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喻中 《攀登》2001,20(2):1-4
列宁在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初创时期,提出了一系列克服官僚主义的法律思想,邓小平官僚主义的法律思考则是建立在数十年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之上。比较两位历史巨人依靠法制克服官僚主义的基本思想,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克服官僚主义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2.
文军 《广西文史》2004,(3):15-21
邓小平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纵观邓小平70多年漫长的政治生涯,尽管工作岗位变换频繁,但概括起来,主要是从事领导和秘书两种工作。邓小平的秘书工作实践,是他伟大光辉一生的重要内容;邓小平的秘书工作理论,则是邓小平理论这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关于社会公平问题的论述,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主要体现在:(1)阐述了只有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平;(2)精辟论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公平的核心内涵;三、阐明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既是社会公平的实质内容又是社会公平的保障。对于我们今天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关桂霞  马明忠 《攀登》2014,33(4):19-24
邓小平民族问题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也是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时期民族问题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文章以三部分阐述了邓小平民族问题思想溯源,邓小平民族问题思想的内涵及邓小平民族问题思想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曾多次对金融问题作过重要指示和集中论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金融思想体系。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的金融思想不仅为我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而且对于加快深化金融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文试从邓小平金融思想的内容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以说明邓小平金融思想是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基础。邓小平金融思想是我国金融改革的理论源泉和行动指南邓小平对于金融问题的论述基本涵盖了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各个方面,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概括…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人才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人才思想可以扼要概括为四个主要方面“:尊重人才”是邓小平开展工作的一贯思路“;人才难得”是邓小平治国兴邦的求贤呼声“;德才兼备”是邓小平选拔人才的标准所在“;任人唯贤”是邓小平强调的根本用人机制。这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施人才强国发展战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何成学 《广西文史》2004,(3):8-14,33
邓小平领导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光辉业绩,不仅是他光辉革命历程的起点,而且对广西和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因此,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和百色起义75周年之际,对邓小平领导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光辉革命历史进行回顾与研究,缅怀邓小平对广西乃至中国革命的丰功伟绩,是很有社会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邓小平亲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1956年八大一次会议前后“以苏为鉴”探索中国建设道路为第一次,1978年批判“两个凡是”为第二次,1992年“南方谈话”为第三次。在这三次思想解放中,邓小平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第一次思想解放,邓小平是重要的参与者;第二次思想解放,邓小平是关键人物;而第三次思想解放,邓小平不仅是关键人物, 还是发起人。在这三次思想解放中,邓小平的作用一次比一次突出,他的思想也一次比一次深化。邓小平推动思想解放的功绩应当浓墨重彩地载入共和国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让年轻干部进班子,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邓小平最为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新时期做好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0.
蒲文成 《攀登》2000,(2):48-53
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本从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轨迹以及新时期统一战线性质的变化、范围与对象的广泛性、突出的地位和作用及其更加丰富的工作内容五个方面论述了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的时代特征,认为全面领会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对于我们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统一战线工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中最具有创新意义的内容之一."一国两制"构想孕育于20世纪50、60年代,周恩来对毛泽东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所作的概括即"一纲四目",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直接思想渊源.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思想,到1984年5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确认"一国两制"的构想,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国策,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阶段.1984年6月以后,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又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而且由理论变为法律、变为实践.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及其现实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基层党建是邓小平党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邓小平推进农村政治民主进程的重要历史任务。研究邓小平农村基层党建理论的主要内容、实践贡献、现实启示,对于推进新时期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深入、促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姚永丽 《沧桑》2009,(6):75-75,81
邓小平发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在准确把握时代特征,深刻洞察时代趋势的基础上,科学地回答了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如何建设和发展的问题。重温邓小平发展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学习和领会新时代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4.
“稳定压倒一切”,“中国不能乱”,“不允许乱”,这是邓小平同志一贯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反复阐述的一个很重要的新思想、新观点,也是邓小平同志总结国际国内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学习掌握这个新思想、新观点,对我们深刻理解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指导意义。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稳定,内容是很丰富的。根据《邓小平文选》中的论述,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治…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关于党内监督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这是他的党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和深刻把握这一思想并以之指导实践,对于促进党的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完成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党内监督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形成和不断发展的。邓小平党内监督思想形成于抗日战争后期,发展于五、六十年代,成熟于改革开放时期,这是对毛泽东党内监督思想的继承和发展。1、从1941年至1951年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邓小平在地方工作,主要是从事战役指挥和土改。1942年9月,邓小…  相似文献   

16.
平等的政策 发展的政策程然《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首次公开发表了邓小平关于“立足民族平等,加快西藏发展”的重要谈话。这是1987年6月29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谈话的一部分,是邓小平关于民族问题论述中的重要篇章。这篇谈话思想内涵丰富,展现出中国这位...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导我们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本文论述了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内容 ,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步骤和评价标准。深刻领会和把握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 ,对于深化和推进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 ,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以及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所提出的伟大构想,这是邓小平对祖国统一大业执着追求的结晶,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掌握“一国两制”这一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对于我们全面把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好形式(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的经济理论,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凝聚了邓小平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的智慧和科学创新精神。在深化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认真学习和正确把握邓小平的经济理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领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了经济建设中的各种问题。他以极大的创新勇气,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并在理论上进行科学的分析与总结。形成了一系列崭新的经济理论观点;第一、经济建设始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关于农业发展的"两个飞跃"理论,抓住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和农业生产方式改造这两个关系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指明了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趋势。正确认识和实践邓小平这一重要思想,是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的重要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