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秦始皇陵东侧第二号兵马俑坑钻探试掘简报》(以下简称《简报》)指出:“跪式背弓俑二十四件,在第一单元的T_(10)出土.这个探方包括南北两个东西向过洞,每个过洞各有身高约1.2米面东跪式背弓武士俑两行,每行六件,出土时多数完整.这批俑的姿态完全相同,右膝着地,左腿蹲曲,身和首向左方倾斜,两目向左前方平视,两手在身的右侧上下作握弓状(弓形竖立,弓弦在俑背后).……在两过洞中清理出大量铜镞,俑旁并发现腐朽的木弓遗迹和少数铜剑鞘头等,证明这批武士俑原持有弓箭和铜剑.”  相似文献   

2.
陶僧俑     
此俑通高23厘米,1959年安阳市北郊隋张盛墓出土,现藏河南省博物馆。僧的形象生动逼真,剃去头发胡须,额部皱纹明显,身披袈裟,衣褶分明。右手持物,物已残,左手托带,双足着靴,直立于方座之上。出土时僧衣上原涂有黄、绿、红、黑各种色颜,今已脱落。其仪态肃穆,似在参拜神佛,面目露出极其虔诚的表情。张盛,字永兴,南阳白水(今南阳县)人,官拜征虏将军、中散大丈,死于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正月十五日,翌年十一月十八日埋葬。墓内同出僧俑两件,比俑较大,迄今所知,是随葬品中最早出现的僧人形象。当时门僧制度的盛行,世家豪族,可以任意驱使私度或家中供养的僧  相似文献   

3.
杂技俑     
正北魏。高20-26厘米。2000年大同市曹夫楼村出土。这组彩绘陶俑正中一人正在做一种叫缘橦的表演。深目高鼻的胡人,伫立仰首,额正中有圆孔插入木棍,两个小孩子在木棍上做惊险表演。其余6人环绕着表演者,或聚精会神地观赏,或鼓掌喝彩。中国杂技源远流长,至迟在春秋时已有多种表演项目。西汉开始兴盛,并大量吸收外来表演形式,节目更丰富,技巧更高  相似文献   

4.
雷神俑考     
白冰 《四川文物》2006,(6):66-75
唐宋墓葬出土之人首鱼身俑、人首蛇身俑、人首龙身俑、猪首人身俑、鸟首人身俑、鳖首人身俑、牛首人身俑、马首人身俑、捧镜女俑、鼓及负鼓力士俑皆为道教雷神或与雷神有关之物。北宋中叶以后,不同形象的雷神相继以明器的形式在墓葬中频繁出现,与道教雷法的兴起和影响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5.
唐代相扑俑     
相扑,古称角抵、角力,即今摔跤运动的一种。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体育项目,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中,这一活动形式既是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上的一种娱乐和竞技项目。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这类极具竞技特色的中华古代传统运动形式,还不断的流传国外,成为深具影响的具有民族风格的体育运动项目。  相似文献   

6.
楚俑研究     
楚俑的造型、纵然单纯,却已饱蕴着弥漫于六朝的"秀骨像"的情趣,她已孕育着的"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的美学风格,对中国造型艺术的进程,无疑起到了巨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汉晋胡俑发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出土胡俑综述本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中国南方出土了大批汉晋时期的胡俑.这些胡俑有铜质,陶质和瓷质的.汉代胡俑主要出土于广西、广东、浙江、江苏等地,三国西晋胡俑则在浙江、江苏两省出土较多,并以浙江东北部最为密集.现依时代早晚分别加以叙述.  相似文献   

8.
御俑陶范     
王锋钧 《文博》2000,(5):22-23,25
我国汉代墓葬出土的陶俑绝大多数都是用范制做成型的,迄今出土的汉俑虽已多达万件,然而用于制做陶俑的范却极少发现。日前,笔者在整理文物藏品时发现了一件汉代俑范。此范灰陶,略呈长方形,中间稍宽,长29.5厘米,上宽8、中宽11、下宽8.5厘米,厚6.5厘米。除内面和未封口的下部外,背面和侧面均收杀。范的背面较侧面平整光洁,微泛青光,中部阴刻篆文“长轻御身第一”双行六字。  相似文献   

9.
唐代说唱俑     
在《汉唐丝绸之路文物展》中,有一组造型生动的唐代红陶说唱俑(图一),不但  相似文献   

10.
跪射俑考     
跪射俑出土于秦俑二号坑左前角。他们头上挽着发髻,身穿战袍,上身及两肩著甲;右腿着地,右足与地面垂直,左腿弯曲,左足掌贴地面,右臂微曲,手半握,拇指上翅,左臂肘部抱于上腹前,四指微曲,拇指微翘;身微左侧,双目向左前方平视。这种俑出土的地区,东西约26.6米,南北约38米,面积约1050平方米。其中俑的布局:南北两个边洞各站立三排短褐俑,东西两个过洞各站两排甲俑;中间四个过洞为跪射俑。每个过洞两行,行20尊,计共160尊。俑  相似文献   

