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像玉璧是良渚文化玉器的一种特例 ,对于图像玉璧的探讨亦已有许多大家发表了他们的力作。但是就目前所见 ,人们更多地将视点聚于图像上 ,少了对图像玉璧总体的把握 ,因此很难对这类玉璧的性质等问题形成明确的认识。本文拟对此作一些探讨 ,以求教于方家。一、良渚文化玉璧之功用玉璧是良渚文化的玉质重器之一 ,在良渚文化的大中型墓中可出几件至几十件不等 ,如反山M 2 0出土 39件、M 2 3出土 54件、寺墩M3出土 2 4件、福泉山T4M 6出土 4件。近年来 ,玉璧的功用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之一 ,这个问题一旦解决 ,无疑有助于对良渚文化时…  相似文献   

2.
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馆藏有16件出土良渚文化玉璧,通过其制作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良渚文化玉璧的制作需要经过开料、成形、钻孔、打磨和抛光等各道工序。开料采用线切割的方式;外缘的成形是先将片状玉料切割成方形,然后逐渐倒角、磨圆;中孔由管钻借助解玉砂对钻而成;打磨有粗磨、细磨之分,打磨工具本身含有固定的砂粒;抛光用的是细小的散砂。  相似文献   

3.
刘铮 《中原文物》2012,(5):38-43
良渚玉璧是阴阳观念中"阴"的外化形式,是良渚先民社会生活中地、坤、母、女等抽象话语的具象化,是地母之阴的象征。  相似文献   

4.
良渚文化玉璧功能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渚文化玉璧功能考述王明达良渚文化玉璧的首次考古发现,是南京博物院1973年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的发掘。在198号墓葬中,璧、琮、钺等玉礼器都是良渚文化贵族的随葬品。自此以后,江浙沪的考古工作者都有一系列的良渚文化重大考古发现,玉璧作为良渚玉器中富有特...  相似文献   

5.
夏寒 《南方文物》2001,(2):42-46
长江下游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的玉器种类繁多,制作精良,一直为学术界所重视。特别是玉琮、玉璧被公认为良渚重器,也是学术界争论最为激烈的焦点。与对玉琮的研究相比,良渚玉璧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专门探讨玉璧的文章并不多。本文试就以往关于良诸玉璧功能所提出之观点做一检讨,并提出自己的浅见,以就教于方家。对于研究早期玉璧的学者而言,最重要的是探讨玉璧原初的功能是什么。从古代文献资料来看,璧的功能甚多,有礼天,礼河、海、山,祀神,君享用,五等诸侯享天子,束帛,积(财富积蓄),辟邪,法天,佩系,敛尸,区别等级作用。…  相似文献   

6.
浅谈良渚文化玉璧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良渚文化玉璧的功能周世荣良渚文化出土大量精美的玉璧,它对中国古代社会和货币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良渚文化是长江流域太湖平原和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唯一的以大量玉器和以独具特色的玉文化作为主要特色的古文化遗址。良渚安溪一带,清末即以出土玉器闻名...  相似文献   

7.
玉璧是我国古代诸多玉器类别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新石器时代出现以来,便贯穿于我国整个历史时期。汉代是我国玉器发展的高峰时期,玉璧在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的制作在承袭先秦之风的同时,造型、纹饰更为多样,功用也发生了变化。此外,由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受汉代谶纬神秘学说、道家神仙方术思想的影响,玉璧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文章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及文献实物资料,就汉代玉璧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史前小型玉璧主要发现于东北与环太湖地区,两地渊源有自,独立发展,其中东北地区到红山文化中晚期发展成大小有序的组璧,而环太湖地区则被大型玉璧所取代,均成为当时原始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中下游地区则既吸收了红山文化的因素,也吸收了良渚文化的因素,此种兼容并收的开放胸怀最终导致了本地区率先迈入文明的门槛。  相似文献   

9.
曲阜鲁国故城遗址中出土的玉器不乏重器,其中玉璧集中出土于“望父台”墓葬区的3座大墓中,数量达50余枚。与同时期其他地区出土物在尺寸、纹饰、功能等几方面的对比发现,这些玉璧尺寸较大,纹饰精美,主要有三类:单一榖纹;以夔龙纹为主,间饰穀纹;肉上夔龙纹和榖纹各一层。殓葬和佩饰的功能与中原地区的使用方式基本相同,证实其在风俗和生活习惯上与中原王朝保持一致,丧葬习俗大体相同。  相似文献   

