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尊志 《南方文物》2010,(4):133-137
我国的汉代墓葬分布区域广,发现数量多,已经具备了进行区域性研究的条件。进行汉代墓葬的区域性研究,既要作基础性的研究,又要在基础性研究之上作相关社会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坚持正确的理论和方法,这样才能做到对区域性墓葬的全面研究。汉代墓葬的区域性研究可以推进整个汉代墓葬的综合性研究,进而达到我们进行墓葬考古学研究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2.
刘喆  李梅田 《文物》2022,(5):63-70
<正>20世纪以来,五代十国时期的高等级墓葬发现颇多,但与唐代同等级墓葬相比,这个时期的墓葬显得简陋得多。在过去的研究中,唐、五代的这种差异一般被认为是由于乱世经济衰退、礼崩乐坏所致。然而,由于丧葬观念和表现形式的变化,“唐代前、后期的墓葬形制乃至随葬品,在探讨等级制度等方面,无法用同一标准衡量,不再具有可比性”[1]。唐、五代之别亦是如此。因此,对五代时期的丧葬礼俗实有重新检讨之必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汉代墓葬出土较为常见的大尺寸玉璧为基本研究对象,探讨其在丧葬礼俗中的具体功能,进而扩展讨论丧葬仪式中经常出现玉璧的象征意义,揭示这一过程背后的生死观理论基础。作者认为,汉代墓葬中出土的尺寸较大的玉璧大多数是作为沟通现世和异世界的通道而出现的,人死后身体中的气被引导穿越璧门,到达天门所在的异世界,之后重新聚气为“仙”,从而实现最终的“永寿”。  相似文献   

4.
韦正 《华夏考古》2006,(1):66-72
东晋墓葬等级制度仅限于高级官员,中下级官员至庶民墓葬等级差异不明显。东晋家族内部墓葬等级差异也不明显,但各家族墓葬的形制和规格似有一定规则,而与家族地位之高低不甚关联。东晋帝王陵墓家族墓葬化,乃当时现实政治之曲折反映。东晋墓葬制度状况与东晋门阀世族社会的现实等级差异不甚相符,此认识对东晋历史研究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山西地区是发现金代墓葬较多的地区之一。其墓葬大致可分为圆形土坑墓、砖雕墓、壁画墓等几类。其中圆形土坑墓发现最少,仅见于晋北地区。砖雕墓发现的数量较多,形式各异,以往专家们己对该类型的墓葬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壁画墓也发现很多,是全国发现该类墓葬最多的省份,墓葬主要集中在汾河两岸,越往晋南越密集。壁画墓具有鲜明的特点,但以往的研究甚少。本文拟就山西地区现已发表的金代壁画墓作一初步研究,抛砖引玉,以求教于方家,并希望通过对此类墓葬的研究,使大家更为全面地了解山西地区的金代墓葬。  相似文献   

6.
晋系墓葬这个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地来讲,晋系墓葬指两周时期晋国及韩、赵、魏三国的墓葬。广义地来说,晋系墓葬泛指两周时期晋文化系统的墓葬,不仅包括晋国及三晋的墓葬,还包括晋文化系统之下其它国别的墓葬,如  相似文献   

7.
价值高、完整度好的墓葬越来越多选择整体搬迁保护。但在考古工作中,有结构缺损的非完整性但价值较高的墓葬不在少数。西安出土一座关中地区少见的、形制完整的宋金时期砖雕墓,尽管其结构局部缺损但研究价值高,是研究该时期墓葬形制、丧葬风俗的重要补充。为完整保留墓葬形制,兼顾再研究与展示,欲进行搬迁保护。保护前通过建立物理力学模型模拟墓室质心的偏移校正,并分析计算搬迁过程中砖壁的倾覆风险,确定了采取保留外部土圹固型、内部加固支撑的整体吊装搬迁方案;再根据理论计算出留土高度、通过模拟实验改进彩绘层隔离保护工艺,成功实现该墓葬的整体搬迁保护。本工作在文物搬迁保护中引入理论模型对缺损结构的量化评估,探究搬迁保护规程化方法,可为同类非完整性但价值较高的墓葬搬迁保护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8.
日知先生从世界古典文明史的广阔视野中,用中西古典文明比较研究方法,对中国早期文明史的一些重大问题提出再思考,力图重构中国早期文明史的理论框架,给予中国早期文明史研究很大震动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郑韩故城东周时期空心砖墓葬是墓葬建筑材料新形式的体现,属于战国早期木椁墓到汉代砖室墓的过渡。本文依据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新郑郑韩故城空心砖墓葬和随葬品形式及分类进行研究,以此探讨东周时期该地区空心砖墓葬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10.
宋蓉 《文物春秋》2013,(5):11-18,58
本文通过对冀中南地区中小型汉墓的墓葬形制和典型随葬器物的类型学研究,将之分为六期,分别为西汉早期、西汉中期、西汉晚期至王莽时期、东汉早期、东汉中期及东汉晚期,并概括各阶段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墓葬被古人视为灵魂在彼岸世界的居所,逝者会把他们对去世之后世界的种种设想与希望描绘成壁画、砖雕等图像,从而构成墓室中图像表现的多层世界,而这种希望的"多层世界"恰恰是通过艺术手段来实现的。从这一角度来看,清水宋金墓对虚实相生、中和之美等艺术手段的运用,恰好为墓主人的种种希望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也形成墓室构造中的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12.
仰韶文化的兴盛时期大致是指仰韶文化中期(庙底沟期),但也包括有些学者所认为的仰韶晚期的偏早阶段.近年来,由于灵宝西坡、邓州八里岗、三门峡南交口等墓葬和墓地的发现,使得目前有了更多的材料,可以对这一时期墓葬和葬仪的一些情况有一些初步的认识.本文简略讨论了这个时期相关墓葬的年代,概述了对这些墓葬葬仪的认识,并对这个时期仰韶文化葬仪与周邻文化葬仪之间的联系有所讨论.  相似文献   

