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1.教学形式较为单调。虽然小学数学教材的知识内容较为丰富,但是受限于篇幅,肯定会有部分知识需要数学老师脱离课本进行额外补充。但是,如今很多小学数学老师认为教材中所讲的知识已经足够,只是单调地对课本知识向学生进行解读与传授,认为只要将教材所含有的知识讲解完成就算是完成了教学设计的全过程,这种缺乏补充课外知识的观念显然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一次,和几个朋友聊天,谈到数学家陈景润(陈景润一生的成就,主要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地位)出名的过程,他们都说是因为徐迟1977年年底发表的《哥德巴赫猜想》。的确,这篇报告文学让陈景润成为举国关注的公众人物。  相似文献   

3.
丁东 《湖南文史》2011,(3):31-31
一次,和几个朋友聊天,谈到数学家陈景润(陈景润一生的成就,主要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地位)出名的过程,他们都说是因为徐迟1977年年底发表的《哥德巴赫猜想》。的确,这篇报告文学让陈景润成为举国关注的公众人物。但是,他们几位却不知道,此前四年,陈景润就引起了中共高层不寻常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陶慧 《南京史志》2009,(11):29-29
脚步声,不都一样吗!可我们老师的脚步声却各具特色。 数学老师 “咚,咚。”还没到教室门口,同学们就听到了这沉着而有力的脚步声,大家都知道这是数学老师。数学老师体形偏胖,身高适中,当然还有一个小肚腩。他的脚步声就像他本人一样,总是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当当的。  相似文献   

5.
幼年时听母辈讲孟姜女的故事,都说秦始皇筑长城死了很多人。1951年,在初中一年级的历史课堂上知道了秦长城“起临洮至辽东”,全长万余里。在历史课本的脚注里,分明写着“临洮即今甘肃岷县”。作为岷县人,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为家乡的历史地位而感自豪!至于这条...  相似文献   

6.
孙犁是我尊敬的老作家。且不说他解放前的作品——我教书时,便教过他的选人中学课本中的《荷花淀》,这在抗日题材的作品中,虽是短篇,却不一般,清新,有诗意,遣词造句极为讲究。对学生讲起来,有许多可讲之处。  相似文献   

7.
房文斋 《神州》2010,(8):84-87
余隐居五莲山烟雨涧已愈十二载。一开始,即被一个被称为文学史上“哥德巴赫猜想”的难题困扰。这就是,被誉为第一奇书《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究竟是谁?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十年制初中《中国历史》课本第二册中,对岳飞在抗金斗争中的功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没有对岳飞加以民族英雄的称号。于是,有同志对此产了许多疑问:岳飞究竟是不是民族英雄?在对学生讲授时能不能讲他是民族英雄?我个人认为,这需要对课本的内容和精神作全面地理解和考虑,以便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课本中没有直接说岳飞是民族英雄,并不等于说岳飞不是民族英雄,或者说不配称为民族英雄的问题。岳飞能不能称为民族英雄,是由当时宋金战争的性质和岳飞在抗金斗争中的功绩与地位决定的。课本中肯定了金对宋进行的是非正义的掠夺战争,而宋朝军民英勇抗击金兵的掠夺和占领则是正义的,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岳飞在抗金中斗争坚决,功绩卓著,最后遭投降派迫害而坚贞不屈,作为一个民族战争中的英雄是毫无愧色的。有同志担心的提出了一个问题,给岳飞以民族英雄称号是否会妨碍我国民族之间的团结,这确实是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个难处理的问题。但是,我  相似文献   

9.
正数学家认为世界上最美妙的是数学。我认为世界上最美妙的是年龄。两百多年前提出的哥德巴赫猜想,通俗讲就是1+1需要被证明,数学家们一直证明到现在。现在的现实意义应该说更在于,以数学的玄妙思考,不断冲击并打开着人类思想。像我这种数学一塌糊涂的人,最大受惠,就是敢于以哥德巴赫猜想来看待人的年龄,果然并不是1+1等于2的简单直白。这样子,年龄就很容易被自己忘记。这很好玩。  相似文献   

