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秦直道不经上郡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直道不经上郡的证据陈静文启见载于司马迁《史记》中的秦直道,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为防御匈奴势力南侵而兴修的一条国防大道。关于这条道路的具体走向,早在70年代中期,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经过实地考察并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已将其基本复原清楚(史念海《秦...  相似文献   

2.
秦直道与甘泉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直道是关中通往北方的重要交通干线,是陕西境内的一条重要的古道路遗迹,堪与长城、秦皇陵相提并论。近年学者对秦直道的考察研究卓有成效,两千年前我国劳动人民用智慧和血汗浇筑的直道,虽然旷远迷茫,目前存在经地相异的路线分歧。但是,神秘面纱彻底揭开的日子已为时不远。秦直道由云阳(今陕西淳化县北部汉甘泉宫遗址所在)至九原郡(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起点云阳,秦汉建甘泉宫,在我国道路交通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重大作用。本文就秦直道与甘泉宫相关的几个问题,作以论述。一、秦直道起点在云阳甘泉学者对秦直道…  相似文献   

3.
世界古代高速公路之首——秦直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千古一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倾全国之人力、物力,兴建了两项名传亘古的浩瀚工程,一为修筑长城,二为“治直(道)、驰道”。长城绵延万里,巍然耸立,作为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历代吟诵,妇孺皆晓。而同等距离内修建规模和工程难度与长城相差无几的秦直道,则世人所知者甚少。关于秦直道,文献虽有记载,但极为简略。翻遍《史记》、《资治通鉴》这样的史料巨著中,仅觅得“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三十五年使蒙恬除直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千八百里,数年不就”等这…  相似文献   

4.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东巡途中驾崩,赵高、李斯、胡亥策划沙丘政变,将棺载在辒凉车中,经直道返回咸阳。随后胡亥即帝位。这是秦二世胡亥经行直道的明确记载。秦二世元年(前209),由李斯、冯去疾等随从往东方巡行。"遂至辽东而还""还至咸阳",很可能再次行经直道。致使望夷宫之变发生的"二世梦白虎啮其左骖马"及"斋于望夷宫,欲祠泾"事,或许也与直道交通有关。  相似文献   

5.
透过历史的沙尘,我们往往可以看到许多千古奇观。然而,与万里长城同时崛起,纵贯祖国南北的又一条巨龙——泰直道,却迄今鲜为人知,更难寻觅到咏赞它的点滴诗文。但它的不少壮观的痕迹却至今犹在,令人穆然追思…… 公元前210年到212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除以国都咸阳为中心,修筑了通向原六国首都的驰道外,还旨令大将蒙恬由距咸阳不远的陕西淳化的云阳郡,通向包头西的九原郡,修建起一条长1800里(约今1400华里)的捷近的“直道”。这条直道由陕西北部的定边县进入鄂尔多斯高原,经今乌审旗北,东胜市西南,在今达拉特旗昭君坟附近渡过黄河,到达包头市西南秦九原郡治所。这条直道穿越整个鄂尔多斯地区,从而把京卫和边防连接起来。一旦边事告急,军队就可以从京都咸阳直达塞外国境。这是当时连通中原和北方的一条主要交通干线。  相似文献   

6.
王富春 《文博》2005,(3):64-67
秦直道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对付匈奴南侵,于公元前212~210年派大将蒙恬,役使10数万民众,用不到两年半时间,修筑的一条南起咸阳北的云阳林光宫,北至内蒙包头西的九原郡,全长1800里(合今742.5公里)的军事大道(图1)。秦直道的走向及所经路线史籍记载非常简略,不足百字,再加上两千多年环境  相似文献   

7.
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专政和国家的统一,严厉打击了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复辟活动,同时坚决抵御匈奴奴隶主贵族的骚扰。他大力建设交通道路,作为加强军事力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当时所建设的交通道路有驰道和直道。驰道以国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为中心,通向全国各个重要地区,尤其是六国的古都。这主要是为了打击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复辟活动。当然,  相似文献   

8.
秦直道,作为秦始皇维护统治的三大措施之一,在秦朝短暂历史中有着其独有的作用和影响。随着近年考古工作的开展,有关秦直道的考古遗迹不断被发现。而在目前的学术界中,对于秦直道的某些细节问题还存在不同的观点。在此笔者希望通过对文献、考古资料的综合分析,对那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详细论证,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秦直道调查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九八四年五月,笔者和中央美术学院靳之林教授对部分秦直道进行了徒步考察。一九八六年十月戴晓、白新民和笔者组成宜君秦直道考察队继续考察,十二月底结束(图一)。调查从咸阳市北出发至内蒙古包头市西,在考察中发现了五座行宫,九个兵站遗址和许多的“五里一墩”的锋火台。《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崩于沙丘平台。……,行,遂从井陉抵九原。……行徒直道至咸阳,发丧。”《史记,蒙恬列传》:“三十五年,使蒙恬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  相似文献   

10.
徐伊丽 《丝绸之路》2011,(15):20-21
2011年新年伊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专家们在秦直道所途经的甘泉境内方家河处发现了古代交通环岛。这是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日前,笔者特意前往探查,认为此处交通环岛应该是不成立的,而是在方家河处应该有两座千年古桥。  相似文献   

