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古代文人话语中.扬州始终是一个充满江南韵味的诗性审美对象。 古代扬州是一片典型的江南空间:温润潮湿、斜风细雨、绿柳杏花,她不仅与寒冷寥寂的白山黑水,粗犷荒凉的大漠戈壁.有着诗性江南与伦理北国的生态不同;还与蛮烟瘴气的岭南,天府之国的巴蜀,有着江南诗性文化深层结构上的细节差异。  相似文献   

2.
<正>目前,列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的城市有北海、广州、泉州、漳州、福州、宁波、扬州、南京、蓬莱等城市,南京作为一座并不临海的城市,凭借其历史地位和特殊的地理空间优势,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的重要城市。连接"南海线"与"东海线"的核心城市南京是一座"通江达海"的城市,它离长江口大约300多千米,况且古代的长江口就在今扬州以东不远处,海潮一直可以到达南京所在的长江段,因此,当时国内外的各类船舶可以直接驶入南京。  相似文献   

3.
<正>在古代文人话语中,扬州始终是一个充满江南韵味的诗性审美对象。古代扬州是一片典型的江南空间:温润潮湿、斜风细雨、绿柳杏花,她不仅与寒冷寥寂的白山黑水,粗犷荒凉的大漠戈壁,有着诗性江南与伦理北国的生态不同;还与蛮烟瘴气的岭南,天府之国的巴蜀,有着江南诗性文化深层结构上的细节差异。  相似文献   

4.
沧桑七浦塘     
<正>七浦塘,又名七浦、七鸦浦、七丫河、戚浦塘。自宋以来为常熟昆山间五大浦之一,位于苏州市东北部。西起阳澄湖,向东流经常熟、昆山、太仓,在太仓七丫口入长江。七浦塘全长43.89公里,昆山境内12.6公里。太湖流域的众多泾河之水,流向七浦、白茆等塘,汇入长江,归于大海。文徵明、归有光、王世贞、钱谦益、顾炎武等文人学者的诗文里,有关于七浦塘的记录,徐贯、翁大立、姚文灏、周大韶等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治水名臣曾多次上疏,请求疏浚七浦塘。可以说,它承载和记录了  相似文献   

5.
黄彬琦  王旭 《中国地方志》2023,(3):107-117+128
中唐以来扬州、润州江面上的瓜洲规模逐渐扩大,最终同江北扬州相连,扬州滨江土地的增加与长江江面的收束使该地区政区变化频繁。江中沙洲时期,瓜洲分属于扬州、润州,并岸后以江为界,全属扬州。唐末以来扬州滨江区域逐渐发展,北宋初年通过割县与升州,扬州一分为二,长江两岸形成昇、润、扬、真四州两两相对的地域结构。南宋时期,瓜洲在某些时段遥隶镇江,以江为界与跨江遥隶代表着滨水区域两种不同的地域结构,后者重视对长江水域的控制,因此在宋廷构建江防体系与元军围困扬州的过程中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6.
扬州是我国古代一个繁华的商业城市。这里地近东海,盛产盐、鱼、麻布及各种手工业品,又扼南北交通的枢纽,有长江、淮河、运河的交通之利,沟通各地物资,因而成为全国重要的贸易中心。从唐代开始,在诗歌散文和笔记杂著中,描写扬州繁华景象的文字,真是不知凡几。到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政局稳定,扬州的商业经济在盐业的带动下更加繁荣。商业的繁荣又带来了文学艺术活动  相似文献   

7.
略论江淮地区的古文化及其与吴楚文化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问题的提出安徽,位于我国东部,因有长江、淮河横贯其间,一般称为江淮地区。在它的东边是江海地区,古代属吴;在它的西边是江汉地区,古代属楚。从地理形势上看,是真正  相似文献   

8.
<正>明中叶以来,以扬州为中心的两淮盐商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而盐商们的开放风气在吸引了八方文人前来的同时,他们的审美趣味也对当时扬州画坛的创作风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至康乾年间,扬州画坛浮出了以八怪为主的文人画派,更为扬州的文人墨客增添了别样的气息。一闵贞(1730年-?)字正斋,号青乔、青桥、蓼塘、蓼  相似文献   

9.
清代文史学家能诗善画的仁和杭世骏,在乾隆年间,考取了博学宏儒科翰林,因为得罪了权贵,回到扬州,为扬州盐商马曰琯、曰璐所尊重,延请到马氏藏书楼“小玲珑山馆”作为上客,从事于著书生活。乾隆帝南巡经过扬州的时候,杭世骏当然到御前接驾,乾隆帝问他:“还卖破铜烂锡么?”当时的人们,就称呼他为“卖破铜烂锡的翰林”。我感觉到“破铜烂锡”这四个字很有意思,不要看它是没啥用场的破铜烂锡,从废物利用之中,却会搜拣出宝物来。现在从事废品收购的人就是这样,于破烂物品中搜拣出来黄金和古代的商周铜器,诸如盘盂鼎  相似文献   

10.
上海港孕育轨迹杜瑜历史时期长江河口地区水文条件变化很大,所以这里的河口港一直游移不定。唐代以前长江入海口在今镇江、扬州一带,当时这里河口宽达20公里,由此向上才稍具江形,向下呈喇叭形。历史上,唐代以前,长江下游的津渡多在采石过江,唐代以后,才多由扬州...  相似文献   

