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提起钱学森,他的鼎鼎大名以及他为新中国航天事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可以说尽人皆知;而提起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却鲜为人知。可以说,在钱学森的成才之路上,钱均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钱学森称"父亲是第一位老师"。那么,钱均夫又有怎样的人生传奇呢?新知启蒙,求学日本钱均夫(1880—1969),名家治,后以字行,祖籍杭州。钱均夫早年在上海和杭州两  相似文献   

2.
《百年潮》2020,(4)
正钱学森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者和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2009年钱学森去世时,外媒评价"钱学森是上帝送给中国人的礼物"。对于钱学森在20世纪50年代冲破美国的种种阻挠辗转回国报效国家的爱国壮举以及他在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中的卓越贡献,人们耳熟能详。而他在科学技术以外的造诣,譬如他的文艺情怀和在文艺理论建设方面的贡献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3.
钱学森的大名以及他为新中国航天事业所做出的卓越功勋,可以说尽人皆知:但这位科学巨匠和妻子在为人为事上的特有魅力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4.
李毓昌 《百年潮》2011,(5):61-66
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国以后,于1956年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1957年1月当选为中国力学学会会长,他同时又是国家科委下属的力学组组长,一身三任,堪称中国力学的领军人物。他对中国的力学研究工作的发展,给予了极大关注,并为此付出了艰辛劳动。  相似文献   

5.
1955年10月8日,一艘美国邮船靠在了香港码头。 一位身材不高、眼睛明亮、仪表严肃、年纪约40多的男子,像要会见什么特别重要人物似的,急匆匆地走下舷梯,双脚稳稳地站在了祖国的土地上。他不由地痛痛快快地舒了口气,像是在说:回来了,终于回到祖国来了! 他,就是从美国归来的著名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的钱学森。 1 钱学森于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3岁时随父亲到了北京,先后在女师大附小、师大附小和  相似文献   

6.
张哲荪 《文史精华》2010,(11):21-26
<正>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3人被周恩来总理称为我国科学家中成就卓越的"三钱"。2010年7月30日,"三钱"之一的"力学之父"钱伟长辞世了;至此,中国"科学之父三钱"均已谢世。我感到幸运的是,我与钱三强、钱学森都有一面之缘,与钱伟长更在清华大学有5年的师生之谊。在上世纪50年代,我先后聆听过他们所作的报告。  相似文献   

7.
穆淼 《神州》2012,(15):90+92
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科学家,也是一位思想家、哲学家。他一生在应用力学、航天科技、工程控制等众多领域都有重大建树。这些成就不仅有力推动了世界科技的前进发展,也使得中国的科技在当时及其落后的状态迅速得到质的飞跃。一直以来,钱学森将其学习工作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原因归结到他的爱国情结上,在投身于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过程中,以祖国需要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自觉地将个人理想同祖国建设和民族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科学家》2015,(1)
<正>或许大部分中国人熟知冯·卡门,是因为他是钱学森的导师这一身份,就连他自传的中译本,封面上冠以的名号也是"钱学森的导师"。但其实,除了钱学森以外,中国很多成就非凡的科学大家都曾在他的门下学习过,而冯·卡门本人也与中国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访问中国1937年6月,在结束对苏联的  相似文献   

9.
正在"两弹一星"的发展历史上,有一个特殊的专有名词—"三钱",即指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然而,若从整个研制工作的组织、调动、协调、策划来说,没有周恩来,就没有中国的"两弹一星"。"我们要回了一个钱学森。单就这件事来说,会谈也是值得的。"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无条件投降。一年以后,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斯特朗的  相似文献   

10.
正1955年9月17日,冲破重重阻挠,钱学森携夫人蒋英及两个孩子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程。10月8日上午,钱学森踏上罗湖口岸。一上岸,钱学森仿佛重新换了一个人似的。当时,一群记者围着钱学森。其中一个香港记者用英语向钱学森提了一个问题。钱学森当时就说:"我想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讲中国话。"这位记者解释他只会讲广东话和英语。钱  相似文献   