11.
The most famous road built during the Qin dynasty was the Zhidao, literally, the Direct Road. The Direct Road connected Ganquan, near the capital, with the northwest corner of the empire, and historians have discussed it since ancient times. Yet the earliest sources do not give any information about the Direct Road??s specific route, leaving this question open to debate. In recent decades, there has been a controversy among historical geographers and archaeologists about the path the Zhidao took, and numerous articles have been published proposing variations of two main possibilities. This article gathers relevant historical materials, reviews the scholarship on both sides of the debate, and discusses the difficulties that emerge when scholars seek to integrate history and archaeology.  相似文献   

12.
从唐代越窑遗存来看,窑址相对集中在上虞曹娥江流域和慈溪上林湖四周。何处才是越窑秘色瓷的原产地?至今学术界还没有找到确凿的实物证据,也没有地方志记载,只有唐诗对越窑秘色瓷的记载较为详细。本文通过研读有关描写越窑、越瓷的唐诗,实地考证诗文中记载的越瓷产地的人物、地名和相关典故,结合窑址附近出土的墓葬志文和族谱,提出秘色瓷原产地"上虞说"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瞿林东 《史学集刊》2006,(4):104-109
中国古代史学在发展中,存在着直书与曲笔的斗争,这在官修史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史馆又是这种斗争最为集中的地方。然而,历代正直的史家坚持直书的精神、追求信史的目标从未改变。《唐会要》中的《史馆·史馆杂录》所记的史事,反映了唐代史家追求信史目标的足迹,以及他们的操守和信念,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边疆问题日趋严重。史念海先生与他的老师顾颉刚先生十分重视对边疆史料特别是西北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史先生写下了这篇文章,旨在揭示中国疆域沿革的历程,以激发国人的抗日热情。史先生认为: 清代学者十分关注西北史地问题,早在乾嘉时期,即有人致力于西北史地之研究;乾嘉之后,西北边疆多事,探讨西北史地的人日益增多。他们或整理史地文献,或撰写史地专著,或记述清廷在西北的武功,或记载中俄在西北的界务,产生了一批重要的著述。这些著述,大都仍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释赞宁《宋高僧传》承继梁代释慧皎《高僧传》、唐代释道宣《续高僧传》而作,是记载唐初至北宋初三百多年间佛教僧人精英的总传。要了解佛教在中国的生存发展情况离不开佛教史籍,同时佛教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宋传》成为研究唐代至宋初中国佛教史、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历史学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6.
孙大坤 《史学集刊》2020,(1):121-128
辽朝共有北南二枢密院,但每一枢密院可以由两名或以上枢密使共同执掌。辽朝的知枢密院事实乃未经正授的枢密使,因此当辽朝同一枢密院内有枢密使与知枢密院事并立,实际上也相当于该枢密院同时受两位同级别长官管辖。辽朝枢密院一院多使现象的制度渊源来自于五代,一方面因袭了晚唐五代两名枢密使共同执掌枢密院的传统,另一方面继承并推动了枢密院地位不断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毛诗注疏》版本流变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诗注疏》为儒家经典之一,汇集了汉、唐两代学者为解读《毛诗》而作的重要注释。本文对它的版本流变作了全面的考察和清晰的梳理,并指出了后世学者在相关问题上的部分失误。  相似文献   

18.
唐长安大明宫有浴堂殿,在德宗至文宗朝为皇帝的主要寝殿之一,常于此召见翰林学士或重臣,成为这一段时期朝政活动的重要场所。弄清其地点,无疑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然其所在,诸说多有抵牾,自宋代程大昌《雍录》确定其在紫宸殿东,后世学者大多沿用。本文对文献记载重新进行考辨,从而确定浴堂殿位于金銮殿西、东翰林院北。  相似文献   

19.
唐代前期都督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鉴于前人对唐代都督府认识的分歧,本文从文献的角度论证了今人观念下的都督府自唐代建立至安史之乱的不同职能,即军政职能、民政职能、监察职能。并重点阐述了前两种职能所依据的社会背景,二者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三种职能下都督府与常州之关系,力图解决困扰都督府研究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宁欣 《史学史研究》2011,(3):111-119
代北胡姓在魏孝文帝改革时,进入中原的族姓基本都改成汉姓,除了众所周知的若干大姓,其实还有不少中低等氏族,乌石兰氏改为石氏即是其中之一。历时数百年后,随着南下、汉化、改姓、改籍贯等,进入唐朝的石氏家族,已经汉化,但仍然保留了代北胡姓的影子或尾巴,甚至与汉晋中原石氏纠缠不清。通过对"唐故衡王府长史致仕石解府君墓志铭并序"的释读,同时辅以撰写者石洪的相关材料,可以得知,石解与从弟石洪,虽然有可能是分属风马牛不相及的汉胡族系,但起家走的都是科举之途,发达和辉煌也与文化素养有直接关系,两门石氏辗转各地,在石解和石洪前后几辈逐渐形成以河南洛阳为中心的居住和仕宦圈,反映了部分中等士族在唐后期向洛阳集中的趋势。其中,代北胡姓社会关系网的遗存仍然若隐若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