11.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流传了千年,也让扬州美名流传了千年.但说起“扬州游”攻略,除了扬州园林景点外,扬州美食是绝对不可错过的重要一环.无论是历史悠久的淮扬菜,还是街边巷尾的扬州“小吃刮”,又或是口味不一的外来美食都值得慢慢品味. 不管你是否来过扬州,狮子头、扬州炒饭……这些大名鼎鼎的淮扬美食菜肴你一定听说过.事实上,文献记载中的淮扬菜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它的代表菜式数不胜数,而类似于“红楼宴”、 “盐商宴”等文人菜宴更体现了扬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淮扬菜,是传统的四大菜系之一,是以淮安和扬州为中心的淮扬地域性菜系,流传与形成于江苏淮安、扬州、镇江一带.淮扬菜注重刀工,讲究火候,口味清淡微甜,主要菜品有狮子头、软兜长鱼、拆烩鲢鱼头、水晶肴肉、文思豆腐、三套鸭、烫千丝、以及文楼汤包、扬州炒饭等.  相似文献   

12.
刘文淇《扬州水道记》十张附图中标记有与扬州城遗址相关的部分城池位置及关联的地名、桥名、河流名、塘名等,将其与扬州城遗址沿革相关研究的结果相结合,可知附图中部分城池的标示位置有误。通过对其中相关城池的位置、"雷塘"和长江的距离、"洛桥"位置和方向的变化等略作比较,可以分析出附图中出现错误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刘文淇没有认识到长江与雷塘之间的距离是在不断增大而非固定不变的。  相似文献   

13.
品香、佩香、焚香、薰香,是香道文化的主要内容,其中充满着生活的艺术情趣。人们通过这种优雅的文化活动去追求一种真挚和纯净。它不仅是古代文人的雅兴,更是古代文人怡情养性的一种表现形式。纵观整个明清时期,香熏的制作和使用已进入繁荣阶段,造型各异、纹饰典雅的香熏炉营造出怡性逸情的高雅意境,它在上至宫廷贵族下至文人百姓的起居生活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清代中期以前,大致在18世纪,是中国晚期绘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时期。唐宋绘画的气势雄健,元代绘画的淡雅荒疏,明代绘画的文人逸致,到明末清初“四僧”、“四王”的变古与复古,古典中国画至此基本终结。一般认为,近代中国画的起点是19世纪后期的海派,这从时间上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是合拍的。但作为海派先导的活动于18世纪的“扬州八怪”,从作品风貌来看也完全可以纳入近代中国画的体系。而且古代、近代画家身份的变化(元明清画家多是文人画家和供奉画家,近代画家多是职业画家),以及中国画大规模的商品化,都得从18世纪的扬州画坛算起。所以,百家争鸣、新旧交替当是18世纪中国绘画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5.
<正>清代中期,中国的画坛上出现了一个新的画家团体,后人称为"扬州八怪",他们一改清初四王吴恽传统的摹古画风,上承八大、石涛,以直抒胸臆为境界,不拘成法,以画寄情。在当时的扬州除了扬州八怪之外,还聚集着许多意趣各异的画家,仅仅在《扬州画苑录》里就记载了清代扬州画家共557人,他们以扬州人为主,其余或是扬州周围县市的文人,或是长期生活流寓在扬州的外乡人。他们由于所处的阶层不同,个人审美的情趣各异,绘画的风  相似文献   

16.
扬州东临黄海、南靠长江、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处于江河交汇点上,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扼盐、漕运之要冲,水道纵横、交通便利,商旅云集,促进了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这些无疑都是促进扬州金银手工业的兴旺发展的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17.
唱和行为不仅仅在同时代的文人之间进行,而且亦可由后代文人和答前代文人的作品来完成,这就称作“追和”,也是韩国古代文人与唐人文学交流的特殊方式。韩国古代文人透过追和中国前代文人,得以建立一种时空相异而情感交流的诗友关系,对韩国古代文人而言,追和唐人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学交流。本文拟以韩国古代文人对唐人的追和诗为对象,来探讨这些诗的概况、类型及意义。  相似文献   

18.
扬州始建于春秋战国时代,距今已有2400多年,由于地处江淮中心,依托长江、运河,水陆交通发达,人文荟萃。在漫长的岁月里,扬州的历史曾几度繁荣和辉煌。早在唐高祖时,国库的收入主要来自以扬州为中心的江淮一带。到了康乾盛世,世界上人口超过50万的城市有10座,我国占其六,而扬州位列北京、南京之后居第三。经济与社会的昌  相似文献   

19.
扬州东临黄海、南靠长江、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处于江河交汇点上,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扼盐、漕运之要冲,水道纵横、交通便利,商旅云集,促进了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这些无疑都是促进扬州金银手工业的兴旺发展的物硬条件。  相似文献   

20.
扬州出土的唐代长沙铜官窑器夏梅珍图一扬州出土长沙窑器物分布图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最鼎盛的时代。唐代的扬州更是“淮海雄三楚,维扬冠九州”的时代。它地处江淮平原,河渠纵横,南濒长江,东临大海,大运河贯穿全境,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对外贸易的港口,是东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