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数人的责任”: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士大夫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中国的士大夫精英意识,在晚清“四民社会”解体之后,虽然一度被平等的国民意识所取代,但国民内部智性和能力的不平衡,使梁启超等人产生了“既有思想之中等社会”这一新的士大夫意识;而到五四启蒙运动,个人观念的崛起又进一步在意志和理性上强化了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其合法性基础也从个人的德性转变为现代的知识。人民固然是国家的主人,但政治和舆论的操盘者,应该是具有现代知识和政治能力的知识分子。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士大夫意识,与另外一种相反的平民意识相互激荡,形成了近代中国思想界的两歧性分野,也构成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
近年聚落考古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聚落考古的进展●严文明中国的聚落考古或聚落形态的考古学研究,大致是从50年代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开始的。30年代对安阳殷墟的发掘虽然也是对作为都城的聚落进行考察,但那时还没有形成聚落考古的意识,更没有一套相应的作业方法,只能算是聚落考古的萌芽。50...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旨在推动城市现代化的市政改革运动在汉口兴起.作为市政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专家治市在推动近代中国城市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和城市管理科学化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专家治市的成功与否,既受制于民国整体的政治环境和城市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亦与专家治市中的主体--近代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变和文化转型有很大关系.由于市政体制受制于国民党"一党专制"的集权体制,加之近代中国没有建立起西方式的公务员体制,而且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以及近代知识分子对权力的人格依附,近代中国没有也不可能建立真正的"专家治市"的"良好市政",市政独立也不可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的认识是复杂的、多面的。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知识分子的正确思想,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但从50年代后期开始,他对  相似文献   

5.
"台湾意识"本是台湾民众认同乡土的"地方意识"。日据时期,"台湾意识"蜕变成"国族认同",其本质上仍是"中国意识",如不少台湾的知识分子借助台湾史著述表达了对"故国"的追思。"二二八"事件后,围绕是否认同"中国意识",台湾内外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台湾意识"与台湾史叙述。"解严"前后,政治的变动促使"台湾意识"出现异化,导致战后岛内"去殖民化""去省籍化"的台湾史研究路径被抛弃。部分台湾史学者企图使台湾史研究脱离中国史脉络,重新建构以"台湾人"为主体的"台独史观",使之成为推动"台独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章征科 《史学月刊》2005,9(1):55-60
20世纪初知识分子的地方意识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表露出来,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地方意识总体上是乡土社会在近代社会变迁方面的反映。地方意识的特点是爱国主义与本位主义、进步性与落后性、现代意识与传统意识交织在一起。总之,这些特点使得20世纪初的知识分子的地方意识对近代中国社会演进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二十年代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发动和领导的平民教育(以下除引文外,一般简称平教)运动,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曾一度风行一时。许多迷惘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曾为之奔走呼喊,身体力行实践之;相当数量的工人、农民和城市贫民,被“除文盲,作新民”的口号所吸引,席卷进去。平教运动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问题。但是解放以来,史学界论者甚少。本文拟就平教运动的发生、发展与没落,平教运动的性质及其与各种政治势力的关系诸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一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一批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受了西方资产阶级启蒙主义的影响,向往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制  相似文献   

8.
梁景和 《史学月刊》2003,1(4):60-65
时至清末,中国思想文化界开始高扬中国传统社会所未见的国民意识。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未来前程进行探索后而得出的一个思考的结果,并为此展开了塑造国民意识的文化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9.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入中国,给正在寻求解放道路的中国人民提供了思想武器,也为新文化运动增添了新的内容。北京大学成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中心,一支以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文化新军开始组成。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产生于辛亥革命以后至“五四”时期,他们继承了近代知识分子向世界寻找真理的光荣传统,但又与前人不同。强烈的反帝意识、对资本主义强盗世界的更深一层了解,以及对社会主义的无限憧憬和向往,是现代知识分子的起点,在此基础上,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开始了对中国社会出路的重新探索,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使知识分子出现了严重的分化。他们有的擦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同伴的尸体,跟随共产党重新崛起;有的成了国民党的属下;有的选择了国共两  相似文献   

