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凌云 《安徽史学》2004,(2):108-109
由徐则浩、宋霖主编,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新四军军部在皖南>问世了.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它以大量的资料,客观、公正地描述了新四军军部在皖南三年的光辉战斗历程和丰功伟绩.在新四军历史研究方面,如序言所说,"有所前进,有所开拓,有所创新".它的珍贵之处,在于打破了思想上束缚,敢于触及学术研究上的难点、焦点,填补新四军历史研究的空白,为铁军立丰碑,为英烈塑群像,体现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反映了长期以来很多新四军老战士的心愿.  相似文献   

2.
李清泉 《安徽史学》2004,(2):105-105
徐则浩、宋霖同志主编,历时四年,数易其稿的<新四军军部在皖南>一书出版了,我因目疾未能详读,但觉得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重要著作,是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它的出版对新四军历史的研究工作很有意义,第一,它填补了新四军研究的一大空白;第二,它为新四军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3.
王传厚 《安徽史学》2004,(2):111-111
徐则浩、宋霖主编的<新四军军部在皖南>一书,已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它全面地记述了新四军军部在皖南领导大江南北的广大指战员,同仇敌汽,万众一心,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军民团结,抗战到底的悲壮历程;透彻地分析了新四军军部在皖南三年的历史地位和其经验教训.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本像这方面的专著,可喜的是,该书填补了新四军历史研究中的这一空白.笔者有幸先睹为快,读后受益匪浅,深感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史书.这部著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4.
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亲自起草过数以百计致新四军的文电,其中1938年和1940年的两个《五四指示》尤为重要,它对新四军的战略任务、发展方向、作战方针、内外关系、斗争策略做出了具体深刻的阐述,从战略高度解决了新四军向什么方向发展和怎样发展这两个重大问题。1938年5月4日,毛泽东就新四军应进行敌后游击战争致电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书记。  相似文献   

5.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的成立及其历史功绩陈书华1939年11月,在漂阳水西村成立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是新四军发展史上的重大部署。它与皖南军部、江北指挥部形成犄角之势,在日、顽、我三方鼎立,敌顽夹击极为尖锐复杂的艰苦环境中,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新四军“向南巩固...  相似文献   

6.
余茂笈 《安徽史学》2004,(2):110-110
<新四军军部在皖南>是一部记述新四军前期历史的专著.它结构独特,内容完整,资料翔实,新意迭见,堪称力作、佳作.  相似文献   

7.
王谦 《文史春秋》2006,(8):21-25
一提起叶挺,人们就很自然地将他与新四军联系在一起,这位北伐名将、新四军的主要领导人,为组建新四军、发展新四军,使新四军成为与八路军并肩战斗的、弛骋大江南北的抗日劲旅,做出了卓著功勋。蛰居澳门时刻想着报效祖国叶挺,1896年出生于广东惠阳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勤奋好学  相似文献   

8.
王征明 《安徽史学》2004,(6):109-110
今年5月收到朱强娣同志从合肥寄来的《新四军女兵》一书,浏览了目录和书中许多精美的照片,即给作者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她这个题目选得好,新四军女兵不仅是我军的骄傲,也是真正的一代天骄. 朱强娣同志这一新作,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新四军女战士的美丽风姿、战斗事迹、精神风貌和生活,它史料珍贵,内容丰厚,故事精彩,文笔生动,具有历史的震撼力和以史育人之功.作者有段话说得多好啊:"在形容新四军女兵的外貌时,我用得最多的就是‘美丽'这个词,不仅是心灵美,她们的外貌确实也是美丽的,她们的青春,本身就是美丽的.对这种美,我充满了崇敬."  相似文献   

9.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华中地区的新四军立即向徐州附近的日、伪军发出命令,敦促日、伪军立即向新四军缴械投降。但是蒋介石抢先了一步,委任驻徐州的伪淮海省长兼保安司令郝鹏举为六路军总司令,所部编成四个师,两万余人,阻止新四军接收失地。  相似文献   

10.
纪念新四军成立六十周年及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成立大会,于10月8日在北京举行。参加大会的约二千人,他们大多是曾经在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工作过的老同志。原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长叶飞,原新四军第五师副政委、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名誉会长任质斌,北京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陈明显,及王光美、林佳楣等同志出席了大会。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上海、浙江、重庆、安徽、湖北等省市的新四军研究会发来了贺电。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鲁冰向大会报…  相似文献   

11.
《项英传》有几处失实徐君华读了王辅一同志撰写的《项英传》,发现其中叙事有不实之处。现仅就其中《战斗在新四军》这一章,试举几例:(一)该书说:项英早在1938年2月14日,就提出了“关于新四军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向敌后进军的最早构想,为党中央、中央军委...  相似文献   

