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自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署以来,在南北朝鲜之间便存在一个非军事区,即所谓的"亚洲柏林墙"。以这堵"墙"及其隐含的复杂背景为核心,朝鲜半岛一直处于紧张局势中,险情不断出现。即便在冷战结束后,这一状况仍未改变,反而愈演愈烈,尤为引人注目的就是朝鲜三次核试爆危机。于是,人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朝鲜半岛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现在,我相信希拉·伊格尔(sheila Jager)教授的新著《兄弟阋墙:没  相似文献   

2.
正清在入关之前,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两次攻打了朝鲜(指李朝)。一次是在1627年(天聪元年),朝鲜国王仁祖避入江华岛,双方结成了兄弟关系,史称"丁卯之役",朝鲜称"丁卯胡乱"。另一次是在1636年(崇德元年),皇太极亲征朝鲜,史称"丙子之役",朝鲜称"丙子胡乱",其结果朝鲜战败投降,国王仁祖出南汉山城,向皇太极称臣纳贡,双方结成了宗藩关系。根据《南汉山城盟约》,朝鲜要岁时朝  相似文献   

3.
苗威 《安徽史学》2017,(6):17-25,37
公元前1046年—前108年,朝鲜半岛上前后相继,存在着两个以"朝鲜"为号的政治实体,前者的王族是殷人箕子及其后代,称为箕氏朝鲜;后者的王族是汉人卫满及其后代,称为卫氏朝鲜。相对于半岛而言,朝鲜的建立者属于东迁的幽燕之人;政权建立后,与古代中原王朝是明确的"侯国"或"外臣"关系,在政治伦理中属于治内之地;朝鲜灭亡之后,其故地长期由自汉至唐的中原王朝直接管理,自7世纪末,新罗、高丽、李氏朝鲜次第建立,并持续北拓,逐渐领有古朝鲜故地。对"古朝鲜"进行深层考察有助于明辨被混淆的古今。  相似文献   

4.
明代嘉靖"大礼议"深刻改变了明代政治格局和国家祭祀体系,并引起朝鲜王朝君臣的高度关注。朝鲜中宗不断遣使庆贺世宗胜利,这有助于缓解其自身的内外危机和王权困境,并促成明鲜关系更为亲密。与此同时,朝鲜君臣结合本国政争对"大礼议"所做的评论,体现出朝鲜权力结构和士林政治的若干特点。朝鲜王朝后期,多次出现旁支继承王位的情况,"大礼议"再度成为影响朝鲜政治的历史参照,仁祖"礼讼"几乎是明"大礼议"的朝鲜翻版。其间,丁若镛等人从礼学角度对"大礼议"做了深入反思。从"大礼议"角度看,明朝对于朝鲜,既是榜样,又是他者。  相似文献   

5.
镂—罗杰斯远征是美国与朝鲜的第一次官方接触,由此引发的1871年美朝战争是美朝政府间的第一次军事冲突,史称"辛未洋扰"。镂—罗杰斯远征作为美国"炮舰外交"的体现,其实质是希望通过武力威慑逼迫朝鲜开国。远征团对朝鲜国情和朝鲜"锁国"政策认识不足成为"炮舰外交"失败的直接原因,镂斐迪的个人因素也是失败的原因之一。镂—罗杰斯远征是美国打开朝鲜国门的第一次尝试,尽管未能成功,却为美国最终敲开朝鲜国门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是西方条约体系对东方华夷体系的又一次冲击,对美国、朝鲜及东亚格局产生了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朝鲜王朝向清王朝提出穆克登碑文所标示的界河"土门"不是图们江,而是海兰河(后来改为黄花松沟子),中朝两国应以"土门"分界。为此,双方进行了两次界务谈判。谈判中,朝鲜李重夏虽然坚决主张"土门"非今图们江的"两江说",但其实知晓这一观点是错误的。界务谈判后,李重夏以"别单"形式几次撰文上奏政府,阐述了他对"两江说"的真实看法,论证了"土门"即图们江、图们江自朝鲜王朝初年就已是中朝两国界河的史实,揭露了"两江说"的策划者是鱼允中,被朝鲜称为"分界江"的布尔哈通河与现实界河毫不相关等。  相似文献   

7.
"丁卯之役"和"丙子之役"是朝鲜和后金(清)之间所发生的两次重大战役,两场战役对朝鲜本国的发展,对朝鲜和满清的关系发展以及对明朝政府的影响都很大。单纯着眼于这两次战争,虽然从原因和结果上分析两次战争各不相同,但在差异中又有相同的层面。从原因上讲,虽然两次战役爆发的具体原因不同,但都是金朝两国政治矛盾的延续,从结果上来讲,虽然两次战争后金获利不同,但两次战役同样都没有彻底占领朝鲜。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资本主义不断侵略朝鲜,此时朝鲜国内政治腐败,农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朝鲜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朝鲜先进的知识分子和开明的官吏在吸收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技术,初步形成了代表朝鲜近代社会发展方向的开化思想。  相似文献   

9.
今年10月2日,是一个值得朝鲜半岛铭记的日子。这一天,韩国总统卢武铉"徒步"跨越朝韩军事分界线,开始了对朝鲜的访问。这是继2000年6月韩国时任总统金大中对朝鲜进行历史性访问之后,朝韩首脑的第二次会晤。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在平壤亲自迎接卢武铉。  相似文献   

