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野幸彦先生出了车祸,葬礼上,他生前的女友都来了,穿着黑衣,站满了他家大宅的草地,差不多有一个排。西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他是个极富魅力的男人,高大魁梧(忘了是川端康成还是三岛由纪夫的小说里写的:“他可是个魁梧的人,足足有一米七呢!”,而扮演西野的竹野内丰有一米七九),帅气洒脱,身上有股不羁的味道,对女人温柔体贴,还懂得说笑话。  相似文献   

2.
正1947年3月18日黄昏,在清晰可闻的枪炮声中,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机关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延安,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途。临行前,毛泽东对前来送行的西北野战兵团(以下简称西野)的领导干部们说:"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3.
赵慎 《文物世界》2014,(3):31-34
<正>中华之园,始自殷、周之"囿"。三千年间文献所记,知名后世者已难遍举。有遗址幸存及几经改建规模仍存者,屈指可数,园林的考古发掘更属罕见。据报导1991年在配合洛阳市基建施工中发现一处衙署庭园遗址,发掘结束推论之也仅能略知其宋代庭园之大概。汪菊渊先生在《中国古代园林史》前言中写道:"唐朝的园林,其遗址以至全部保存下来的,目前所知只有‘绛守居园池’(在今山西省新绛县)和四川省新繁东湖。其次,有关古代园林的文字史料非常零散,搜集起来有很大困难。宋以前的,只能从一般史籍中、类  相似文献   

4.
朱通华 《百年潮》2012,(1):63-65
正费孝通先生以95岁高龄辞世,他真正达到了"仁者寿"和"立德、立功、立言"的境界,是可以含笑于另一个世界的。可是,作为他的后辈和学生,有着从1983年以来长达20年的合作研究的情谊,仍然舍不得他的离去。他是一座桥,是学者与农民之间心心相通的桥,当今大学者中很少有人做得到这一点。他是一位永不服老的智  相似文献   

5.
尚劝余 《史学集刊》2007,26(4):54-60
中印"兄弟"情谊的大起大落,是尼赫鲁时代中印双边关系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尼赫鲁时代中印"兄弟"情谊的大起大落与许多因素相关,国际关系的演化变迁即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全球冷战背景下的印巴敌视、中美对抗、中苏友好、美巴结盟催生了中印兄弟情谊的到来;而中苏分歧、印苏友好、中美敌对、印美接近、印巴对抗、中巴联合则加剧了中印关系的恶化与破裂。尼赫鲁时代中印"兄弟"情谊的大起大落,从国际关系演化变迁的视角,为当代和未来中印关系提供了值得反思和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6.
贵刊2007年第4期刊登了曹裕文先生所写的<李任仁与白崇禧的师生交往>一文,比较翔实地描写了李任仁与白崇禧之间的师生情谊,读来还是比较感人的.然而,当文章讲到李任仁脱险过程时有这样的描写:"白崇禧在委任李任仁为桂林县长的同时,又委派侯人松为桂林善后处长,令其协助李任仁镇守桂林,防止沈鸿英残部卷土重来.  相似文献   

7.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是王笛先生继《街头文化:成都的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之后的另一部力作。该文既对中国近代城市史进行了深度剖析,也对大众文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索,深刻地反映出在20世纪中前叶"天府之国"—成都的茶馆文化和城市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乃是一部现代版和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  相似文献   

8.
陈临庄 《纵横》2008,(12):16-19
我家与王国维先生家是世交,始于何时不得而知,有籍可考的,是自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我的叔曾祖父陈寿镜同王国维先生之父王乃誉结为儿女亲家时始。此后,两家三代联姻、五世通好,亲情、友情、乡情融成的情谊,绵延至今已历115年。  相似文献   

9.
<正>编者按:王思治先生(1929—2012)是著名历史学家,为中国的历史学,特别是清史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2014年11月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的"宏观视野下的中国史学与清代中国学术研讨会——暨纪念王思治先生85诞辰"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央党校、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学者,以及王思治先生的弟子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上,学者们追忆了王  相似文献   

10.
正东北著名作家陈先生,以"颐龄天年"驾鹤西去,迄今已二年;他的离世,使中国现代文学即东北文坛失去最后一位老战士……追忆历史与回望往昔:从陈先生生活与战斗过的青春年代,即在"东北被日本侵占的沦陷时期",那会儿还是少年的陈(殊莹)先生,既以手中的笔杆为武器,与萧军、萧红等爱国作家们一道,"以文当武"与日伪统治当局对抗,为民族的解放事业进行了殊死的搏斗……  相似文献   

