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赵政一 《沧桑》2013,(2):25-28
作为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的"孝",有其特定的内涵,但其根本的内容和起源是敬老。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中,孝不仅是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是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基础、立法治罪的精神依据。归根结底,这种精神基础、精神依据的实质是爱。  相似文献   

2.
地处康藏高原东缘的四川凉山彝族居住区何时有佛教文化的传?传播途径如何?这是从未有人正式探讨过的问题.本文作者从西昌市文博部门所藏的大量考古实物中发现4例可以回答这一问题的材料,并据以提出至少在东汉晚期,佛教文化已传入凉山地区,并且与中国传统文化——神仙思想相结合.文章还认为,凉山地区的佛教文化可能经“西南丝路”传入.  相似文献   

3.
历史时期考古研究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考古志是考古研究的基础,主要是对实物材料的整理、分析和共时性阐释;第二层次的考古学是将实物资料与人类行为模式、思想观念的联接,是对文化进程的历时性阐释。中国历史考古研究走过了以证史为目的的考古志阶段,也通过分区与分期研究奠定了基本的时空框架,但离综合性的文化阐释还有一定距离;在墓葬的"晋制"讨论中,研究者开始以考古材料阐释丧葬行为和丧葬观念的进程,将墓葬研究从物质文化推进到了精神文化层面,迈出了从考古志向考古学研究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4.
历史时期考古研究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考古志是考古研究的基础,主要是对实物材料的整理、分析和共时性阐释;第二层次的考古学是将实物资料与人类行为模式、思想观念的联接,是对文化进程的历时性阐释。中国历史考古研究走过了以证史为目的的考古志阶段,也通过分区与分期研究奠定了基本的时空框架,但离综合性的文化阐释还有一定距离;在墓葬的"晋制"讨论中,研究者开始以考古材料阐释丧葬行为和丧葬观念的进程,将墓葬研究从物质文化推进到了精神文化层面,迈出了从考古志向考古学研究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与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园林建筑作为中国古代众多建筑形式中的一种,不但具有很高的休闲和景观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本文浅析了几点古典园林建筑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园林中所包含的哲学精神、,并借此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书讯     
正中国岩画发现史陈兆复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出版,定价:38元。岩画对于探寻我们远古祖先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解释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根,都是极其宝贵的材料。作者的英文专著《中国史前岩画》,曾被译成意大利文、法文、德文等多种文字,把中国岩画推向世界。本书从我国岩画发现的回顾、岩画内容的分析、岩画艺术特征与技术特色的解构等方面,详细叙述了岩画在我国的发现史。对研究考古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等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勇 《神州》2011,(9X):17-18
在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的今天,民族传统文化的保存、继承与发展便显得尤为重要了。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积淀,它不仅拥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思想和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发展的必然选择,还是中国人文化艺术审美方式发展的重要体现。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绘画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精神、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精神、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精神以及中国传统绘画的古典精神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8.
2015年3月和2016年4月,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对韩井遗址进行第二、三次勘探和发掘.通过发掘揭示出顺山集文化一期、二期的遗存,发现了顺山集一期由洼地和多条水沟组成的水稻田等遗迹,丰富了顺山集文化的内涵.尤其是水稻田的发现,很可能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与人类驯化水稻相关的遗迹,为研究顺山集文化的聚落形态和中国早期稻作农业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也为中国淮河流域和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跨区域的交流和互动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王月前 《收藏家》2020,(2):67-76
人物形象是中国传统艺术题材之一,广泛存在于古代绘画、雕塑及传说故事中,其中又以金、银、铜等各色金属及玉、石、陶质等材料加工的雕塑比较常见。从传世品和考古发掘的实物来看,基于文化传统和审美需求,玉器成为这些众多雕塑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用途普遍,种类丰富,色泽琳琅,且造型灵活多变,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玉器艺术奇葩。  相似文献   