10.
陈斯文  刘云辉 《文博》2012,(2):10-16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盛的大一统时代,玉璧的发展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进入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玉璧继承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的传统风格并且有新的变化,以其选料精美、工艺讲究、纹饰丰富、使用范围广泛、数量最多堪称经典。两汉时期考古发现的玉璧主要出土于诸侯王及其亲属墓葬中,本文在总结墓葬出土玉璧资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并结合出土情况和文献资料归纳出汉代玉璧的社会功能,着重介绍其作为葬玉的使用情况,据此分析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以及所反映的丧葬观念。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结合考古发现与研究及古代文献资料,简要论析了中国古代玉璧如何从尊尚的祭器、高贵的祀器、神秘的冥器与信物而逐步庶民化为配饰玩物的发展与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3.
齐家文化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文化的代表之一。齐家文化时期,原始宗教已发展到较高阶段,掌握酋邦特权的贵族往往用玉礼器祭祀天、地、神灵及祖先。玉礼器主要以琮、璧组合较为普遍,且数量较多。本文就甘、青、宁三省区博物馆馆藏中部分有代表性的玉琮和玉璧的形制、工艺、功能等方面做一研究。  相似文献   

14.
宿晨 《收藏家》2007,(9):27-32
玉璧是古代礼制活动中使用的器物,主要用于祭祀活动。礼仪中所用的一切玉器称为玉礼器,而其中的璧、琮、圭、璋、璜、琥这六种玉器,称之为"六器"。《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  相似文献   

15.
玉璧是我国古玉器文化发展的重要类型之一,从原始社会延续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玉璧代表美好和吉祥,给人们以高贵的品位、气质和内涵,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理念。先秦时期是我国古玉文化发展的起步和发展阶段,在我国玉文化发展历史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先秦时期的玉璧艺术造型精致、优美,对后世玉器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力,特别是先秦玉璧文化也折射出先秦时期各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体现了人文历史的发展特色。同时,笔者结合国内有关博物馆的玉璧文物精品,着重对先秦时期的玉璧艺术和人文特色展开思考,希望对传承和发展我国玉文化、加强文物保护,发挥一定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09年昆山市文物管理所在1997年少卿山遗址灰坑(M9)出土品当中,于破碎玉璧残片上发现两枚刻符,其中一枚杆状立鸟形刻符在以往所发现的刻符形态中从未出现。良渚玉器刻符在历年田野考古发掘中鲜少发现,此次发现的两枚刻符不仅保留有清晰的层位关系,其所属单位的遗迹现象及伴出物也较为丰富,对于该灰坑(M9)地性质的再认识意义重大。此次杆状立鸟形刻符的发现,还为良渚时期鸟形以及立鸟形态器具使用情况的研究,提供了组合形态方面的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17.
崔云 《收藏家》2014,(11):43-49
玉壁是中国古代玉器中最为核心的礼器,在辉煌的玉文化发展史中独具魅力。玉璧有着极其广泛的使用范围,或祭祀、或佩带,或陈设。都有严格的规定,它既是贵族权力等级的标志,同时又是社会交往中的信物和馈赠品。玉璧的形状为扁平状,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圆环形器物。考古发现,距今约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不同形制的玉璧出土,一直延绵到清代,它出现的时间之早、且使用时间之长、不同历史时期纹饰特征之变化丰富,在玉璧的鉴定断代上以及演变史上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璧是中国古代社会流行的一种具有礼仪性质的器物。其使用时间之长(从新石器晚期到清代),圆形形制之稳定,不同历史时期纹饰特征之变化丰富,在古器物演变电上和考古鉴定断代上都具有标准器的作用。而且就功能而言,由神器、礼器、佩饰、玩赏之递进,壁从国家重器渐渐变成民众习玩之物,由统治阶级专属的地位象征变成民间财富收藏与精神艺术欣赏,这种演变轨迹能够反映出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反映出中国人对自然物质认识能力的提高和精神思想的部分觉醒。  相似文献   

19.
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基础上,各自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纹饰系统。崧泽文化的纹饰以刻划在陶器上的编织纹为主,显示出一种自然朴实的"崧泽风格"。而良渚文化的刻纹玉器自始至终是以神人兽面纹为主题,力图表现某种抽象的思想和观念,表达的是非日常普通事物,兹名之为"良渚模式"。看似两个完全不同的纹饰系统,在经过分析和比对之后,显示有些纹饰或组成元素前后相承,在陶器、玉器上交替使用,甚至演变成为一种符号,其象征的内涵意义也随之转变,对于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苏欣  刘振宇 《收藏家》2014,(12):12-14
<正>宋朝是中国经济、科技最发达的朝代,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高峰,在哲学、诗词、绘画、书法、建筑、陶瓷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Jacque Gernet)认为宋代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要研究宋代文化,除了收集注疏传世文献外,还需从出土文物入手,这些古物蕴含着宋人典雅的生活美学,对于探索宋代文化生产具有珍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