13.
近二三十年来,古寄生物学在国外发展较为迅速,对古尸、粪化石和粪土的古寄生物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对墓葬腹土的古寄生物研究很少涉及。在国内,古寄生物学研究整体相对滞后,专门从事古寄生物研究者至今鲜见。我们通过对贾湖遗址墓葬腹土进行古寄生物研究,发现了一些寄生虫卵,这是对墓葬腹土研究的一次尝试和探索,也为古寄生物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秦岭 《华夏考古》2007,58(3):133-137
墓葬是考古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运用合适的统计学方法来量化墓葬的内容,继而进行相对客观的比较,一直是研究者理想的分析模式。本文主要介绍了丹麦学者Jorgensen的定量研究方法(墓葬价值与类型价值)和成果;并同时比较一项发展Jorgensen方法所做的中国考古学研究个案;希望这些能对我们今后的墓葬研究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梳妆楼墓葬墓主人的问题一直在学术界争议颇大。该文通过对梳妆楼墓上享堂建筑的西亚风格分析认为,该墓主人与爱薛之子阔里吉思这个支系家族有关,因该家族成员出身西域,且执掌与西域有关的政府事务,但这一考证仍期待更多考古发现来支持。  相似文献   

16.
通过考古已知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发现其中有诸多树的图像,树作为象征符号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寓意,本文结合文献以及《太平经》中"人有命树"的观念,揭示了汉代关于精神世界与冥世的观念,探讨了汉代人的宗教思想和生死观以及墓葬作为死后的黄泉世界营造"理想家园"等观点。  相似文献   

17.
繁昌汤家山西周墓是一座高等级的吴国墓葬。通过对长江下游西周至春秋时期吴国墓葬的等级规模和出土青铜器的比较研究,汤家山西周墓与丹徒烟墩山、荞麦山西周墓和北山顶、青龙山春秋墓属同一等级的墓葬,皆为吴王之墓;根据汤家山西周墓主身份和墓地位置推测,《左传》记载的"鸠兹"应为西周晚期的吴国都城。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青浦县元代任氏墓葬记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任氏墓葬是解放以后上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发现,曾经引起文物考古界的极大注意和重视。任氏墓葬中出土的瓷器、漆器等屡见于国内出版的许多大型图录。在研究论文中,也时有引用,并多次希望能对任氏墓葬整理发表。这里,我们根据墓葬发现的原始记录结合出土器物进行整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明十三陵是我国古代帝王陵寝建筑的辉煌代表,是明文化最可宝贵的历史遗存之一。国内外旅游者热情地称颂它是中国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为了帮助广大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明十三陵的文化蕴涵,更进一步地认识十三陵,爱护十三陵,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十三陵,本刊将与十三陵特区办事处联合举办“话说十三陵”专栏,欢迎广大读者积极关心和参与本栏目的建设,共同办好这个栏目。  相似文献   

20.
王娟 《华夏考古》2014,(1):92-99
山西离石吴执墓前室门楣画像上的"车马右行"图像,其起点是昆仑仙境,其终点则是现实的人间。墓葬通过构图模式,传达出独特的"复活"思想。前者建立在"西王母-昆仑山"信仰之下,而后者与已在汉代式微的"司命"信仰有关。吴执墓画像既体现了东汉时期民间信仰的多元化,亦是对已知汉代民众生死观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