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元旦,联合起来共同对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作战的26个国家,在华盛顿发表了联合宣言,声明一致对抗德。意、日三国,绝不单独与敌和。当时,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代表四大领衔国之一的中国在宣言上签了字。1942年1月3日,根据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提议,盟国单独辟出中国战区(含中。越。泰、缅等国),由蒋介石担任中国战区盟军统帅部最高统帅。为厂表示对罗斯福的感谢,蒋介石请美国委派一名高级将领来担任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于是,美国军队参谋总年马歇尔就推荐他的老部下和好友——陆军中将史迪威出任…  相似文献   

2.
1941年12月7日,日本人在没有任何警告的情况下,轰炸了夏威夷的美国舰队及香港与马来西亚的英国军队。这一天,美国在珍珠港损失了5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和117架飞机。共有2343人身亡,876人失踪,1272人受伤。  相似文献   

3.
史迪威将军1883年出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1904年毕业于美国西点陆军军官学校。1911年受美国政府资助来到中国,学习中文三年。1920年全家搬来北京居住,先后在中国生活近ZO年。曾任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了解中国一般社会情况,了解中国历史和列强侵华史,会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算是一个中国通。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罗斯福总统选派他为中国战区统帅蒋介石的参谋长兼美国驻华部队的中将司令。1942年2——5月,第一次缅北战役失利后,中国远征军撤回怒江东岸布防,诗机反攻。另外于1942年6月在印度兰姆伽(Ramganh)组成中国驻印军,蒋介…  相似文献   

4.
蒋介石、史迪威矛盾中的宋子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期间,中美两国成了并肩作战的盟友。但由于历史、化、传统、价值观、制度和实力等方面的差异,中美之间的合作充满着摩擦与冲突。蒋介石、史迪威矛盾便是这些摩擦与冲突的反映。蒋史矛盾自初发到终结,历时两载半,最终以史迪威被召回国得以解决。宋子则以蒋介石驻美“私人代表”兼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的双重身份,自始至终介入了这一矛盾的全过程。正是他,成功地同美国方面接洽,使史迪威很快被派赴中国;也是他,每当蒋史矛盾激化时,都旗帜鲜明地站到蒋介石一边,出谋划策,迫使美方让步,并最终促成史迪威离华,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相似文献   

5.
缅甸战役蒋介石、史迪威的失败责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讨论了1942年缅甸战场上中国方面两个主要指挥者蒋介石、史迪威的失败责任。史迪威在缅甸战役指导中,过多强调进攻,没有注意到战场的实际情况,造成中国军队分割使用,疲于奔命,处处为英军堵漏洞的恶果。其在战略指导及具体指挥上的错误使其应负主要责任。蒋介石虽对缅甸作战有一些正确设想,对史迪威的错误指导也作过一些抵制,但在战役中、后段,因惧怕开罪美国,放弃指导责任,迁就史迪威的错误指挥,也有一定责任。文章还对远征军的总兵力及伤亡情况作了具体考证。  相似文献   

6.
杨雨青 《纵横》2014,(4):51-54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团加入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英国等固结为同盟,联手对抗日本。1942年1月,蒋介石出任中国战区统帅,3月,美国派遣史迪威将军来华,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以及中缅印战区司令官。这两位中国战区的领军人物,本应成为亲密战友,携手并肩,共同对敌,不成想二人却反目成仇,矛盾越发不可收拾,最后以史迪威被赶回国而告终。从蒋介石和史迪威两人的日记里,可以看出两人矛盾之深。  相似文献   

7.
约翰·伊斯特布鲁克第一次来中国,是1980年。一位北京朋友陪着他,走街串巷,终于找到了约翰想找的地方——喜鹊胡同4号。约翰告诉朋友,自己从小就看到家中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的就是这个胡同里的一所老宅子。那儿是他外祖父、史迪威将军的故居。史迪威将军可谓大名鼎鼎。他是美国陆军四星上将,生前曾荣获美国军界几乎所有最高荣誉。上世纪前半叶,他先后5次来到中国,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1942年,日军进犯缅甸,国民政府  相似文献   

8.
杨燕  杨振 《文史月刊》2010,(10):35-38
<正>一、蒋介石自请"对头"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初,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蒋介石出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为了进一步"联络"同美国的感  相似文献   

9.
杨天石 《江淮文史》2012,(1):41-55,1
问题的提出 史迪威是二战期间罗斯福派到蒋介石身边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的美国将军。最早提出史迪威曾策划暗杀蒋介石的是梁敬锌先生。他在《史迪威事件》一书中写道:  相似文献   

10.
试析蒋介石成立三青团的原始动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民主义青年团成立于1938年7月,结束于1947年10月,前后共存在了9年多时间。蒋介石为什么要建立三青团,国内外论者一般都认为有两个动机:一是取消国民党内的小组织,以求党内的团结和统一;二是组训全国青年,以求青年的团结和统一。前一动机的依据是康泽的回忆。最早参加三青团的筹备、后任中央团部组织处长的康泽回忆说:“全国规模的抗战开始以后,蒋  相似文献   