10.
《神州》2006,(Z1)
徐迟那篇著名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得陈景润在1978年那个“科学的春天”里,犹如一面旗帜,召唤着一批批献身科学的青年,踏上了向科学进军的征途。那个时代,陈景润就是科学的化身,他影响了整整一代人!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歌德巴赫在给欧拉的信中提出:“每一个大于2的  相似文献   

11.
孟红 《文史春秋》2008,(11):10-14
陈景润(1933--1996),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在近代解析数论的许多重要问题,特别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在世界上率先得到了(1+2)的辉煌结果。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领域,至今仍保持着世界记录和领先地位。难以想像,上世纪60年代,陈景润是屈居在6平方米的小屋里,伏在床板上,借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用一枝笔,  相似文献   

12.
王翠芹 《神州》2013,(15):68-68
第二次接触新课标课文,完全打乱了课本给编排的顺序,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把课本编排成一个个的全新的版块,把系列专题与作文教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走了一条探索的道路。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因为有些感动,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由《项脊轩志》《祭十二郎文》《我与地坛》和《陈情表》四篇文章组成了一个感悟亲情的单元。今天是这单元最后一课《陈情表》的讲读。梳理完课文的基本结构之后,把文章的  相似文献   

13.
张敏 《贵阳文史》2005,(3):30-31
陈景润是一位传奇人物,因攀登哥德巴赫猜想而成为举世闻名的数学家。正是这位似乎两耳不闻窗外事、成天沉浸在数学王国里的科学家,却与贵州结下了难舍的情缘。  相似文献   

14.
《百年潮》1997,(1)
毛泽东主席一生博览群书,注重教育。 1954年毛主席提议为中央警卫团和他身边工作人员办一所业余学校,并请了五位专职教员,系统地讲授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等课程。毛主席说:没有文化,没有知识,建设不好社会主义。教育不普及,文化不提高,国家就富强不起来。他从工资中出钱为学员买了笔墨、字典、课本、练习本等,还经常利用闲暇时间为学员检查批改作业。我们曾建议毛主席给同志们讲课,主席很高兴地同意了,说有时间就讲。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的小学课本中就有一篇很名的课,那就是《毛主席看望关向应同志》。很多人大概对这篇章都不陌生,差不多都背诵过这篇章。但是这篇章的作是谁呢?过去课本中的注释是“佚名”,也就是说不知道确切作是谁。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小学课本中又有了名字。这篇章经过多年流传,字显然有所改动,然而这篇章到底最早出自谁之手?谁是这篇章的第一作呢?  相似文献   

16.
正苏轼《答张文潜书》有云:"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据此有了"文如其人"这一成语。说的是文章犹如作者本人一样,"文"与"人"是统一的。笔者上世纪50年代读高中,语文课本中选有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老师讲得绘声绘色并要求我们背诵全文。文章结尾部分写道:"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  相似文献   

17.
丁天顺 《文史月刊》2006,(12):34-36
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这皇冠上的明珠。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前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所长王元,就是长期致力于数论研究,并最早摘取了数论皇冠明珠的一位蜚声海内外的数学家。本刊发表的丁天顺的《忆数学家王元采访记》,将帮助广大读者了解这位数学家成长的曲折经历和轶闻趣事。  相似文献   

18.
“我们要想拒洋人,只有讲革命独立”。这是陈天华在《警世钟》一书中提出的名言。陈天华的反帝爱国思想,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毛泽东在1936年与美国友人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回忆少年时代读了一本讲革命的书对自己的影响时说:“这本书谈到了日本占领朝鲜、台湾的经过……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毛泽东说的这本书,就是盛行一时的《警世钟》。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同志的信任》,文中讲述了革命烈士方志敏将自己在狱中写成的文稿和信送给素不相识的鲁迅的感人故事。文中说将信稿送给鲁迅的是一位  相似文献   

20.
赵燕平 《旅游》2003,(5):72-73
想起小时候听到的一个故事:父亲传给兄弟二人每人一粒种子,哥哥得到种子认为是仅给的一粒粮食便吃掉了。弟弟得到这粒种子便将种子种到了地里,故事结果现在不讲便知道了。西部开发不仅需要这粒种子,更需要的是将这粒粮食当作种子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