11.
唐靖 《黑龙江史志》2008,(24):21-22
知识分子救世意识是知识分子社会责任的体现。但过分自负的救世意识却很容易膨胀为病态的救世主意识,失去宽容,强行以个人好恶为社会标准,从而给自己也给社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对此问题的自省应是知识分子启蒙他人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陈荣荣  古世平 《神州》2013,(12):152-152,15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我们必须认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谁,本文通过反思,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包括:党的领袖群体,起主导作用;拥护党的立领导的知识分子,起传播和推动作用;人民群众,起基础时间作用。  相似文献   

13.
知识分子问题,历来是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理论与实践的课题。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都直接关系到革命与建设事业的成败。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无产阶级面临着其他国家无产阶级所没有遇到的新问题。中国革命所处的时代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决定了知识分子问题解决的难度和复杂性。解决中国的知识分子问题,有赖于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思想探索和自身实践经验的积累,有赖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理论原则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1921年7月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对于国民性改造的紧迫性、内容、方式等重要问题都提出了许多富有创建性的思考,在近代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国民性改造问题的探索热潮。这些探索从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上,反映了文化主体意识的崛起,和中国民族在痛苦的反思中深沉的觉醒。但由于自身思想和历史条件的局限性,这些探索也虽存在着一些不足,但也提供了一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5.
回忆顾准     
著名学者王元化说,他是最早清醒地反对个人迷信的人,也是最早冲破教条主义的人。更有人称赞他是中国六七十年代唯一一位像样的知识分子。吴敬琏撰写文章《中国需要这样的思想家》,诗人邵燕祥也这样描述顾准曾经发生的影响:“只因他的文字变成铅字,一代知识分子才挽回了集体名誉。”  相似文献   

16.
有位汉学家说过,中国近代以来的知识分子,理智上选择了西方价值,而在情感上却丢不掉中国的旧传统。钱穆也说自己一生都被困在中西文化的争论之中。陈寅恪说做学问“一方面要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话非常正确,可是可操作性有多大?我觉得正是这种观念撕裂了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认同感和身份意识。怎样跳出这种文化认同和身份意识的困惑与断裂?  相似文献   

17.
潘铉 《纵横》2013,(1):39-43
朱德是叱咤风云的统帅,又是宽怀忠厚的长者。他爱才若渴,对知识分子和科学技术人员关怀备至。他深刻理解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没有广大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成功。所以,不管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他都十分重视知识分子和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为延揽科技人才呕心沥血。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困境——30年代民主与专制论战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内乱外患频仍的30年代中期,一批深受英美文化影响、笃信英美民主制度的知识分子,突然一反以往地力主在中国实行个人独裁的专制统治,从而在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内部引起了民主与专制的激烈论争。尽管这次争论对实际政治的直接影响并不明显,但无疑是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上值得重视的一页。而且,这  相似文献   

19.
60年代前期 ,党对知识分子政策进行了反思和调整 ,成为贯彻知识分子政策最自觉、最全面的时期之一。 1 958年秋冬至 1 960年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反思和重新认识 ,为 1 961年开始的知识分子政策调整准备了条件。 1 961年开始的调整主要从制定科研、教育、文艺的工作条例 ;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及为被错误批判的知识分子甄别平反等方面进行。 60年代前期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 ,范围广 ,力度大 ,措施实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马勇 《文史天地》2015,(1):10-15
中国知识分子素来具有强烈的爱国传统、忧患意识,尤其是当民族、国家危亡转折关头,这种意识就更为强烈。七七抗战爆发后,中国知识分子不论年龄,不分区域,他们面对民族危机、国家危亡,义无反顾投身于全民族抵抗运动,而不计较个人学术生命、成果得失。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朱自清在"七七事变"前只知潜心于学问,过着一种典型的学者生活。然而当卢沟桥事变枪声响起,朱自清迅速从国学迷梦中清醒过来,开始意识到中华民族除了抵抗,已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