11.
试析史迪威与陈纳德的个性及对中国战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迪威与陈纳德同为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援华将领,前者曾为中国战区参谋长,后者曾任中国空军参谋长,都为中国抗战英勇奋战。由于其二人个性原因,产生了对事物的不同认识和迥然有异的处理方法,彼此不能很好合作并产生很大分歧,从而对中国抗战的总体产生了不同的作用与影响,本文拟对此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一)中英拟定共同抗日保卫缅甸已为期一年,由于联合作战的指挥权问题争夺不休,因此,英国迟迟不让中国军队赴缅。为解除中英纠葛,美国打算派遣一位高级军官到中国居中斡旋,同时监督美国援华物资,帮助中国训练装备军队。陆军部长史汀生和参谋总长马歇尔(Marshall)原打算派杜拉姆(Drum)中将来华,但杜拉姆发现美。国既没有确定对华政策及其实施方案,又没有在三国之间达成初步协议,预感这一差’*B棘手,故不愿受此重任。史汀生与马歇尔只好改变初衷,征求史迪威(Stilwell)的意见。史迪威与马歇尔是危交挚友,早年曾同时来华…  相似文献   

13.
作为相关历史问题的基础史料,根据史迪威日记、家书和评论性文字所编辑而成的中文出版品《史迪威日记》,其深远的影响绵延至今。其英文母本《史迪威文件》于1948年即已出版,在同年就有选编的中译本问世。自2005年起,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根据史迪威个人档案中的日记本原件进行整理输入,陆续刊布史迪威日记的电子誊抄版。本文旨在对不同中译本《史迪威日记》与胡佛档案馆藏史迪威日记稿进行比较研究,从史料学角度阐释两者的异同与各自具有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史迪威将军是中国读者所熟悉的美国友人.他的外孙约翰·伊斯特布鲁克在美国<交流>季刊上撰文叙述了史迪威在中国早年的情况.文章的素材来自其家人经年相传的家庭故事、作者祖母未发表的回忆录,以及有关史迪威生平的书面材料和著作.  相似文献   

15.
八十年代,胡耀邦有一次接见美国客人,深情地称赞了为发展中美关系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史迪威将军有远见”。在今天的中国,人们仍很怀念抗日战争年代,在中印缅战区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的美国四星上将史迪威。今年是史迪威将军辞世50周年,特发表此文以资纪念。1943年4月28日,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的史迪威,奉召回国。到达华盛顿的第二天,老上司陆军部长马歇尔告诉他,5月中旬将在华盛顿召开联合军事会议,将研究同盟国的作战计划,其中包括中缅印战区的任务。4月30日,史迪威会见了罗斯福,他提出,中国战区的首要问题应当是整训和装备陆军…  相似文献   

16.
袁成亮 《安徽史学》2005,4(6):97-101
近年来,开罗会议期间罗斯福指令史迪威清除蒋介石的说法出现于国内许多论著中.本文从罗斯福对华政策、开罗会议期间罗斯福与蒋介石关系、美在华中国通对蒋介石的态度等方面对这一说法进行了辨析,指出开罗会议期间罗斯福指令史迪威干掉蒋介石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  相似文献   

17.
史迪威,美国陆军四星上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任盟军中国战区总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盟军最高司令官。他竭力支持中国的抗战事业,但却因不了解蒋介石的本性,在缅甸战场上几乎成了被愚弄的“大傻瓜”,处境非常尴尬,险些毙命于缅甸莽林之中。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中国国民党当政时期党、政、军的主要领导人,蒋介石在用人统御方面很有政治家的手腕,他恩威并济,收买笼络了很大一批人,为其所用。当时,凡是少将以上的将  相似文献   

19.
蒋中正与宋美龄之婚姻问题,已为世所周知,至蒋何以爱美龄,美龄又何以致蒋倾倒,则或鲜有知者。兹于美龄之同学孙女士处,得蒋致美龄书一通,词旨颇为凄婉,殆世所谓情书者,弥可珍也。  相似文献   

20.
蒋介石虽出身行伍,却热衷于“外语”。早年的蒋介石会说日语,对俄语也略知一二,可惟独不懂英文。其实,在蒋介石心中一直对英语有种向往与敬畏,虽然不懂,但无可否认他一生都和英语在打交道。虽然自己在英文上未有建树,但在其夫人的影响下,努力培养自己的子女学好英文,也算是了了他的“英语情结”。 蒋介石年轻时曾留学日本东京振武学校,经过两年的学习,蒋介石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日语。在香港的时候,蒋介石携“当时的夫人”陈洁如拜访当地著名侨界绅士李时敏。李时敏在带蒋介石到各处游览的同时,还教授他和陈洁如学习英文。但此时的蒋介石,还没有认识到作为国际标准语——英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