11.
东汉说唱俑     
东汉陶说唱俑,1986年6月出土于绵阳市河边乡九龙山东汉崖墓。(见封底) 该俑系泥质红陶,捏制,高55、宽33厘米。为立式,头戴花平巾帻,面带笑容,舌头伸出,双手抚腹,腹部鼓出,好似将自己的肚腹作鼓拍打,形象生动,滑稽可笑。  相似文献   

12.
唐戏弄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7年西安发现的唐开元十一年鮮于庭誨墓中,有两件三彩男俑,"二俑的服饰等均同,头戴软巾,身穿圜领窄袖绿色长衣,腰系带,足穿长筒靴。"这两个俑和其他同出的俑颇不相同,而且恰为一对,从其服饰、姿态和面部的表情来看,它不是属于一般的僮僕侍俑之类,应是唐代的戏弄俑。唐戏弄是指除纯粹的歌舞、杂伎而外,在当时颇为流行的一种戏剧性的表演,如参军戏,踏謠娘、兰陵王、钵头,苏中郎、西凉伎、弄孔子、樊噲排君难,麦秀两歧和其他专以科白为主的戏弄;围绕着简单的情节,通过音乐、舞蹈、演唱和科白来表达出戏中人物的感情和意志。但是它和宋以后  相似文献   

13.
竞技者,意指体育比赛。细考体育运动沿于古代,我国先民从旧石器时代,经新石器时代,进入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工具改进,经济繁荣,农耕文明进步,正所谓衣食足,礼仪兴,赛事紧跟。先民们大有闲情逸致兴办竞技比赛,如摔跤、射箭、赛马、手球、游泳等,以优胜为荣。这种竞技,既可增强体质,又有娱乐之趣,群众参与广泛,其时大人笑,小孩叫,欢欢喜喜,气氛热烈,场面壮观。那么,古人竞技比赛时状貌如何?笔者有幸收藏几件邛窑唐代竞技俑实物,撰文分述如次,供爱好者观赏。  相似文献   

14.
梁桂林  张鑫 《收藏家》2008,(7):11-18
“丝路胡俑外来风—唐代胡俑展”将于7月25日在陕西乾陵博物馆开展,此展集中陈列了陕西1949年以来出土的胡俑精品和近年新出土的珍贵文物,展示以丝绸之路为主线的国际文化交流背景下胡人在长安的活动状况,彰显其为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所做出的积极贡献,揭示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在历史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北周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充满曲析的一个时期,战争非常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正所谓战争相寻,几无宁岁,加上饥荒,天灾与疫病,使得广大的北方人民离乡背景,人民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也日趋恶化。由于长期战争,就要求军事科学各方面相应配合,不论武  相似文献   

16.
<正>一、引言坐姿作为中国古代人多姿多彩生活的最直接反映,可以说:"明古人坐法"应该是作为考古研究的基础。我们今天研究古代人的坐姿,就是要从中挖掘它富有内涵的礼仪,进而对九州华夏的礼仪之坐姿文化做深度的探究,最终将古代人们的社会生活风采展现出来。在当下,我们对古人的"坐"的剖释实际上是一个类的概念,即大体可分为:坐,跪,跽,踞和垂足坐等行为方式。下面就以以上几种坐姿,分别加以论述。第一种,坐,《说文解字》:"坐,止也",即表明"坐"是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  相似文献   

17.
18.
马咏钟 《文博》2000,(2):36-36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二日,户县大王镇卓西村村民在村北砖厂取土时,发现唐三彩残片和两件较完整的三彩镇墓俑。西安碑林博物馆闻讯即派员前往调查。可惜现场已被推土机完全破坏,只能从残留的土质可辨出此处原为一古墓葬。其墓葬型制、走向无从察考。现将几件三彩俑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  相似文献   

20.
四川出土的历代马俑,多为单体,它们虽未构成陕西临潼秦俑吭、咸阳杨家湾汉墓出土之兵马俑的宏伟气势,但做为祖国古代西南的一般被乘驭马匹形象,亦具有较强的地方特征。若与临童秦皇陵出土的铜车马和甘肃武威出土的铜奔马相比,四川马俑虽不及其富丽辉煌的风韵,但亦具另一番观赏价值。四川马俑,当别具自己的文化内函和独特的制作技艺,它们同样引起国内外观众的瞩目,曾博得众采,颇具研究价值。由于川中历年出土的历代马俑数量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