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南阳古代独玉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独玉即独山玉 ,因矿体产自独山而得名。南阳独玉的开采与加工经历了起源、发展、衰落、复兴四个阶段 ,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遗物非常丰富。依其器类、用途和社会功能等划分 ,可分为生产玉、装饰玉、仪礼玉、丧葬玉、生活玉、观赏玉、其他玉等。  相似文献   

2.
李宏为 《收藏家》2013,(6):37-45
宫廷制玉机构清代宫廷制玉机构,有京城内务府造办处的制玉作坊,还有京外织造、盐政、关务监督等“八处”。乾隆在位60年,其中有59年每年数次下旨承做玉器,只有最后一年因即将退位和身体状况不佳,而没有再下旨承做玉器。  相似文献   

3.
《逸周书·克段解》记载,周武王在商郊牧野召开誓师大会,大举伐纣,商纣王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以玉缠身,点火自焚。《逸周书·世浮解》进而解释说,商纣王此举烧掉4千余件玉器;据考古发掘,在安阳殷墟的一座商代著名将领“妇好”墓中随葬的玉器达750件;汉王刘胜,硬是要等穿好了金缕玉衣才肯进棺材。这些例子都可说明玉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在古人看来,玉不仅有保护灵魂和肉体的功能,还常常是等级、权力的象征物,同时玉还代表着美好的德行,(札记)上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比德于玉焉。”虽然严格的用玉等级制…  相似文献   

4.
从虢国墓地出土玉器谈西周葬玉的使用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葬玉在我国西周晚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制度.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的大量葬玉中不但有缀玉面罩、玉琀、玉握;而且还有玉踏、脚趾夹玉等,这些应是汉代"金缕玉衣"的前身,为我国古代葬玉制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贝丰  耿艺 《中华遗产》2009,(3):46-61
收藏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道行”不够的人要远离红山玉。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红山“产品”,很多人选择了观望。怎样才可以分辨真假红山玉,在红山玉的鉴别上,到底有没有一锤定音式的可靠方法呢?  相似文献   

6.
胶县三里河大汶口文化玉器有璇玑形玉环(玉圆孔边刃三牙器)、玉镞(包括方、圆两种锥形器和四式玉镞)、钏、耳坠、管、环以及鞍形饰、马蹄形饰共35件。玉圆孔边刃三牙器应为女巫事神的玉神器,玉镞中的12件用作尸主口中之唅(琀),体现了鬼神食玉的原始巫教理念。由于三里河大汶口文化遗址和墓葬的地理位置靠山面海,不可避免带有海洋性文化的特点,玉圆孔边刃三牙器就是海洋性玉文化的的象征和例证。距今4500年前后,女巫以玉圆孔边刃三牙器事神,标志着其原始宗教仍处于女巫事神的早期阶段,远远落后于东北夷、东夷两大玉文化男巫为教主的阶段。大汶口文化始于公元前4300年,到公元前2500年前后发展为山东龙山文化。该文化处于北夷、南越两大玉文化板块之间,昊夷玉文化板块之东,故厘定为莱夷玉文化板块。三里河大汶口文化玉器中的玉圆孔边刃器的出现,是莱夷玉文化板块即胶东半岛玉文化板块的标志和结晶,而胶县三里河一带也就是两个玉文化板块的碰撞带和撞击点。  相似文献   

7.
方晖 《中原文物》2003,(4):10-13
1993年11月,在安徽省歙县黄山仪表厂内,当地施工人员在挖地基时发现一座明代墓葬,经报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后,派人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有金帔坠、金凤钗、金簪、佛像金箔、金步摇、金钱、大玉圭、服饰佩件、玉版、玉带扣等。共计46件,现藏  相似文献   

8.
1968年7月至9月,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发掘了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子窦绾两座大崖墓,出土随葬的金、玉、铜、漆等器物有二千八百多件,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关于发掘经过和器物介绍,已有专文报导。我对其中几种文物有一些见解,试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玉之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古玉溯源中国是世界上人类最早使用玉石的国家。玉石的发展历史反映了中国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历史。从50万年前,古人类采用各种各样有颜色的小石块装饰自己。旧石器时代将玉石打造成为石斧和玉片,运用于狩猎和刮食兽肉。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用玉做成凿、环、玦等,还有的地区将玉石做成耳铛、珠等饰物。距今7000-8000年的红山文化有以琮、钺、璋、玉匕、玉凿等礼器为代表的玉雕件。  相似文献   

10.
《文物》1979,(3)
咸阳市周陵公社新庄,是汉元帝渭陵所在地。1966年,在渭陵北稍偏西约360米处,发现玉奔马一件(图版叁:5)。玉奔马出土时被裹在硃砂内,同地层中有"长生无极"、"长乐未央’’瓦当和绳纹瓦片。1972年以后,又在此地陆续发现了几件玉兽、玉俑和其他文物,证实了玉奔马时代应属西汉。  相似文献   

