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盈盈  于祥 《旅游》2012,(2):84-87
有一种说法,一个城市茶馆的数量和它的节奏成反比,茶馆多,说明这个城市的人们愿意把一部分时间拿出来,品茶聊天消磨时光。游走苏州,大大小小的茶馆遍布大街小巷,自成一景。泡茶馆,苏州人谓之"孵"。单从字面上就可以意会,"孵茶"是一个需要花点时间才能办到的事。或许正是因为这里的人们喜爱喝茶,上苍才眷顾地把绿茶中的精品碧螺春洒在苏州。  相似文献   

2.
临涣镇位于皖北濉溪县城西南37公里,浍河北岸,方圆仅有3公里,常住人口不足两万,算不上闭塞,却也未曾有过繁华。据说临涣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攻打的第一座城池就是临涣,伍子胥、曹操和太平军、,邓小平、刘伯承曾在这里指挥过淮海战役。几千年的历史造就了临涣丰富的文化,其中最有名的要算是茶。  相似文献   

3.
茶馆     
去年在这里的《中央日报》副刊上,我发表过一篇题为《茶馆》的文章,记述成都茶馆之多,川人喜欢喝茶的情形。当时的结语是"茶馆无妨坐,卢仝不可学",怀乎"殷忧启圣,逸豫亡身"的古训,终日泡在茶馆里似过于逸豫,在平时已不大好,在战时更要不得,这许不是我独创的见解,有心人想都有此感。  相似文献   

4.
请勿误会 ,我指的茶馆并非老舍先生笔下那种九流三教会聚一堂的茶馆 ,而是一些莘莘学子苦于无立锥之地 ,只好以之权充书斋的小茶馆。在抗日战争时期 ,我也是那些莘莘学子中的一员。当时确乎出于无奈 ,但现在回想起来 ,在那嘈杂扰攘的环境中 ,动中求静的生活却也别有风味 ,对于自己练就的那点不为外物所扰的功夫 ,也很有几分自豪。所以后来每当有人问及我的学历时 ,我便会情不自禁地打趣说 :“我是在昆明大西门的茶馆里上了几年大学的。”当时的景象至今还栩栩如生 ,城楼外那条湫隘低矮的小街上尽是牛溲马渤 ,街中心川流不息地来往着一些驮着…  相似文献   

5.
正不管怎样源起,多年后的今天,各式甜茶馆已经遍布拉萨。浸泡在星罗棋布的甜茶馆里,喝着甜茶,吃着藏面……人们就仿佛融入了慢时光的色彩。拉萨人很喜欢泡甜茶馆,阳光见缝插针地从窗棂、屋顶侵入,弥散着些许茶香混合奶香的空间里,人们在这里闲适自在,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甜茶是一种舶来品,据说是受印度和尼泊尔的影响。有据可循的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拉萨街头就出现过甜茶馆。  相似文献   

6.
西南联大和《茶馆小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景山 《炎黄春秋》2003,(10):71-73
我第一次坐茶馆是在四川。那是抗战初期,随家逃难到重庆,在郊外化龙桥住校读复旦中学。家住市内,每逢周六下午回家,必到嘉陵江边的公路上等进城的车,车未到时,就在路旁的茶馆小坐。虽说是茶馆,其实很简陋,也就是竹杆子搭起个茅草篷而已,多半是戴斗笠穿草鞋的挑夫、小贩、抬滑杆的,在这里喝口水,歇歇脚。抗战中期到贵阳马鞍山读国立十四中高中,周日外出,每在水口寺位于水上的茶馆里逗留,看清澈见底的南明河水徐徐流过,岸边巨大的水车缓缓转动,常常流连忘返。  相似文献   

7.
在滔滔金沙江南岸,在巍巍云贵高原西面的滇中武定有座茶房山,最高处海拔2199米,群山延绵,在这里曾经谱写着一部厚重而灿烂的茶馆文化史诗,它是茶文化史诗中一罐耐人寻味的陈酒。每每提到茶房山,武定人都能讲述一个又一个动人的茶馆文化故事,这个故事让人越品越有滋味。  相似文献   