10.
史书动态     
正《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内容简介在互联网时代,如何重拾传统文化的珍宝?国人怎样才能更加自信地面对世界,面对未来?楼宇烈先生围绕中国文化的精神,以及如果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提升中国的软实力两大主题,以睿智的哲思颠覆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为复兴传统文化描绘了行动路线图。作者:楼宇烈出版:中华书局定价:38.00元  相似文献   

11.
傅晓  杨敏 《丝绸之路》2012,(4):80-83
中国武术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成为反映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和西方强势文化向中国强烈渗透的文化背景下,研究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对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陆卫 《文物天地》2020,(3):47-51
一革命文物的定义革命文物主要是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这一历史进程中形成并保存下来的重要实物见证,包括各类与革命运动、重大革命历史事件或者英烈人物有关的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等。革命文物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是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力量源泉,它也蕴含着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价值与优良革命传统,保护好传承好革命文物具有重要的现实纪念意义和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最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文化实质,是一种以美的饰纹和造型来营造吉兆环境,攘除各种民间禁忌,并以此寄托祈福求吉的心愿和对生活的追求,也包括自然观念、宗教观念生活道德观念的表达和体现。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建筑文化呈现出典型的时代特征,是中国建筑从传统风格到现代风格演变的过渡时期。贺龙指挥部旧址是南昌市民国时期建筑的典型代表,反映了“八一”起义历史,是体现“八一”精神的重要遗产和实物见证。该建筑呈现出的风格及其文化意义反映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中国建筑近代化进程中,本土建筑文化如何存留,且如何有机地融入西式风格进行“兼容中外”的重构,体现了地方性调适与近代化演进,在江西乃至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评钱穆的中国社会演变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演变论是钱穆先生用以中国史研究的史学理论,其内容和形式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这一理论的基本内涵是:以政治制度的演变为主体、以“士人政治”的变迁为主线用以考察中国历史上的社会演变过程,它反映了钱穆先生关于春秋以前是“封建社会”,战国以下是“四民社会”而非封建社会的中国史观点。这一理论的意图在于:用中国历史上社会演变的有限性来证成中国文化精神传统的不变性,其理论实质是道统文化史观。  相似文献   

16.
<正>"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重要特征,"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目标。中国的群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从原始社会先民的生产劳动之中诞生以来,就寄托着先民的美好社会理想,洋溢着和谐精神。群众文  相似文献   

17.
河北蔚县现存道观壁画中财神像和百工图题材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作者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蔚县4处财神庙或财神殿壁画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希望通过对基础图像材料的辨析,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准备条件。蔚县财神庙、财神殿壁画与当时当地商业的繁荣、商人赞助群体直接相关,这些壁画为研究蔚县明清以来的商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  相似文献   

18.
《中国诗哲论》是目前国内较早出版的一部从哲学角度研究中国诗学的学术性专著。本书提出:中国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其精神本体主要是以诗的方式表达的。一个时代以诗的方式揭示的人对生命的认识深度,即诗的本体论结构,它展示了生命的深度的存在结构。而以其诗的本体论结构展现出各个历史时期汉民族精神高峰的体验者,即中国诗哲。对其进行本体论研究,便可直接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演进历程,并藉此真正认识我们民族的深层精神基础.而求得对传统文化存在和积存的正确理解和真实评估。因此,本书不仅是一种视角全  相似文献   

19.
史革新 《史学集刊》2008,1(1):21-24
孙中山在领导民主革命的过程中,把弘扬民族精神作为革命党人实现革命目标、复兴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更新改造,从而把对于民族精神的弘扬,建立在发展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孙中山关于民族精神的阐述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影响着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清代学术概论》是一部清代学术思想史名著。在这部书中,作者梁启超对清代学术做了一番精到的梳理、概括,把中国文化迈向近代的发展主线和基本特征,清晰地给读者呈现了出来。梁启超对传统文化的关照、对东西方文化关系的思考以及他对治学精神的评判,贯穿这部书的始终。这部书至今对研究者仍极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