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50年6月8日中缅建交,缅甸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但建交初期两国关系发展缓慢,其主要原因在于两国新领导人之间比较陌生以及华侨问题、中缅未定边界问题、缅甸北部"金三角"国民党军问题和冷战等。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缅甸,两国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中缅关系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缅文化协会自1939年12月21日正式成立后,在沟通中缅文化、促进邦交以及加强两国战时合作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卓人政 《百年潮》2003,(9):21-27
新中国建立伊始,如何解决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成为新中国外交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周恩来总理在领导中缅边界谈判活动中,以灵活务实的态度,在同意退出缅方特别坚持的“一九四一年线”的同时,向缅方提出一系列补偿条件,在双方的互谅合作中尽可能公平合理地解决了两国未定边界的划界问题。既坚持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又维护了中缅两国的友好关系,为随后开启的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一系列边界谈判提供了一个良好开端。 本期卓人政的文章详细介绍了中缅边界谈判的过程,突显了新中国和平友好合作的外交形象,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4.
新书微讯     
正《清代中缅关系》内容简介本书旨在全面论述清代中缅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及缅甸华侨华人等问题,廓清清代中缅关系的历史框架与发展流变,并对清代中缅关系中的历史疑问进行探究。作者依据大量原始档案文献,讨论的乾隆后期与雍籍牙王朝的冷战、云南派往缅甸的代表团、中英围绕中缅关系其他问题的交涉、清代中缅两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清代缅甸的华侨华人等问题,都是学界研究较为薄弱的领域。  相似文献   

5.
在彩云南现的地方有一条路.盘旋于滇西崎岖的山岭,穿越湍急的澜沧江和怒江.这条路因穿越中缅两国而被称作“滇缅公路”。公路于1938年修竣,在抗战时期重庆政府可能获得国际军事物资援助的惟一通道,可以说,中华民族曾经命悬一线。整个滇西抗战,乃至后来的中印缅之战,实际上都是围绕着这条生命线的交通战。  相似文献   

6.
清前期是中缅两国友好关系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从维护西南边疆的和平稳定出发 ,这一时期清政府奉行了以安边保疆为核心 ,容许双方较自由的贸易 ,妥善处理西南边疆问题和对缅关系 ,在适当的时机将缅甸纳入清朝的藩属体系的对缅政策。并在缅甸内乱时期严格保持了中立。这是一种防御性的友善的政策。虽然这种政策在后期的执行中偏向软弱 ,但总的说来 ,对西南地区的安定和发展 ,对促进中缅两国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有着积极作用 ,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7.
本对明代嘉靖末年至万历年问的中缅战争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认为这场前后持续半个世纪的战争严重破坏了当时属于我国云南地区木邦、孟养、孟密等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给云南人民造成了沉重灾难;影响到了两国疆域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初期,中缅边界的大部分已经划定,只有北段尖高山以北的一段、中段南畹河和瑞丽江汇合处的勐卯三角地区、南段阿佤山区一段存在着未决的问题。在中缅双方多次的交涉、谈判,在双方互谅互让中于1961年1月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1961年10月吴努总理与周恩来正式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为和平解决边界问题做出了良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9.
正廖耀湘(1906—1968年),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参加过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桂南会战,两次入缅对日作战。第一次入缅对日作战时,他任第五军新编第二十二师少将师长。第二次入缅对日作战时,他任新编第六军中将军长。在两次入缅对日作战中,廖耀湘所部作为主力部队,英勇顽强,打出了威风。因指挥有方,他声名大震,成为抗日名将。一、从学兵到将军  相似文献   

10.
清末滇缅划界谈判是近代中缅边界变迁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本文借助外交档案和条约舆图等资料,对中英谈判涉及的滇缅边界划定和变迁过程作细致复原。光绪年间《中英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约》和《中缅条约附款及专条》的签订基本划定了滇缅中段的边界线。中英对“分水岭”地理认知上的矛盾,对尖高山以北段未定界的交涉产生重要影响,结果使中国事实上丧失了对尖高山以北、扒拉大山—高良共山以西小江流域的领土主权。在南段未定界,双方对边界会勘依据有诸多分歧,难以取得共识。清末中英关于滇缅边界问题的谈判结果,基本塑造了当今中缅边界的走向,对其后民国时期与20世纪60年代中缅两国的边界谈判和最终划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博物馆的文物藏品中有一件书法册子。是明朝万历二十三年(1595)的状元朱之蕃与朝鲜李氏王朝状元柳根的唱和诗。这份珍贵材料,不仅对研究两国书法、诗词大有裨益,而且更难得的是在中朝两国悠久友好往来史上又增添了新的史料。  相似文献   