11.
正钱学森回国是国际形势演变的结果,也是中美两国博弈的产物,但美国政府在钱学森回国前对他的怀疑和迫害使得他深受打击,他之后再也没有踏上美国土地。在他博士毕业40周年时,他的母校加州理工学院决定授予他"杰出校友奖",通过他的好友马勃写信告诉他希望他能回来领奖,遭到钱学森的拒绝。在回信中他说:"我不会来美国领奖的,原因是,我是被驱逐出来的,至今仍然生活在美国的驱逐令下。如果我回到美国,我会遇到新的麻烦。"  相似文献   

12.
"十二年科学规划"的制订与实施,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十二年科学规划"特别是四项"紧急措施"与力学学科规划充分吸收和融合了钱学森的技术科学思想,这使其既体现了科学规划制订的指导方针与原则,又符合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并且在中国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3.
张可文,是钱学森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第一任秘书。她担任钱学森秘书有两年多时间,离开秘书岗位后,又担任力学所科学技术学校教务科长,20世纪70年代调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任研究室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但是,这两年多时间却是她非常怀念的一段岁月。采访中,张可文一直使用“钱先生”称呼自己的“老领导”,言语中充满敬意,也流露出一种在钱学森身边工作的幸福神态。  相似文献   

14.
[整理者按]钱学森和郭永怀之间的交往堪称伯牙子期之交,在"-3代中国科学界被视为典范,传为佳话。2013年6月6日,我们在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采访了郭永怀遗孀李佩先生,就钱学森和郭永怀在美国的结识、科研、日常生活,以及他们回国后在创建力学研究所、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诸问题进行了口述访谈。李佩,祖籍江苏镇江,1918年出生于北京,1938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1941年从西南联大毕业。1947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  相似文献   

15.
《百年潮》2015,(6)
<正>2015年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回国60周年。为纪念这一重要时刻,回顾钱学森对新中国国防科技、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和深远影响,上海交通大学将在上级有关部门指导下,拟于2015年10月中旬在沪举办"纪念钱学森回国60周年座谈会暨钱学森与新中国现代化建设首届学术研讨会"。现面向全国开展征文活动。  相似文献   

16.
此生此世再不去美国 钱学森1955年离开美国后再也没有回去过。钱学森对美国朋友和科学同行十分友好,并保持着联系。但他坚持只要美国政府不对当年“驱逐”他出境正式道歉,他今生今世绝不再去美国。 先当院长后当副院长 在钱学森的履历介绍上常有“任国防部五院副院长、院长”的字样。可实际上,钱学森是先当院长,后当副院长。这是为什么,当年45岁的钱院长虽然精力充沛,但他既要为中国的导弹事业  相似文献   

17.
张哲荪 《文史精华》2010,(12):42-47
<正>"航天之父"钱学森新中国成立前夕,身在美国的钱学森决心回国。当时反动的麦卡锡主义正横行美国,掀起一股迫害共产党人、迫害进步人士的歇斯底里狂潮,无端指责钱学森是"共产党员"、"携带机密资料"等,不准钱学森回国。美国联邦调查局扣留了钱学森。钱学森在15天内体重掉了15  相似文献   

18.
涂元季  宝宝 《百年潮》2012,(11):77-78
钱学森对自己有"七不",这里只讲四个"不",这"四不"不容商榷,绝不改变。一是不搞"走后门"的事。社会上到处存在"走后门"现象,一些事情往往要走后门才能办成。钱学森自然不会去"走后门",同时他也不许别人在他这里"走后门"。他对许多事情,定下一个原则,然后就坚持这个原则,对谁也不开先例。多年来,一些人为违背钱老定下的原则的一些事找到秘书,秘书只能按照钱老定下的原  相似文献   

19.
马作新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被选拔到苏联留学的留学生。他在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火箭发动机专业,1958年2月回国后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事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后担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十九研究所所长。本文中他回忆了在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第一次见到钱学森,以及回国后多次与钱学森交流科研工作,并在钱学森指导下从事火箭发动机研究等交往经历。  相似文献   

20.
《科学家》2015,(2)
<正>"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病榻上的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校已走到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