福州学校教育的起源可追溯到西晋末年,当时中原战乱,士人纷纷入闽。带来中原地区发达的文化,为学校教育的产生提供土壤。到了南朝宋元帝元嘉年间(424-453年),阮弥之任晋安郡(今福州)太守,在任时教民众种庄稼,兴学校,读诗书,改变了福州没有文化的落后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