8.
川茶飘香     
刘乾坤  王永 《旅游》2007,(5):42-47
茶文化在四川已经被演变成独具巴蜀特色的“茶馆文化”。有谚语说:四川“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 四川的茶馆一直以来都极为兴盛。不论是风景名胜之地,还是闹市街巷之中,到处都可看到富有地方色彩的民间茶馆。这些茶馆收费低廉,服务周到,顾客往往一杯香茗,一碟小吃,便可坐上半日。在与亲友纵论畅谈之中,巴蜀大地的茶文化也被体现得淋漓尽致。[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邬维薇 《旅游》2010,(8):78-81
都说成都是最适合生活的地方,这里的美食多得可以编成歌谣,这里的茶馆遍地开花,这里的人们太过悠闲自在,古蜀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天府之国的自然馈赠。造就了这样一个天堂般的城市。身在成都,经常也不禁为成都人休闲小资的生活态度感叹。成都人真算得上是及时行乐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这张照片是一位名叫cecilBeaton的英国人在抗日战争期间拍摄的。摄影师选取了老成都市内的一家普通茶馆作为摄制背景,把茶馆内的民生世相巧妙地浓缩在方寸之间,仿佛昨日。  相似文献   

11.
汪曾祺的泡茶馆,那是早就“泡”得成了 癖,出了名的,这在其同辈作家之中,确乎称得上首屈一指。 汪曾祺的泡茶馆之癖,那是在受了其家乡的高邮茶道文化俗风陶染之下,才始养成的。昔日高邮镇上的大小茶馆比比皆是,远远驾乎酒店之上。尤其紧傍运河码头的那条街上,老虎灶茶馆更是鳞次般相挨着的。只因南来北往的那些盐船、粮船、鱼船、草船,都得打高邮这里驶过,昼夜川流不息。这些船只临到在此泊岸之时,但见许多船户、水手,以及纤夫、挑夫之类苦力,皆络绎来到茶馆里歇脚、喝茶,顺便嚼些干粮,或则唤来面点、干丝什么的,既好解渴解饥,也好解却弄船和坐船的疲乏。 不过在汪曾祺来说,泡茶馆“泡”得最上瘾,也是叫他最难忘怀的,则是在昆明西南联大的那些日子。其时他在昆明先是读书,后是教书,一连住了七年之久,几乎无一日不泡茶馆。 昆明的茶馆就其规格来说,无非属于两类:一类是大茶楼,一类是小茶铺。对于前一类,汪曾祺是很少涉足的;而他常去光顾的,则是带有昆明本地茶道俗风和乡土特色的那  相似文献   

12.
陈嘉祥 《神州》2010,(4):59-63
四川人爱摆龙门阵,尤其喜欢摆四川的龙门阵。茶馆就是摆龙门阵的好地方,所以四川的茶馆特别多,城里头,乡坝里,大街小巷都有茶馆。三五个人坐一果,每人面前摆一碗盖碗茶,嘴里磕着瓜子、花生,咂吧着叶子烟杆或水烟袋,就天南地北、古今中外地摆了起来。  相似文献   

13.
经过2008年汶川地震后,萝卜寨的古寨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地震的影响,许多古寨建筑倒塌,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得不在古寨对面的山上建设新寨居住,由此,古寨慢慢变成了一个空寨,而寨中那些完好的房屋也改成了一些客寨和旅游的观光茶馆.如今,随着寨子的重建和修复,又逐渐热闹了起来,现如今家家户户都种植车厘子,每年的5、6月份,随着车厘子的成熟,越来越多的游客都愿意到这里来采摘、游玩,萝卜寨也渐渐恢复了生机.  相似文献   