12.
竹沟 ,是河南确山县的一个小镇。它坐落在豫南桐柏山区的腹心地带。四面奇峰兀起 ,层峦叠嶂。 30年代 ,这里还是残缺不全的土城 ,围着一条几百栋老式民房组成的东西街。接纳桐柏山融雪和雨水的大沙河 ,从城外蜿蜒流过。别看这个并不起眼的山区小镇 ,它可是红军长征后南方 8省坚持游击战争的 1 4个地区之一。全面抗战爆发后 ,在这里活动的豫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 ,张云逸任师长的新四军第二师、彭雪枫任师长的新四军第四师、李先念任师长的新四军第五师 ,其基干的一部 ,都是来自这里。这里公开设立了新四军留守处 ,中共…  相似文献   

13.
正抗战胜利后,苏联红军占领了中国东北。当时国民党军队远在大后方,鞭长莫及。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根据地则贴近东北。面对这个历史机遇,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共中央领导人迅速作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命令八路军、新四军及各根据地组织10万大军,向东北进军。万事开头难,东北老百姓对共产党不了解,部队所到之处得不到群众支持。新四军三师师长  相似文献   

14.
柴文杰 《安徽史学》2008,(1):119-124
抗战期间,新四军开展了全方位的公关工作.对内,从物质上关心将士的生活,从精神上鼓舞其抗日斗志,优待抗属;对外,密切联系群众,广交朋友,开展国际公关等.公共关系增强了新四军的凝聚力,提升了新四军的战斗力,扩大了新四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了新四军的良好形象,优化了当时的社会互动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15.
冯超 《安徽史学》2021,(1):120-127
抗战时期,在"发展华中"的战略认识上,中原局和东南局存在意见分歧.这一分歧是抗战时期"发展华中"战略推进过程中的独特现象.刘少奇与项英在发展华中、新四军发展方向等问题上分歧严重.刘少奇坚持新四军主力"东进北上",完成"发展华中"的战略;而项英反对新四军主力"北上",主张坚守皖南,谋求向南发展.项英与刘少奇的分歧实质上是战略思维的不同.在处理项、刘分歧中,中共中央经过战略权衡后最终支持刘,是顺应抗战形势变化而作出的决策.中共中央正确应对中原局与东南局的分歧,并采取妥当方式化解分歧,最终达成战略目标,是领导智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铁军》2017,(11):17-18
8月1日,正值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三集电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之际,南京电影制片厂主创人员有幸采访了原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将军的儿子袁振威,听他倾情讲述了他父亲袁国平与新四军军歌诞生背后的故事,向人们详细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当年,袁振威还是个青年学生的时候,陈毅伯伯就曾亲口对他说:"你爸爸是著名的宣传鼓动家,  相似文献   

17.
《三百万颗民族心》是一部描述苏中四分区(今通、如、海、启地区)反清乡斗争的纪实文学作品,1993年9月在苏中四分区反乡清乡斗争胜利50周年之际,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是新四军老战士龚德向新四军将士和根据地人民献上的一份厚礼。  相似文献   

18.
1939年底至1941年初,在应对因国民党的驱赶政策而产生的新四军危局中,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提出并实施了将新四军战略重心向长江以北地区转移的方针。在实施过程中,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始终立足全局,灵活辩证地指导江南新四军北移行动的或急或缓,华北八路军南援计划的或备或启,皖南事变中军事政治应对的或攻或守,最终促使蒋介石政府不得不承认新四军坚持在长江以北地区自主抗战与发展的事实。新四军的危局在反击皖南事变的斗争中被破解,构成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后国共关系向有利于中共方面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1945年8月10日,日本政府发出乞求投降的照会.8月11日清晨,罗荣桓居住的院子,来了一批批客人,罗荣桓当众宣读刚接到的朱德总司令命令八路军和新四军收缴所有日伪军武器的电报.这一天,延安总部接连发布6道命令,命令各武装部队迅速向敌占区进军.晚上,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召开高干联席会议,罗荣桓提出迅速整编部队,向铁路线...  相似文献   

20.
1944年下半年,中共中央确定了“向南发展”的战略方针,新四军向江南发展是这一战略的组成部分。新四军南进的目的是抓住美军即将在东南沿海登陆这一战略契机,首先配合美军登陆,进而在战略反攻阶段进占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1945年上半年,粟裕、叶飞先后率新四军第一师主力南进,在浙西取得了对国民党军三次反击战役的胜利。但在江南地区新四军、国民党军、日伪军三方的军事斗争中,新四军兵力处于劣势,又不能获得江北新四军的大力增援,只能调整策略,等待形势变化。抗战胜利后,江南新四军未能进占大城市。随着中共中央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江南新四军最终全部撤往江北。中共中央的全局战略与江南新四军的局部进退之间形成联动与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