12.
绚甸联邦是-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也是一个相对较为封闭、落后的国家.缅甸的北部与中国接壤,在这一区域内有许多民族跨中、缅两国边界而居.中国民族学界对于缅甸各民族的研究非常薄弱.由于我们对缅甸的民族划分、各民族的历史源流情况了解不够,以致中、缅跨界民族的研究也受到影响,甚至我们在分析、描述它们的情况时,也只能按照中国相关的民族称谓来进行.对缅甸各民族以及中、缅跨界民族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加强.  相似文献   

13.
评《中俄关系史略》吕一燃我国最早对中俄关系史进行比较深入研究的是清代后期著名学者何秋涛,他的代表作《朔方备乘》是一部开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先河的著作,其价值和影响可与同世纪初俄国学者厄吉拉·班蒂什—卡缅斯基的《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1619-1792年...  相似文献   

14.
在史迪威将军逝世45周年之际,由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和重庆市政府联合举办的史迪威研讨会于1991年10月11日至13日在重庆举行。与会者共一百余人,除中美两国学者外,还有史迪威将军的女儿史文思(南希·史迪威·伊斯特布鲁克夫人)及外孙和外孙女,当年曾在中缅印战区工作过的杨孟东、王楚英,曾在史迪威将军指挥下在缅甸作过战的已故戴安澜将军的儿子、女儿和曾锡珪将军的女儿。  相似文献   

15.
腾冲地处祖国西南极边,位于云南西南部的中缅边境,是古代中印陆路交通线上的要冲,汉代称滇越,唐代称越赕、腾越、腾冲.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南诏王阁逻凤“西开寻传”,征服了澜沧江以西至伊洛瓦底江流域,后腾冲即成为南诏政权永昌节度所辖的一个府,大理国因之.在对腾冲境内南诏大理国时期建筑遗迹的考古调查中,发现数处寺院建筑遗址,并获一批与佛教艺术有关的遗物,这为研究腾冲唐宋两代的文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本文拟根据这批调查资料结合文献资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南诏大理国时期腾冲境内的寺院遗址及宗教活动情况,作一初浅的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世界上大国关系中最为复杂的中日关系问题,学者已经有诸多讨论,提出了各种建议和策略,而且随着中日两国的交往程度越来越深,很多问题上也达成了共识和合作。但是中日两国还有很多的矛盾需要克服。本文借鉴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Waltz)的层次分析法,分别从国际体系、两国经济差距和人三个层次重点进行分析,同时借鉴和对比法德和解模式,系统地提出了中日两国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1942年的程君礼(一)在我87年人生火热的生涯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中国的抗日战争,特别是二战时期中印缅战区昆明那一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自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军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爆发,代表正义的中苏美英缔结为“同盟国”,宣告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阵线正式成立。在东方战区中国的春城———昆明,中美盟军集结,共赴印缅战场协同作战,抵御入侵日军。此时,为了适应战事的需要,形成了两种特殊的团体。一是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外事局征召与美军自聘结成了一支5000人的译员队伍,二是由宋美龄主持,亲自组建了几千人的战地服…  相似文献   

18.
中缅边界中的"麦克马洪线"问题及其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缅边界中的"麦克马洪线"问题是英国在中国西南边疆进行殖民扩张的产物.中缅双方通过友好协商,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在1961年全面解决了包括"麦克马洪线"问题在内的中缅边界问题.中缅成功解决"麦克马洪线"问题的经验,对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60年底至1961年初.中国边防部队与缅甸国防军在中缅边境“金三角”地区前后两次实施了联合清剿国民党残军的作战行动,史称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这是我军历史上特殊的、鲜为人知的越境作战行动。作战目标和目的是清剿国民党反动集团武装,为中缅联合勘界扫除障碍。  相似文献   

20.
《文物》1979,(1)
1979年3月将在日本东京、大坂两地展出我国陕西、甘肃、新疆三省(区)出土的汉唐文物展览,是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缔结和生效而举办的。这项条约的缔结和生效是1972年9月中日联合声明和两国邦交正常化的继续和发展,标志着两国的和平友好合作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必将进一步发展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为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广泛交流和合作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中日两国是隔海相望、近在咫尺的邻邦。两国人民具有二千年传统友谊,在经济、文化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这是两国史籍所不断记载并为两国出土的古代文物所证实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