11.
英雄末路     
王祖远 《文史月刊》2010,(12):43-43
<正>卢作孚先生(1893—1952年)在解放前创办了民生轮船公司、民生机器厂等企业,是著名的"航运大王"。1950年6月,他从香港回到北京,被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同时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12.
彭适凡 《南方文物》2006,(4):102-104
汪庆正先生仙逝一周年了。去岁汪先生驾鹤西去的时日,我尚在东瀛,后来得知先生仙逝,剧感哀痛,同时,又为自己未能在他走前见上最后—面,走后又没有前去为他送行而深感愧憾!我与汪先生的交往可谓由来久远,情谊深厚。记得早在上世纪1977年的夏日,我与赣博的几位同事出差到上海搜集有关南方几何印纹陶的资料,—天经友人引见平生第一次拜访了汪先生。汪先生早年专研版本目录、书画和古钱币,后转攻古陶瓷,而我主要从事田野考古,而且重点又是先秦考古,两人的专业方向并不相同,但是,怎么也令人不曾想到,他对南方古代印纹陶器兴趣极浓,而且话闸—打开…  相似文献   

13.
唐代园林别业考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李浩先生所著《唐代园林别业考论》一书的基础上,从唐宋笔记小说。两《唐书》中新辑录出唐人所营构的园林别业11处,在确定了其业主和地点的同时,研究了各园林别业的选建环境和内部景物建构的大致情况,对全面深入地了解唐代园林别业的类型、特点及地理分布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卷首语     
盛夏南京,烈日炎炎。新的一期《钟山风雨》就在这持续的高温下新鲜出炉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专栏,在上一期首次推出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影响,社会反响颇好。本期纪念专栏,我们从全国各地的来稿中选登了三篇,以飨读者。《孙中山与台湾》一文,叙述的是中山先生关心台湾同胞,三到台湾的经历,同时也介绍了中山先生逝世后,台湾同胞遥寄哀思的有关情景,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了中山先生与台湾同胞心连着心的深厚情谊。现在,台湾仍与祖国大陆处于人为分裂的状态,但只要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共同遵循中山先生的遗愿,祖国和平统一的大业就一…  相似文献   

15.
汪东林 《纵横》2011,(2):57-64
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汪东林先生新近撰写的《图文小记:往事历历情谊深》系列文章,图文并茂,精练生动,史料均属亲历亲知,且大部分内容与人民政协的历史相关。本刊从这一期开始,连载汪东林先生系列作品的全部文章,请读者留意。  相似文献   

16.
刘伯承、邓小平长期共事,相知甚深,素有"刘邓不可分"之说。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们配合默契,互相支持,互相关心,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刘邓的团结共事,保证了部队步调一致,一往无前,打出赫赫威名,从胜利走向胜利。其部下誉曰:"刘邓连接在一起,像一座威严的山。一座威严的太行山,一座威严的大别山,一座威严的喜马拉雅山。"请看《邓小平与刘伯承的战友情缘》一文。  相似文献   

17.
<正>清康熙年间,一名曾在清宫做王室翻译和宫廷画师13年的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Metteo Ripa),受命铸造了刻画有"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的铜版画,并带回欧洲向处于启蒙运动的西方世界展现了来自东方的园林文化独特内涵与艺术魅力~(1)。18-19世纪是我国传统园林建设的鼎盛期,避暑山庄等景观园林建设既是"康乾盛世"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相似文献   

18.
正吴调公(1914—2000)先生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笔者有幸与之共事三十年。如今调公先生已逝世十余载,但往昔交往的情景依然令人难忘。调公先生曾在给我的一封信中说"夙仰硕学,兼以交亲"(1987.4),我在为一位弟子的博士论文作的序中则说"调公先生为学界前辈,我经常登门向他请教,他亦不时光临舍间谈学,相处甚洽"(2000.7)。调公先生说在下"硕学"显为过誉,"交亲"倒是真切,而"亲"则为不断交往所聚成。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名文,字逸仙,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现更名为中山市)。本文介绍了孙中山和组建中国第一支空军队伍的杨仙逸的革命情谊。谨以此文纪念中山先生诞生140周年。  相似文献   

20.
晋宁石寨山铜鼓形铜贮贝器(M12:2)腰部花纹,发掘报告释为《巡狩之图》,已故冯汉骥先生另释为《祈年播种图》。我们同意冯先生之说。这里对冯先生没有解释的两种器物,作一点小小的补释。冯文中说:"后者头顶一筐以左手扶之,筐上置一盘形器"(图A)。这一"盘形器",从图像看,与另外三人所背器物(图B、C、D)基本相同,应是宋人称为"蛮笠"的一种尖顶斗笠。周去非说:"西南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