10.
抗倭援朝战争初期,明与朝鲜间本来稳固的宗藩互信关系出现危机。战前,先是朝鲜私自通信日本种下祸根,继由东亚贸易网传来朝鲜诱引日本入犯大明的报告。朝鲜感到压力后迅速派使辩诬,暂时修复了信任关系。战初,朝鲜节节溃败,但迟迟未向明廷请援,再度引起明朝怀疑。面对危局,明朝主动派人勘疑,先后派三拨使节进入朝鲜;朝鲜则连遣使节入辽、入京请援,同时与东来明使臣沟通,释疑辩诬。经过努力,双方终于再建信任关系,并迅速投入到联合对日作战中。上述信任危机的产生及其应对处置,一方面揭示出明代中朝"典型宗藩关系"中存在"不典型"的一面,"事大字小"行为中隐含着别有意味的内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明、鲜宗藩关系框架下,辩诬、勘疑等手段因常用于处理不良事件而成为宗藩体制之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正>中朝人民在朝鲜战场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较量,5次战役后,双方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美方黔驴技穷,违犯国际公法,施放毒菌,妄图在朝鲜战场上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12.
《环球人物》2013,(6):24
去年12月和今年2月,朝鲜先后宣布成功发射第二颗"光明星3"号卫星和进行第三次地下核试验。朝鲜的做法受到了国际社会多方的反对和谴责。2013年2月12日,中国外交部也发表了声明,对朝鲜再次进行核试验,表示坚决反对。  相似文献   

13.
负责核试验和导弹发射2013年2月12日,朝鲜在咸镜北道进行第三次核试验,从而引发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外界纷纷猜测,朝鲜真实的核威慑力和核投送能力究竟到了什么样的程度?据韩国媒体报道,目前,朝鲜已拥有较强的弹道导弹研制能力,现有的"劳动—1号"等大批量  相似文献   

14.
郝淼 《湖南文史》2013,(6):26-27
近来,朝鲜半岛火药味越来越浓,“第二次朝鲜战争”似乎一触即发。回顾历史,近半个世纪以来,朝韩摩擦时有发生,朝鲜半岛屡屡陷入战争危机。导致战争危机的原因各异,有些甚至让人啼笑皆非。  相似文献   

15.
清朝朝鲜边民迁入延边地区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清初期因战争被掳至满洲贵族庄园劳作的包衣;第二个阶段是封禁期间非法越境,以狩猎、挖参、垦荒为主的朝鲜边民;第三个阶段是1860年因朝鲜北部自然灾害而大规模迁入,这一时期的大规模迁入使移民数量迅速增大,究竟是"刷还"还是入籍,使清廷和朝鲜政府陷入两难。沙俄的入侵引发严重的东疆危机,清朝部分具有远见卓识的大臣看到了处理朝鲜垦民问题的新对策。垦民聚集使封禁政策名存实亡,清政府顺应时势开始移民实边,对朝鲜移民规划入籍,从而拉开了朝鲜移民开发延边地区的序幕。这段历史中,朝鲜边民在各个时期的作用不同,封禁时期朝鲜边民的犯越一方面盗取我国境内名贵药材、猎物等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开垦土地,试种水田,成为近代延边经济开拓者。本文以朝鲜边民对延边地区开发为主线,对清朝封禁政策和朝鲜边民犯越做了一个细致的阐述,从推动延边地区近代经济发展的角度对朝鲜边民的作用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16.
朝鲜半岛危机的症结究竟何在?如何才能回到和平谈判的轨道上?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了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朝鲜问题专家张琏瑰。环球人物杂志:有人认为,朝鲜半岛危机的发展过程中,朝鲜有一套完整的计划。你也这么看吗?张琏瑰:朝鲜当然是有计划的。朝鲜三代领导人有三个不同的历史使命。金日成打败日本、美国,建立独立的国家;金正日通过发展核武器,  相似文献   

17.
金成镐 《世界历史》2012,(3):13-20,157,158
自1910年朝鲜被日本强制"合并"以来,朝鲜爱国志士纷纷来到中国东北地区,继续坚持抗日民族革命斗争。1930年以来,朝鲜民族共产主义者根据共产国际"一国一党"的组织原则,大多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我党的统一领导下,肩负着"双重革命使命",与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日武装斗争。朝鲜民族共产主义者以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在中国东北抗日武装斗争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并逐步形成了以金日成为首的朝鲜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核心力量。这段历史是中国东北抗日革命史的一部分,是朝鲜抗日民族解放斗争史的主要内容,而且是现代中朝友谊史的光辉篇章。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利用朝鲜战争和两次台海危机,曾经先后三次策划了分裂中国的大阴谋,蒋介石对此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得到了毛泽东的赞许。在“一个中国”这个关平民族大义的原则问题上,毛泽东与蒋介石这两位争斗了几十年的“老对手”似乎是不谋而合地想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19.
1971年南亚危机是冷战时期一次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地区危机。整个危机的发展演变过程直接关系到中、美、苏、印、巴五国之间的互动以及政治—外交—军事多重博弈。可以说,1971年南亚危机以及第三次印巴战争既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生死较量,也关系着中美苏三国围绕南亚次大陆展开的斗争。中美两国极力推动的战略接近亦通过此次危机得到检验,并为中美苏"战略大三角"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许篈作为朝鲜圣节使团的书状官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来华,在使行途中目睹了遭受"达子"焚荡的辽东诸堡、与遭受劫掠辽东人的交谈及返程途中亲历"达子"犯边的过程,深刻体会了万历初年的东北边疆危机。目前学界对"达子"身份存在分歧,本文拟通过对朝天记中的史料进行分析、考证,并确定"达子"的真正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