11.
殷志强 《收藏家》2000,(5):50-51
汉代是中国琢玉史上丧葬玉品种较多的时期,玉握豚(亦称玉握猪)是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曾风光一时,对后代玉器亦有一定的影响。1996年,我在撰写《汉代玉猪与后代仿品》一文时,当时以为已把汉代玉握豚“一网打尽”了。当拙文于1996年8月在《收藏家》18期上发表的时候,承徐州博物馆馆长李银德先生惠许,我在该馆库房观摩玉器,突然发现我的小文“挂一漏万”,原来我文中关于玉握豚文的资料,仅收了具象玉握豚,漏了抽象玉握豚这一“半壁江山”:江苏徐州地区出土的汉代抽象玉  相似文献   

12.
室外,砂轮机发出刺耳的尖叫,一块完整的昆仑玉在这刺耳的声音中从石头里分割了出来;屋内,七八个工人挤在一起,在“嗡嗡”作响的电动机旁,手持雕刻刀雕琢着手里的昆仑玉。而无论是在屋外还是在室内,到处都是弥漫的粉尘,进出的人员都捂着一个大口罩。  相似文献   

13.
初读郭店楚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初读郭店楚简庞朴企盼已久的荆门战国竹简,1998年4月底正式出版面世了①。早从1994年起,有关这批竹简,便有许多传说,纷纷扬扬。足足等了四年,我们这些局外人,总算得以一瞻玉影;虽然还是无缘亲炙芳容,已经很是知足了。而且,四年的岁月,在我们固然急不可...  相似文献   

14.
宿晨 《收藏家》2006,(8):29-34
国人尚玉已有8000年的历史,中国玉器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同时它那浓厚的艺术风格也成为中华民族灿烂的艺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发展中与政治、宗教、道德、文化等方面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了独特的玉文化。如:玉之五德、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都反映了我国爱玉喜玉的特殊感情,也是其他艺术品所无法比拟的。我国在新石器时代玉器琢制工艺方面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当时的先民不但已经熟知寻找玉矿、开采玉料、掌握了切割钻孔技术,而且在玉器表面上还熟练的实施了阴刻、减地、碾磨、抛光等装饰手法。器物造型更是丰富多彩,有圆雕…  相似文献   

15.
读了你在《中州今古》2000年第一期上发表的《破译河图》文章,总觉得你的说法缺乏根据。 一、你断定《河图》就是黄河美石,破译了一个千古之谜。你的根据是《尚书》上把河图和大玉、夷玉、天球并列,肯定也是—种玉,因为上古时所有的美石统称玉,所以《河图》就是美石。尽管流沙河先生说你的推断有道理,但毕竟是猜测,不要先下断言,给你的同行们留点商讨余地。 二、你根据《吕氏春秋·应同篇》中有”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断定丹书和洛出书处大不相干。 岂不知,在你发现这段文字之前,清人梁玉绳撰《史记志疑》第82页对这段文字…  相似文献   

16.
<正>说起扳指,就不能不提中国渊源流长的玉文化。从文化时期起,人类就已经认识到并使用美丽的石头作为装饰品和礼器。玉器在古代有很多种,以地方玉、和田玉、岫岩玉、玛瑙等为主。古人贵玉,玉被用于饰物、器具、乐器、钱币的制作以及礼仪、祭祀  相似文献   

17.
曲石 《文博》2000,(3):61-63
中国人自古有爱玉的传统,尤其是当代佩玉藏玉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中国民间收藏的古玉,尽管比不上考古文博单位的高品位,但不乏精美上乘之器。如今年中国民间收藏玉器展上所见的红山文化玉兽块、玉笛、商代玉柄形器、西周玉鸟、玉琮、春秋玉虎璜、战国云纹玉琮、东汉玉圭等,都可视为杰出的代表。这些古玉器虽辗转流传,但多数出处较为明确或传承有序。它们既是庋藏的珍品,又是古玉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这里将本人对其认定简作介绍,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袁媛 《大众考古》2022,(1):53-56+98
<正>带板是缀饰在腰带上的扁平板块,起自战国时期,经魏晋南北朝演变延续至清代,象征着古代王公显贵的特殊身份,有玉、金、银、铜、琥珀、玛瑙、珊瑚、乌角及木等多种质地。一条腰带镶嵌13—26枚带板,明代中后期形成相对固定的20枚一组。带板板面纹饰多样,有动物、花卉、人物、文字和素面,也常以组合的形式出现。明洪武十六年(1383),朱元璋严格冠服制度,据《大明会典》记载,文武官员朝服革带“一品玉,二品犀,  相似文献   

19.
2003年初,我们在清理库存文物时,发现一批1986年陕西长安县(今西安长安区)大兆乡东曹村出土的文物,有陶器、陶涌、玉、石、料器和开元通宝钱等300余件。经过细心整理、清点,发现其中大部分为唐代遗物,也有北魏“正光四年”铭墓志砖。所整理的出土文物,品种多样,大多制作精致,施彩绘,美观大方,造型新颖别致,生动活泼,具有较高  相似文献   

20.
《红树青山》瓷板画插屏张兆祥插屏是屏风中的一个类别,屏扇与屏座可装可卸,故称之为插屏。插屏的尺寸大小不一,大者多为厅堂内陈设,称座屏或地屏,小者为几案上的装饰,称台屏或砚屏。屏心常见有翠、玉、骨、象牙、木、漆、大理石雕琢而成的各种图案及瓷板绘画等装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