14.
罗腾 《巴蜀史志》2006,(3):57-59
成都茶馆历史悠久,不仅数量众多,且富有个性,茶馆名称、茶叶品质、茶具桌椅、馆内堂倌等都有独到之处,流连茶馆与成都人的个性密不可分。目前,中低档茶馆仍是成都茶馆市场的主体,传统茶馆仍受大众欢迎。  相似文献   

15.
包树芳 《民国档案》2016,(4):129-136
抗战胜利至解放前是一个非常时期,内战爆发、经济凋敝、通货膨胀。对上海茶馆业来说,面临着一个十分严峻的生存环境。茶馆店主在政府盘剥、物价飞涨中遇到了种种困难,如燃料短缺、茶价调整问题、较高的税收等。在生存压力下,茶馆店主有着独特的生存方式:依托茶会、聚赌抽头、私印茶券、逃税等。即使如此,茶馆店主也只能维持生计。生存艰难、收入微薄是对这一时期茶馆店主生存状态的恰当形容。茶馆业及茶馆店主的生存状况也是当时小商业及小商业者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6.
王笛 《史学月刊》2014,(4):85-96
从晚清到民国,茶馆都是成都最重要的公共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设施。1949年共产革命的胜利,不仅是中国政治体制的改变,也造成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根本变化。本文通过考察1950年代成都茶馆的衰落过程,来分析新生政权对待茶馆这类公共空间的态度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政府怎样加强对小商业的控制,其政策怎样导致茶馆业走向衰落,但人们在1950年代仍然能进行茶馆生活。不过对共产党来说,休闲茶馆的存在,与建设现代工业城市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由于政府对茶馆这种公共空间的密切介入,市民利用这种空间的机会日益缩小。因此,茶馆的逐步衰落,与公共生活的缩小是同步发生的。  相似文献   

17.
早就看到不少汉学家在著作中说“茶馆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这次和吕德文一起去都江堰,深刻地知道此话不假。在了解川西的茶馆之前,我就对传统英国乡村的小酒馆有所了解。那是混乱的象征,让人头疼。16世纪时由于英国酿酒业的发达,在英国各地城乡都开设有小酒馆供人们娱乐消遣。但  相似文献   

18.
以茶水供客的茶馆,开设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钱大尹智勘绯衣梦》中“自家茶博士,开了这茶坊”的台词,恐怕是关于茶馆的最早记载吧.茶馆亦称茶坊、茶社、茶肆、茶庄、茶园、茶楼等等.自唐宋以来,中国人饮茶日益普及,到清末民初时,到茶馆品茗聊天成为一种时尚,因此,茶馆业十分兴盛.九省通衢的武汉,商业贸易发达,千余家茶馆分布在三镇的大街小巷,供人们休憩、品茗、歇脚、候友、洽谈生意,联络私谊.武汉的茶馆,按其规模的大小,设施的好坏,可分为大、中、小三种户型.一般较大的茶馆,象汉口的楼外楼、江南春、怡心楼、一洞天、武汉第一楼,临城等茶馆,为了雅致、舒适,都设在楼上,大茶馆设有  相似文献   

19.
<正>旧时镇江茶馆颇多,茶饮之风尤盛,可谓"处处桥头见茶肆,条条小街有茶馆"。一些稍具规模的茶馆中还设置了书场、面饼摊点等,所以除集聚本地平民百姓、三教九流外,还吸引了众多南来北往的商贾游客。镇江上了年纪的老人大都记得,当时的茶馆有荤、素之分。荤茶馆集中在城外大西路一带商业区,大商号的老板同客商洽谈生意,一般喜好在荤茶馆,一来可边品茶,边谈生意,二来还便于摆酒宴招待。素茶坊则遍及全城,除春节停业数日外,每天均供应  相似文献   

20.
杨子华 《古今谈》2000,(1):40-41
杭州的茶馆起于南宋,至清末,有些街道茶馆鳞次栉比,全城多达两百多家,简直成了一座茶馆城市。杭州凭借西湖之胜、龙井之茶,形成了以赏景、品茗、娱乐为特色的茶馆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